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做冷漠的旁觀者——校園霸凌中,沒有孤獨的倖存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些天一直在關注校園霸凌的事情。

很多朋友微信我,並轉發了各方劇情反轉的一幕、兩幕、甚至N幕劇給我,問我的看法。

我還讀了國內的、國外的,心理學的、教育學的各種相關事件、數據和分析文字。

雖是別人家孩子,但無論事件真相如何,最終怎樣解決,每個為人父母的人,對於孩子所受傷害的擔憂與不忿都是可以共情的。

昨晚睡前看到這樣一段視頻,覺得很暖。

國外做了這樣的街頭測試,兩組孩子扮演欺凌與被欺凌者,來觀察路人的反應。

原本不想寫這個話題,但既然很多人在問,所以在跟一個有切身體會的朋友聊過後,決定寫一些既不擺高深學術范兒,也不盲目站隊的文字。

首先想跟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讓我和朋友們都非常氣憤的例子,這件事與最近的熱門事件幾乎同時發生。

一個關於「霸凌」的故事

朋友偶然得知,她的兒子在學校被四個孩子圍堵在洗手間裡欺凌,孩子因此恐懼上廁所。

然而當她進一步去學校了解情況時,卻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事情:這事兒持續已有20多天,兒子每天被這四個孩子關到廁所,說要給他的小雞雞做手術,如果跑就抽他耳光。

可想而知,對於一個聰明伶俐,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一年級孩子來說,這是多麼無助又恐怖的事情。

據朋友兒子說,帶頭欺負他的那個孩子,最初是因為學習總是比不過自己,所以才聯合其他孩子欺負自己。

這個事發原因我們無從考證,但較長時間的欺凌這一事實,經學校走廊監控,以及班裡其他孩子的描述拼湊,基本應該是坐實了。

此外,班裡也有其他孩子表示曾經險遭此種對待,不過僥倖逃脫了。

唯一遺憾的是,洗手間是監控的死角,沒辦法還原事發時的場景。

只能證明幾個孩子有在衛生間相處的時間,以及,可能相處不太愉快。

事發後,相比起某二小事件中所描述的主導者與圍觀者無所謂的態度,朋友遇到的是更窩火的境況。

因為氣不過,心急要搞清事情原委,朋友就在得知這一情況的第一時間,在班級群里向老師和其他家長詢問了此事。

沒想到轉天,當所有相關孩子和家長都到學校,面對老師和校領導共同解決問題時,當時欺負朋友兒子的那個主謀孩子完全不承認有此事,而另外三個孩子只是承認有拉扯,其他的一概說記不清了。

本不該是這種反應的孩子,為什麼會矢口否認?不止是朋友,連學校的主管老師也對其背後家長所起到的作用表示遺憾。

稍顯欣慰的是,雖然學校在前期並沒有及時發現並控制局面,但在事情的後續處理上,還是比較積極的。

主管領導安排給朋友的孩子進行了測試,如果一切順利,會安排孩子跳一級,離開那些勇於欺凌卻沒有膽量承擔的孩子。

可是,若不是這個孩子確實比較優秀,有跳級的可能,若是即便跳級換了環境,依然不能抹去他心中的憂慮與陰影,那麼這些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呢?

「以暴制暴」是不是好辦法?

朋友跟我說這件事那晚,我很晚都沒睡著。

反覆想了很久,越想越氣,越想越心疼。

我在想:

一個一年級的小豆包,面對人數眾多,又無力逃跑的境況時,有什麼自救的辦法?

在想是怎樣的恐懼致使他隱忍這麼久都沒有告訴父母和老師,還要每天硬著頭皮去上學;

在想如果換做我是他的家長,我會不會找到那幾個孩子,尤其是主謀的那個孩子的家長,拼個魚死網破。





忍不住又跟朋友討論此事,她倒是比我理智些。

她講了另外一個朋友的經歷——

以暴制暴或許確實不會更好,但學校和家長如果起到各自的作用,結果可能會有不同。

學校應有的作為

在我兒子小學剛入校不久,學校專門進行了No bullying(拒絕霸凌)的教育,並要他們每人簽下不會bully別人的承諾。

這雖然並不能保證每個孩子都一定不去欺凌別人,但至少是一種雙向教育。

對於那些有欺凌傾向和經歷的孩子,這是一種警示與規則約束;而對於那些曾被欺凌的孩子,這是一種可以尋求幫助並制止暴行的提醒,告訴他們這是不能隱忍的非正常事件,應該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說實話,彼時當兒子拿回自己簽的那份承諾書回來時,我還覺得挺有趣,並不覺得校園欺凌這種事情離自己很近,同時也覺得學校有點形式主義,現在回想起來,頗為自己的無知汗顏。

面對欺凌,學校的重視、監管與先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若是事情已然發生,學校的處理態度與方式,也極大程度影響著孩子的心態與信心。

當他們一次次懷揣著信任去向老師求助,而得到的卻是嘲笑或無視,更甚至是指責,事情只會向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我有個朋友在一個三線城市,她說孩子因為戴眼鏡,在班裡經常被喊「四眼兒狗」,雖沒受到任何肢體上的傷害,但孩子心理上的不悅可想而知。

孩子滿心委屈地跑去跟老師「告狀」,老師卻挖苦孩子說:「就你事兒多!」後來孩子不但不再信任老師,並且對父母說,「別跟老師反映了,說了也沒用」之類的話。

直到朋友忍無可忍去找了幾個「嘴欠」的孩子家長,事情才有了一些好轉。

由是可見,學校對於反欺凌的先行教育不止應該針對孩子,也應該傳達給老師。

老師們的態度與監管若是得當,或許能夠築起保護孩子的一道防線。

陳舊的觀念

這幾天看了很多公號在寫許多人年少時的被欺凌經歷,細細想來,由於監管和認知的缺失,在咱們為人父母的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中,這似乎是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事情,只不過程度不同,每個人承受力也不同罷了。

那時很多人,包括老師也包括家長,覺得只有嚴重到被流氓小混混攔路威脅要錢甚至毆打,才算得上霸凌,而孩子之間喊喊外號,推推搡搡,孤立某個孩子使用些冷暴力,都算不得什麼大事,不過被輕描淡寫為:挨了「欺負」,最後大多是不了了之。

所以我們作為當年的學生,也就逆來順受地接受了這種「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並獨自承擔著之後若干年甚至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不足為外人道也。

然而如今社會往前邁進了一大步,我們知道了一些被欺凌的孩子走上絕路的慘痛事例,也看到在美國因欺凌而鋃鐺入獄的留學生以及他們無知的家長的經歷。

霸凌這件事,絕對不是「小事」,而是大到可能引發法律責任,可能毀掉孩子前程、值得我們每個家長重視的大事。

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受到欺凌,就覺得事不關己,我們真的應該起而行動。

我們能怎麼辦?

對於霸凌事件,父母的作用,對孩子來講,太重要了!

及時、暢通的溝通,對孩子細緻入微的觀察和了解,以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程度,直接決定了孩子受到欺凌的被發現時機,與相應的解決效果。

我小時在學校也曾遇到過階段性的被欺凌,程度算不上嚴重,但因為我的父母,從我小時,就與我建立了非常暢通的溝通方式,並且彼此有著毫無保留的信任,對我情緒方面的事情,他們從不認為是小事,也絕對不會大事化小,或視而不見,而且對於承諾的事情,他們從不失信於我,所以,憑藉對他們一定能保護我的這種心理,我似乎並沒有留下什麼心理陰影。

讓我對被欺凌不再恐懼的原因,並不是他們能把別人怎麼樣的結果,而是我心知他們承諾會保護我這件事,一定能做到。

如此,已經足夠讓一個孩子心安了。

與此同時,我的父母卻也並沒有過度保護我。

對於不合理的做法,他們也會懲罰或禁止。

保護與約束,從來就是如影隨形的。

說到家長應對孩子被欺凌的方式,我們姑且不討論「以暴制暴」到底對不對,能夠「以暴制暴」的孩子,根本不用教,而不會「以暴制暴」的孩子,教也教不會。

然而,孩子每天在幼兒園、學校的時間,遠比在家的時間多。

那裡是他們的小社會,我們即便能找學校,能聯絡老師,能幫孩子打抱不平,也沒辦法時時守著他們,杜絕一切危險與傷害。

所以說到底,大多數的情況,都依然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

我們能教會孩子些什麼呢?根據不同的孩子,我覺得家長可以採取些不同的方式。

比如我兒子就是那種怎麼都教不會「以暴制暴」的孩子,所以我對他提了以下幾點要求:

1.無論在學校發生什麼事,只要讓他覺得不開心或不舒服的,或者哪怕是犯了大錯,都要及時回來告訴爸爸媽媽,只要說了,就都是小事,而如果不說,被我們通過任何其他渠道得知,就變成了大事。

(這是一個雙向約束,既鼓勵他說出可能遇到的欺凌或交往不暢狀況,也防止他微乎其微但誰也不能保證完全杜絕的欺凌別人的可能性);

2.明確什麼情況算霸凌,遇到相應狀況時,首先要想一切辦法避免身體傷害,並儘快逃離,去到人多或是有能求助的成年人的相對地方,儘量減少自己和欺凌者以獨處的時間和機會。

說白了就是,打不過就想辦法跑,不受傷是第一位的。

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告知老師。

3.學校衛生間和操場的偏僻角落都是監控和求助的盲區,也是欺凌的高發地點,所以儘量不與之前有過欺凌史的孩子在那裡獨處,防患於未然。

4.無論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威脅,都不要對爸爸媽媽保密,可以當做悄悄話偷偷告訴爸爸。

一定要相信爸爸媽媽會為你保密,並且有辦法幫你妥善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格外珍惜,而對別人的孩子卻極為苛刻。

當自己的孩子對別人施以傷害時,就極力為自己和孩子開脫,而當自己的孩子成為受害者,就不依不饒追究到底。

其實,孩子都是很敏感的。

雙重標準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最終害了自己。

我兒子看的一個關於bullying的科普小片里,對這種行為的一句話寫得我很贊同——

有些霸凌者,或許根本沒意識到他們的所作所為對別人來說很惡劣。

孩子可以不懂,但家長卻不可能不明白。

因此真正明智的做法,在我看來應該是,對於傷害自己孩子的欺凌行為,絕不姑息地要與孩子站在一起鬥爭到底;而對於孩子欺凌別人的行為,也絕不包庇縱容孩子,而是在事發初期就使用嚴厲但非暴力的方式,跟孩子明確事情的嚴重後果,並帶孩子一同積極尋求被傷害人的諒解。

這才是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的先決條件。

如果還有人猶豫,那麼想通一件事吧:這一秒你的兒子是霸凌者,下一秒他就有可能被別人欺凌。

而更大的可能性是,他早被欺凌過,卻沒有及時被發現和正確疏導,才導致如今的行為。

草木皆兵也不必要

經了最近的熱門事件之後,很多家長言語間表達了對已經在讀孩子或是未來才會入學的孩子前景產生了深深憂慮,怕孩子被「霸凌」,甚至有的媽媽說,都不敢送孩子去上學了。

我覺得,這倒也大可不必。

挪威學者Dan Olweus 則校園霸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多發性的事件。

去年兒子有一天放學回來,告訴我班裡一個同學很mean,不但給他起外號,還用沙子襲擊他,揚了他一頭一臉。

他越說越委屈,最後竟然哭了起來,我立刻就不淡定了。

本想直接找校長調監控錄像,同時找那個孩子家長理論的,因為我本能地認定這是鐵定無疑的「霸凌」。

但冷靜了一下,還是決定先跟老師溝通,再側面問問其他孩子,如果能夠還原事情原委,再發作不遲。

經各方完全對得上的「口供」將事件還原後發現,原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兒子跟那個男孩原本一起玩沙子玩得高興,見旁邊有高年級的孩子揚沙,他倆也效仿,不想那孩子失手灑在兒子頭上臉上,兒子也沒示弱地隨手撿起身邊的小石子還擊,倆人還互相喊著外號。

最後的結果是,倆孩子都灰頭土臉地哭了,老師發現後第一時間去調解,並嚴正聲明不允許揚沙,不能喊外號,也不可以打人的規則。

幾天後,小傢伙們和好如初。

我有點慶幸當時沒有特別衝動地根據兒子的一面之詞,將事情往糟糕的方向處理。

對於孩子間正常玩鬧時,因分寸拿捏不當,而造成的一次性或短時的非故意性彼此傷害,並不一定就是「霸凌」。

這種時候,家長在充分了解事情緣由的基礎上,能夠採取的較好方式,還是應該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彼此的問題,不必要過分緊張或小題大做。

(當然,前提是兩個孩子實力相當,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對一個一歲的孩子,當然就得另當別論。

每個人都不做冷漠的旁觀者

有人說,其實欺凌中的旁觀者,比主使者更可惡,因為他們助長了主使者的氣焰,起到添油加醋的惡化作用。

而原本,他們的一句話勸阻,可能就會改變局面。

我想說,其實不僅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每個人,也都不該做冷漠的旁觀者或助長者,不要等到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才感到切膚之痛。

就如同文章開頭時的視頻一樣,願我們每個人,都是那樣正義而又樂於拔刀相助的路人,去制止目光所及的每次欺凌,去保護能力所至的每個孩子,即便那只是,別人家的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