孫雲曉 習慣成就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簡介: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
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2000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
2008年被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媒體評為「中國教育風雲人物」。
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對習慣問題研究十多年。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習慣很重要!
先來看一個媽媽的提問。
有個媽媽問,七歲大寶,每天出門必須提醒帶東西,三歲小寶,每天必須餵飯,否則就不吃。
關於吃飯問題,有朋友的孩子,19個月就能吃的很好了,說明吃飯是一件孩子都能做好的,吃飯是孩子的本能,父母親不要糾結吃的亂七八糟,吃的慢,吃的少,孩子自然能慢慢學會吃飯。
七歲孩子,如果忘了帶,家長可以提醒一下,如提醒之後還是忘了帶,讓他自己面對後果。
教育家盧梭說,讓孩子面對自然的懲罰。
也就是讓孩子自己面對事情最直接最自然的後果,慢慢地他就明白忘了帶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也就會自己提醒自己。
其實讓孩子犯錯誤也是一種學習。
這個吃飯問題,我們在幼兒園做過研究,通過觀察,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要開飯了,雙手垂直放的孩子,那是在家裡餵飯的孩子。
開飯時雙手放桌子上,做好準備,那是自己吃飯的孩子。
吃飯,這是孩子自我管理的開始。
教育家說,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
父母的本事要用在孩子習慣的培養上。
習慣是什麼?是人一種穩定的自動化行為,是從被動到主動到自動的過程。
老師多年的研究發現,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
這過程當中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
習慣培養的目標是解放孩子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有良好習慣的孩子不是被奴化奴役,而是更自信。
每個年齡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好習慣?幼兒階段,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學習自我管理 小學階段,注重品德和學習習慣;中學,智慧性習慣,有目標有計劃會質疑會選擇,更高層次的自我管理。
不同年齡段都需要好習慣,但是根據年齡不同。
十歲前是孩子教育最有效的年齡段,這個階段崇拜父母和父母親親近,教孩子學會做人,明辨是非;十歲後,也能培養好習慣,這時候要更多理解和尊重孩子。
這兩個年齡段很不同。
有媽媽問,孩子總也改不掉壞習慣,怎麼辦?寫作業磨蹭,上課愛講話等等,這些壞習慣讓家長很頭疼。
《教育的秘訣是真愛》,這本書有詳細介紹。
一旦形成壞習慣,矯正很困難,關鍵是要有科學的方法。
舉例,五年級男孩,寫作業坐不住。
媽媽向心理學專家請教,媽媽按專家教的開始做。
先觀察孩子寫作業到底怎麼坐不住,媽媽發現孩子寫作業一小時站了7回。
媽媽跟孩子商量如果下次寫作業一小時站3回,動畫片可以隨便看,如果超過3回,就什麼動畫片也不能看。
一個星期下來,孩子有三天站了3回,有兩天超過了,按事先約定執行,站了3回的可以看動畫片,超過的就不能看了。
第二個星期比第一個星期有進步,孩子學會自己提醒自己,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因為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孫老師把這總結為加減法。
好習慣,要用加法。
鼓勵好行為多多出現。
好行為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就越牢固。
改掉壞習慣,要用減法。
獎懲,做到了有什麼樣的獎勵,做不到有什麼樣的懲罰,獎懲分明,及時有效。
也有父母提問,知道好習慣重要,可是太難了,我的孩子總是培養不起來,怎麼辦呢?沒有一個孩子不希望成為好孩子,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好好學習,孩子管不住自己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要幫助我們的孩子。
習慣是一個科學方法,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做。
我們在習慣課題里,發現習慣培養的規律。
養成好習慣的六大步驟:
1、提高認識,激發動機。
讓孩子通過故事、案例,願意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有動力
2、明確規範,知道怎麼做。
要具體化,明確化。
3、榜樣教育。
選擇孩子喜歡的人物作為自己的榜樣。
4、持久訓練。
21天初步養成一個習慣,90天養成一個較穩定的習慣。
5、及時評估和獎懲。
讓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養成一個好習慣。
評估可以畫表或者用表格,讓孩子自己來評估。
可以在一小段時間,比如一星期就給孩子一個肯定。
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讓孩子有信心堅持下去。
6、形成良好環境和風氣。
家風,校風,周圍社區的風氣。
父母親都很擔心孩子過度使用手機,過度上網,可是父母親拿著手機沒完沒了。
過度使用手機其實是一個習慣,手機並沒有那麼重要,習慣性的看手機,在孩子面前給孩子一個強烈的誘惑,一個壞榜樣。
你希望孩子養成的好習慣,你就在孩子面前做,不想孩子做的,你在孩子面前也少做。
下一個提問是,孩子做事效率低,這個問題怎麼辦?
我們的建議,第一,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清單,有一個規劃;第二,重要的事情先做。
還有家長提問,孩子做事情半途而廢,不能堅持,怎麼辦?
孩子八歲,一直學小提琴,最近突然不想學了。
很多父母忽視了一點,學琴是很不容易的,孩子是自己選擇學的,但是學琴會有一個瓶頸期,父母可以換個方式,把練琴變成一種表演,讓他有成功的體驗。
音樂學院的教授朋友說,其實我們99%的孩子不適合專業化學習,99%的家庭都給孩子專業化訓練,所以孩子表示出畏難是正常的。
父母做表率,做事情完完整整。
父母讓孩子做的事情,不要超過孩子的實際水平,一兩件事情還行,事情累積起來,孩子就很容易放棄,不願意堅持,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
孫老師重點提到了,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終身受益。
孫老師本人,從11歲開始養成讀書寫作的習慣,成就了自己。
父母都愛孩子,我們需要花點時間去培養孩子幾個好習慣。
對於閱讀這個習慣,孫老師給五招:
1、父母帶頭讀書,經常讓孩子看到你讀書讀報的樣子; 2、經常帶去書店,圖書館,讓孩子在書的海洋里遨遊,很少有孩子一點都不喜歡書的; 3、十歲前的孩子,睡前20分鐘,父母堅持給孩子讀書。
可以培養親子關係,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
讀一些優秀作品。
4、每天在家裡固定一個不受打擾的時間,選擇一個舒適的地方,讀書半小時,堅持21天,90天,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一種條件反射。
5、出門旅行時,讓孩子查相關資料,給父母到嚮導,這是一個成功的體驗,是很好的學習。
孩子可以從景點的介紹,名人的介紹,對歷史人物產生興趣,可以過渡到名著,接著到名人的傳記等。
這五招,父母親能堅持,孩子絕大多數都能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有個媽媽問,孩子花錢很大手大腳,怎麼辦?實際上孩子的這種行為,跟父母親的教育很有關係。
有個例子,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聯合國大樓是他在1945年捐贈的。
他給孩子的零花錢,十歲以下孩子,每星期三毛,十歲以上孩子,一美元50美分。
零花錢這麼少,洛克菲勒還要和孩子簽長達14條的備忘錄,要求零花錢三分之一儲蓄,三分之一捐贈,三分之一自由花。
每到周末要到父親這裡報帳,合理可以增加零花錢,不合理要減少。
洛克菲勒不缺錢,他是希望孩子養成好習慣。
諸葛亮說,儉以養德。
洛克菲勒家族一直都昌盛,這是一個啟發。
父母親認真對待零花錢,孩子能控制好大手大腳。
也有家長質疑,21天真的能養成好習慣嗎?按美國心理學的研究,一種行為堅持重複21天,是初步形成一個習慣,要堅持90天,才能比較穩定。
我自己做了一個實驗,關於運動的。
21天,我自己發現還是很被動,21-60天開始變得主動,心理開始認同,60-90天開始變得自動,不需要別人提醒,已經內化了。
不要在21天停步,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間點,習慣的養成就是要堅持堅持堅持,重複重複再重複。
孩子成長的特點就是反反覆復的,父母要有耐心。
看上去習慣培養最費事,但實際上是最省力,一旦養成習慣,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去做。
父母愛孩子,為什麼人類的愛偉大,因為我們的愛是以分離為目標而不是聚合。
怎麼能讓他自由飛翔,自立自強?就是讓孩子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俄國教育家的名言,好習慣是存放在神經系統中的資本,如果你養成好習慣,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利息,如果你養成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債務。
好習慣像利息,壞習慣想債務,資不抵債,你的人生就會破產。
這個話非常深刻。
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
老師自己的感觸:特別感謝我的少年時代,一個偶然機會我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我夢想成為作家。
讀書讀多了,我開始寫作,我從15歲開始寫日記到現在61周歲,寫了46年的日記。
因為有讀書和寫作的習慣,我後來成為記者,作家,教育工作者。
有人說,有些人小時候有好習慣,長大以後就沒有了,為什麼呢?是的,我們可以養成好習慣,也會去習慣。
部隊的軍人,在部隊被子疊的很整齊,退役以後就不會這樣做了。
這是因為內心的認同,你的認同改變了,習慣可能就改變了。
我是青島人,年輕時很愛吃魷魚,後來知道魷魚的膽固醇很高,我心裡不認同它,就不再吃了,有一二十年沒吃過了。
所以我們在習慣培養過程中,要讓這個內心的認同不斷深化。
就像我讀書和寫作的習慣,我內心一直很認同,所以我不會退化。
習慣讓人的生活變得簡單,從容,持之以恆。
你認同它重要,並且產生感情。
每次出差,包里都會帶著一兩本書,有空就會想看,一摸出書,會有幸福的感覺。
在機場,飛機延誤了,我看著一本喜歡的書,我的情緒一點沒受影響,因為飛機延誤,我不能改變,乘著這個時間,我平時沒時間看,現在正好看書,沒有損失。
我送給深圳讀書節的兩句話,「養成讀書的習慣,等於在心裡裝一台成長發動機;養成讀書的習慣,人一輩子都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習慣,人一輩子都會不知所措」。
父母讓孩子養成讀書,寫作,誠信,運動,做家務,負責,禮貌等等,這些具體的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而這些習慣的養成在少年時代充滿機會。
有朋友問我,是學習習慣重要還是生活習慣重要。
當然都重要,但是從家庭角度來說,父母最大的本領首先是培養孩子養成生活習慣,生活習慣讓孩子有自我管理能力,學校需要帶給孩子的是學習習慣。
現在中國的教育有點錯位,父母重視孩子的學習習慣,學校重視孩子生活習慣,這是放棄了自己的優勢。
所以我認為要重新認識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家庭是個性化教育,影響最長遠,學校對教育教學擅長,可以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求知能力。
習慣成就孩子一生,好父母要帶頭養成好習慣,以自己的好習慣來影響孩子養成好習慣,這就是最好的榜樣。
抓住這個好習慣的根本,家庭教育會越來越簡單,父母會越來越輕鬆。
注意一點,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簡單照搬,要從孩子實際出發。
培養多少習慣,習慣不能太多,青少年發展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一起研究發現五個習慣最重要,對每個孩子都有效:學習,仁愛,負責,尊重,自製。
以下是我自己的感受。
好習慣很重要,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這個我們可能之前一直都有這樣的認識,只是沒有孫老師分析的這麼透徹,通過孫老師的課,我更堅定了「習慣成就孩子一生」的理念。
孫老師的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習慣的科學培養和鞏固。
我以前也聽過堅持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但是總感覺有些習慣不知不覺就沒有了,也從來沒有深究過為什麼習慣會消失,現在我明白了原來21天只是初步養成一個習慣,好習慣的養成需要90天才能比較穩定,而且習慣養成以後,要讓它持久的發揮作用,還需要你內心不斷地認同,同時讓這個認同不斷地深化。
而且這個習慣的科學培養過程,不但適合孩子,也適合父母。
我們常常希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像孫老師介紹的,愛閱讀的習慣,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
我們常常感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很難,孩子總是不配合。
那我們有沒有想過,養成一個好習慣是不是真的很難?要堅持一個習慣是不是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我們可不可以自己感同身受一次這個習慣培養的過程?我們可不可以自己實踐一次,體會堅持做一件事情需要的決心和支持?正好,現在家裡有一個急需改掉的壞習慣,我們商量決定用這個來實踐。
實踐對象:孩子爸爸
實踐內容:幫助孩子爸爸改掉下班回家,時不時要去看手機的壞習慣
根據孫老師的課,我們研究制定的方案如下:
第一步,觀察孩子爸爸:下班回家,吃過晚飯,自然狀態下(也就是放鬆狀態,沒有人要求他放下手機)不自覺地去看手機的次數和時間。
一小時四次,時間總和超過半小時。
第二步,和孩子爸爸溝通,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去拿手機看?是手機上真的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非要當時當刻去處理?還是因為一個習慣,一閒下來就想去看看手機,哪怕什麼新簡訊新微信提醒都沒有也要去摸一下?達成共識,其實真沒有那麼多重要事情,下班回家,一兩個小時不看手機,根本不影響什麼。
第三步,討論一下,平時工作這麼忙,下班回家陪家人說說話,陪孩子鬧一鬧,這個事情重不重要?達成共識,陪伴家人和孩子當然重要,家庭比工作更需要自己。
第四步,制定一個目標,如果下班回家晚飯後,自然狀態下,一個小時不看手機,可以在這個周末睡到自然醒;如果沒有做到,周末要早起準備早餐。
獎懲要嚴格執行。
第五步,定期驗收成果,表揚孩子爸爸的配合和堅持,增強他的成就感。
第六步,堅持21天,初步養成習慣。
第七步,最重要的一步,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爸爸意識到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是一個非常壞的榜樣,讓他內心認同,並且不斷深化這個認同,最好能達到像我一樣,對於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感到深惡痛絕。
等到有一天,他自覺不玩手機了,並且看到別人玩手機會覺得不自在,要忍不住去提醒別人不要總是玩手機的時候,這個習慣應該才算養成了。
這是這堂課最大的收穫,並且刻不容緩要去實踐。
如果孩子爸爸最後養成了這個習慣,對父母來說,我們體會到養成一個好習慣的不容易,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對於孩子來說,不但收穫了一個有效陪伴的爸爸,而且也是給他們樹立了一個做事情有決心,並且能持之以恆的父母形象,告訴他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並不難,爸爸就是你們的榜樣!
期待實踐的成果!
文章來源:煥萊媽媽
綜合編輯:朵朵
孩子成長的這幾件事,真的不能只靠老師!
不知不覺新學期已經開始快一個月了,很多家長如釋重負,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自己總算鬆了口氣了,但是提醒各位家長,千萬別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因為在下面這11件事情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