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膽小內向,不注意教育,影響孩子以後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的小孩膽量太小了」,這是目前不少家長都為之頭疼的問題,許多人都在積極尋找對策。
心理專家認為,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環境因素、家長教育不當、小孩的不良體驗等,所以家長要弄清楚原因,再對症下藥。
當前一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經常給小孩講些古里古怪的「鬼」、「妖怪」等故事,甚至有些家長還以此來嚇唬孩子,這極容易使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膽量的重要性毋庸諱言。
只有擁有膽量和勇氣的人,才能披荊斬棘,走向成功。
但也希望家長在培養孩子膽量的時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過分嚴苛。
心理學專家認為,造成小孩膽小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環境因素
現在大多數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戶的封閉環境使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間,造成孩子孤獨、膽怯的性格。
2.教育不當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經常用「鬼」、「妖怪」等來嚇唬孩子;也有些家長當孩子想出去玩時,便用「外面有騙子,會把你騙走」等話語來打消孩子的念頭,使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還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一旦孩子做錯了事,輕則訓斥重則打罵,使孩子因怕失敗而退縮。
有些小孩膽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對子女過於關注,甚至溺愛,事無巨細都越俎代庖而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
3.先天因素
父母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孩子遺傳了他們的特點。
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同時儘量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
爸爸媽媽要做孩子的榜樣,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膽小怕事的情緒。
4.切身的體驗
當孩子滿懷信心地在家長面前表現自己時,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喪氣;或者當孩子打過一次針後,切膚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醫院就會害怕……
找到了小孩膽小原因之後,我們就要注意教育的方法:
父母應儘可能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玩,啟發他玩出新花樣。
如果家長因事不能陪孩子玩,可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規定他在什麼地方玩,玩多長時間。
對於家長,平時教育孩子除了要細心,更要耐心。
當小孩哭鬧時,要多進行正面教育,不能嚇孩子。
不能把孩子們當作「大人」,不能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當家長要阻止孩子外出玩耍時,切不可用可怕的故事來嚇唬孩子。
當孩子回家後,可以讓他講述玩的過程,然後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多表揚少批評,這樣既鍛鍊孩子的膽量,又可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如條件允許,也可適當地讓孩子幫助買一些零碎的東西,或到鄰居家借東西,也是培養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要適時地給他講人類如何不怕困難的通俗易懂的故事。
在培養孩子社會化技能時,建議家長多為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
當家長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時,更應該讓孩子經受各種鍛鍊。
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培養他們的勇敢品質主要指:在摔了跤或有了輕微傷病的時候學會忍耐和面對;同伴間發生糾紛,自己去解決;培養和鼓勵他在人多的時候說話、表演;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等。
對於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只有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事,讓小孩在生活中接受鍛鍊,才會使孩子變得勇敢,變得堅強,逐漸成長為一個富有勇敢精神的人。
如果孩子在家不聽話或者哭鬧不止,很多家長就會採取簡單有效的恐嚇方式逼孩子乖乖聽話。
比如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讓老虎吃了你」,家長用這些恐嚇孩子,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變得膽小怯懦。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那麼幼兒膽小怎麼辦?家長應如何教育膽小兒童?
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寶寶膽小懦弱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多給寶寶耐心和鼓勵,少一點責罵和限制。
多講道理,少嚇唬孩子。
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少一些溺愛與緊張。
另外,不要用恫嚇和看法責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如在孩子害怕黑暗不肯入睡時,千萬不要說:「再不睡,大灰狼會來吃你!」而應說:「不要怕,關上燈才能不晃眼,好好睡吧!」
2、溫馨的家是孩子勇敢翱翔的翅膀,是暢遊大海的雙鰭,是面對風雨從容不迫的理由,是自信勇敏的枝椏。
家庭是孩子良好性格成長的沃土,一個平等、理解、溫馨的家庭環境能夠幫孩子克服羞怯心理,給孩子帶來勇氣和自信,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發展,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勇敢、機敏,更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與事業的成功。
3、行動加上安慰等於寶寶的安全感。
寶寶並非大人,即使遇到尋常事物比如電閃雷鳴也會害怕,這個時候大人要行動上的陪伴加上口頭上的安慰,這個對克服寶寶膽怯會有莫大的幫助。
對於幼童來說,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絕對安全的。
他人的照顧、容易受到挫折、會做噩夢等,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
4、獨立的孩子早當家,溺愛的寶寶變懦娃。
寶寶的能力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小,要放手讓寶寶多嘗試。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她)自己想法解決。
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5、多接觸外界事物和人,多鼓勵寶寶與人交流分享,讓寶寶享受到結交朋友的快樂,認識社交的樂趣。
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齡夥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來,讓他做小主人。
害怕聲音大、害怕人多、害怕陌生人、總是粘著媽媽,羞於大聲說話,見人躲在後面,不能上台表演。
在與小夥伴交往中總處於弱勢,作為家長總擔心孩子受欺負......如果您的孩子是這樣的,您想知道改變孩子膽小的方法嗎?
01、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膽小、害怕的時候,家長的坦然接納,對孩子來說最重要。
家長的坦然接納,會讓孩子感覺家長認可了自己的情緒,理解了自己,這會讓孩子慢慢放鬆下來,孩子的情緒放鬆了,他的膽小和害怕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02、讓孩子有安全感
小孩子沒有大人的常識和認知能力,對於一些聲音、面孔、場景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
特別是在孩子6-10個月左右,是孩子認生的階段,他們更願意跟熟悉的人待在一起。
如果在孩子接觸生人的時候,家長多在身邊給以支持,或者家長抱著孩子,讓孩子逐漸接觸和適應生人會給孩子安全感。
另外,對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家長的責任重大,建議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8-18個月,家長不要長期與孩子分離,儘量保持孩子的看護人穩定,不要經常換來換去。
03、運動讓孩子的改變立杆見影
有些孩子膽小,不是缺乏安全感,只是單純的膽子小,性格過於謹慎小心。
對於這樣的寶寶,一般來說他們早期的運動體驗不足。
運動心理學研究證明,各項運動都能夠逐步提高兒童及成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堅定的信心,勇敢果斷和堅韌剛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質。
因此,有針對性地進行運動鍛鍊,能幫助寶寶克服「膽小」的問題。
各種形式的跳躍,跳高、跳遠、從高處跳下;或者帶領寶寶做一些攀爬、俯衝、從高處滑下的運動。
因為在跳躍及攀爬的過程中,孩子體驗到身體的控制感,控制身體的平衡和協調,這種感覺也叫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發展好的孩子,他會非常勇敢而自信。
此外,快速的跑步、在跑的過程中突然停下、追人閃躲遊戲、大人抓孩子、孩子快速閃躲。
這些親子遊戲都是非常適合的,對孩子克服「膽小害怕」是非常有效的。
04、家長不要過多干涉
但凡家長覺得孩子「膽子小」的,他們都會不遺餘力的鼓勵、催促、威脅孩子儘快變得膽大、得體起來。
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出現因為「膽小」而不敢打招呼或者不敢融入集體玩耍的行為,從早到晚給孩子灌輸「你不要這樣,你要那樣,你應該怎樣,你怎樣才是好孩子,你怎樣樣別人才會喜歡你!」
曾經遇到一家人,帶孩子去拜訪有名望的老師,從家裡還沒有出來全家人就開始給孩子灌輸思想了,一路上直到見了老師。
孩子依然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跟老師大方得體的打招呼。
他的家人開始訓斥他,並且威脅他以後再這樣就不來了。
其實孩子真的好無辜,他們本來遇到新環境或者陌生人就會緊張,現在家人又開始不斷的催促、恐嚇他們,他們更會覺得新環境和陌生人更可怕。
他一次又一次體驗是一遇到新環境和陌生人家人就催促他,指責他,這樣不愉快的經歷越來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小怕事。
所以,家長過多的干涉,只會讓孩子更膽小緊張。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交往中處於弱勢,出現哭鬧、恐懼的情緒時,首先家長要出面終止欺負行為,其次要安撫自己孩子情緒,千萬不要再訓斥孩子:「為什麼這麼軟弱」、「為什麼不打回去」、「為什麼就知道哭」......,當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家長可以去跟孩子溝通:「需要爸爸幫你嗎?」、「你以後還要跟他玩兒嗎?」......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反饋做反應。
前些日子微信中流傳這樣一個觀點——「家長鼓勵孩子要打回去」,其實這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
如果孩子願意或者能夠「打回去」就不需要家長要求了,而對於那些不願意「打回去」的孩子,家長要求他們打的時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交往焦慮,所以適合自己孩子的性格和交往策略的方式才是好的方式。
下面給出一些場景建議
[網友] :您好!我家寶寶三歲,有時很叛逆,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次玩兒玩具,我說玩完收拾,她說好,結果玩完了不收拾,讓我給收拾,哄也不行罵了也不行。
還有一次是天黑了非要穿雨鞋出去玩兒,怎麼說都不行,最後罵了一頓。
每當罵時就說對不起,再不那樣了,可之後總不改,真是傷腦筋,知道打罵不好,可有時控制不住,怎麼辦才好呢 ?
[專家] :孩子規矩養成貴在堅持,家長溫和而堅定的堅持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兩次的打罵和懲罰。
[網友]:(寶寶4周歲膽小)一、身上拿著的東西總眼巴巴的被人抱搶,在拿回來想想別想,更不用說哭。
二、不敢更外人要東西或請外人幫助(如:有一人在大街上吹泡泡送人。
他想要媽媽讓他自己去問叔叔要,後來就說他不要了,死活不去)
[專家]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如果孩子覺得無所謂,家長不要干涉;第二個問題,媽媽幫助孩子示範給他,而不是單純要求孩子會更好。
[網友] :孩子快要三歲了,怕人,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願到別人家去,家裡來人害怕。
兩歲時就開始糾正,每天下班都帶他出去找小朋友,去小朋友家玩,放假了還去旅遊,中間稍微好轉了一段時間,可這次生病好了以後,又回到以前了
[專家] :第一個建議,家長首先檢查一下自身是否是樂於交往的人,因為言傳身教是重於刻意對孩子的教育;其次建議邀請小朋友來家裡玩,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的交往表現會更好。
最近,很多家長談到孩子膽子小的問題,怕影響孩子的獨立和以後的社會性發展。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來分析孩子膽子小的原因,才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提到膽小,很多人會把膽小和懦弱、害羞聯繫在一起。
我認為這是需要作出區分的三個不同概念。
膽小的表現有很多,怕黑,怕動物,怕陌生人,怕怪的聲音,怕親人生氣……總的來講,就是一個字「怕」。
那麼,什麼是「怕」?怕就是感覺某人、某物或者某事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危險或者威脅而產生恐懼。
恐懼是一種情緒,情緒有積極與消極的區別,無好壞與對錯之分。
懦弱是因為害怕或者迫於壓力等原因不敢做一些事情或者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懦弱的人一般膽子小,但膽小的人未必懦弱。
害羞可能是因為膽小,但也可能因為個性。
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膽小呢?我們該怎麼辦呢?第一,孩子天性膽小,接納孩子的膽小天性。
有的孩子天生膽子較小,我們要無條件接納孩子膽小的特點。
我家兒子膽子小,他曾和我講,每當晚上閉眼睡覺的時候,眼前就會有很多的東西浮現,他就會害怕。
我理解他的描述,因為自己曾經也是一個膽子很小的孩子。
記得高中、大學的時候,不管白天還是晚上,我一個人呆在家裡都會害怕,總覺得任何一個地方隨時可能會有什麼東西出來。
直到做了媽媽以後,無數次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勵,才逐漸走出這種恐懼的威脅。
因此,我理解孩子,接納孩子。
從不在孩子面前提他是膽小的孩子,每當他有勇敢的表現,及時鼓勵。
但害怕的時候我總及時到他身邊陪伴,給他力量。
現在有很多繪本可以幫助孩子走出這種懼怕的狀態。
但經驗告訴我,不一定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我們的努力和繪本故事的幫助下儘快走出恐懼,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
第二,家長管的太嚴、太多,導致孩子做事退縮,造成孩子膽小。
有些家長過於謹慎,有的家長焦慮,於是都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摸;你做不了這個;你還太小,不敢……」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發展被無情地阻斷了。
長期這樣下去,孩子會處於緊張狀態,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於是,做任何事情之前,孩子都會觀察「權威」或重要養護人的臉色,逐漸變成了膽小的孩子。
針對這種情況,最需要改變的就是家長。
家長要找到自己焦慮的原因,先把自己的焦慮釋放掉。
家長焦慮的根本原因是自我不夠強大,要從根本上轉變,而不是為了孩子壓抑自己,家長需要把很多精力放在自我成長方面,關注自己的內心需要。
找到自己成長過程中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和當前自我發展的基點。
家長自我發展了,就不會把希望和精神寄託有意無意地壓在孩子身上。
隨著家長的解放,孩子就會慢慢解放。
第三,可能還有一些孩子膽小是因為在成長的特殊階段的特殊經歷造成的。
比如有的孩子曾經被狗嚇到過,從此怕狗。
有的孩子曾經被貓抓,怕貓……面對這樣的孩子,遇到問題,我們首先共情,理解孩子的恐懼與不安,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心理狀態,與勇敢不勇敢沒有關係。
然後,再用繪本或者故事的方式逐漸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可能有家長尤其是男孩子家長會有擔心,男孩子膽子這麼小,以後怎麼可以做頂天立地的真漢子。
真漢子內心也有懼怕的東西,如果是因為天性或者不良經驗的影響,不會影響他未來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但如果由於養育者的過度保護與要求導致孩子膽子小,家長就必須認真反思自己。
因為家長態度和行為的轉變與孩子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的。
我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唯一》一文中曾寫下這樣的話,「不能指望用我們的經驗剝奪別人的經歷,尤其是用我們的所謂經驗和看法讓別人的成長改道,走捷徑。
我們可以善意地提醒或者幫助,但萬不可施壓強迫,否則可能適得其反,造成嚴重後果。
」「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不是萬能上帝,我們僅僅是人的成長的幫助者而已。
很多家長和教師正是教育過度導致了很多教育問題的產生。
」所以,家長充分相信孩子內在的力量。
寶爸寶媽們,膽小的孩子也有優勢,膽小的孩子做事細心謹慎,一般不會有極端行為。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幫助孩子慢慢成長。
心理學專家認為,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先天因素。
父母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孩子遺傳了他們的特點。
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同時儘量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
爸爸媽媽要做孩子的榜樣,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膽小怕事的情緒。
2、環境因素。
現在大多數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戶的封閉環境使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間,造成孩子孤獨、膽怯的性格。
3、教育不當。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經常用「鬼」、「妖怪」等來嚇唬孩子;也有些家長當孩子想出去玩時,便用「外面有騙子,會把你騙走」等話語來打消孩子的念頭,使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還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一旦孩子做錯了事,輕則訓斥重則打罵,使孩子因怕失敗而退縮。
有些孩子膽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對子女過於關注,甚至溺愛,事無巨細都越俎代庖而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
4、切身的體驗。
當孩子滿懷信心地在家長面前表現自己時,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喪氣;或者當孩子打過一次針後,切膚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醫院就會害怕……
找到了原因之後,我們就要注意教育的方法。
對於家長,平時教育孩子除了要細心,更要耐心。
當孩子哭鬧時,要多進行正面教育,不能嚇孩子。
不能把孩子們當作「大人」,不能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父母應儘可能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玩,啟發他玩出新花樣。
如果家長因事不能陪孩子玩,可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規定他在什麼地方玩,玩多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當家長要阻止孩子外出玩耍時,切不可用可怕的故事來嚇唬孩子。
當孩子回家後,可以讓他講述玩的過程,然後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多表揚少批評,這樣既鍛鍊孩子的膽量,又可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如條件允許,也可適當地讓孩子幫助買一些零碎的東西,或到鄰居家借東西,也是培養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要適時地給他講人類如何不怕困難的通俗易懂的故事。
孩 子「害怕」就是「膽小」嗎?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
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 「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
由於年齡的關係,這個過程比我們想像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
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
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
當然,也就 不能說明孩子「膽小」。
當幼兒已經感到緊張和害怕了,家長千萬不可當著外人批評他「你怎麼這麼膽小」,這等於在教會他:以後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是膽小!也不能假裝 沒有看見或堅持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引起緊張的環境裡(比如黑屋子),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面對恐懼是毫無道理的,況且這樣做也培養不出勇敢的孩子。
1—3歲的
幼兒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託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
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 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有的家長經常用一些刺激性語言嚇唬孩子,給孩子講「鬼怪」故事,本來是想讓孩子聽話、老實,沒想到卻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所以,用恐嚇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還有的家長雖然意識到了嚇唬孩子不對,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或正在害怕時,家長又表現出過分的關心和愛護,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千哄萬哄,不離左右,為他忙前忙後,甚至把平時孩子最喜歡的吃的、玩的一併送上,想藉此打消孩子的恐懼理。
可事實上,這樣做卻適得其反。
不但不能讓孩子膽子變大,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恐懼心理。
因為家長這樣做只是讓孩子暫時迴避了他所懼怕的事物,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為什麼怕,怕什麼的問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又會舊態復萌。
所以科學家們指出,當孩子們表現出害怕時,讓孩子採取迴避的態度,迴避後又給他更多的關懷和溫暖,給他吃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這實際上是強化了他的恐懼心理。
因為他表現出恐懼,尤其是迴避恐懼給他帶來了好處,所以,他的膽子越來越小。
我們許多家長也常犯這樣的錯誤,「乖乖,別怕,有媽媽呢!」「我給你找點好吃的。
」這恐怕是很多做母親的口頭語。
長此下去,孩子的膽子沒有變大,倒會影響到以後孩子性格的發展。
男孩表現為膽怯、退縮、自卑、孤僻及人際關係障礙;
女孩則表現為過分害羞,過分嬌氣,過分依賴,難以承擔生活中最起碼的職責。
導致致行為異常。
面對膽小的孩子,家長應該怎樣進行幫助呢?
首先,要讓孩子面對恐懼,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家長要多加鼓勵。
要明確孩子怕什麼,針對孩子所怕的事物進行科學的解釋和適當的安慰。
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聽的有關「鬼怪」故事,或是電視節目中的恐怖情節引起的。
所以家長平時不要給孩子講迷信或帶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讓孩子看電視也應有所選擇,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關兇殺驚險等節目,以免孩子做惡夢,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
家長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從正面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勵孩子鍛鍊自己膽量和意志的決心和自信心。
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時,做家長的不必過分關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識忽視他的這種情緒。
可以讓孩子去試著摸一摸他害怕的物體或家長親自摸一摸,恐懼心理會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個人去廚房或者廁所,家長就可以訓練他單獨去干點什麼,「去幫媽媽把廚房裡的杯子拿來,我急等用。
」一般膽小的孩子聽到讓他去廚房,就會有 些猶豫,如果家長說些「別怕,哪兒什麼都沒有」之類的話,或者見孩子有些猶豫就乾脆大聲斥責「膽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讓他覺得幹這件事很發怵。
如果家長換一種說法,用很平淡的語氣對孩子說:「我要藍色的那個杯子」或者「請你幫我把兩個杯子全拿來,我等著倒水呢。
」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你讓他幹的事情上,「拿幾個,什麼顏色的」而不會在意去哪兒,那個地方怎麼樣。
當孩子回來後,家長應給予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增加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
尤其是當孩子主動表現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膽大的行為時,家長更該及時鼓勵,這樣通過反覆強化訓練,孩子的膽小就會逐漸糾正過來。
有 一點家長要注意,改正孩子膽小的毛病,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試著來。
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整天大聲地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廢物」「膽小鬼」,結果孩 子受這種消極暗示的影響,會更覺得自己不行,什麼都不敢做,哪兒都不敢去,膽子會愈發變小。
由於得不到外部環境的幫助,還會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多想些辦法,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使孩子的潛意識發生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孩子易於接受、且效果比較好。
家長也不要採取強迫或壓制的手段。
如果孩子已經表示自己害怕做什麼,家長為了所謂的「鍛鍊」,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會哭鬧不休,心裡驚恐不安,根本不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勉強為之,也達不到效果的。
當孩子出現認生的表現時,我們最好很坦然地接受,而不是去批評他,責備他,乃至呵斥他,給他帖膽小,認生的標籤,甚至說孩子不懂事。
找到恰當的機會,鼓勵孩 子從小事做起,向他示範一些社交的禮節,讓孩子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
最重要的是,我們如果希望孩子有禮貌,我們自己對孩子也要做到彬彬有禮,對孩子使用禮貌語言。
對孩子懷有尊重的態度,切記你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怎樣對待
外界。
1、多鼓勵孩子
多給性格內向的孩子一些鼓勵,內向的孩子一般不善於交流,羞於對其他人表達自己,對公開場合的表現缺乏信心,除了鼓勵孩子多增加交流外,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績時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孩子會感到自己會逐漸被父母和老師認可,自己也會儘量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
2、主動與孩子交流
創造讓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讓孩子講一講當天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看到了什麼事後自己有什麼想法,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做法要及時提出表揚,並適時進行引導。
3、經常鍛鍊孩子
可以讓孩子去做一些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如借東西、問路、傳話等,多給孩子精神鼓勵,不要責怪孩子,讓孩子多參與一些集體活動,對培養孩子的外向性格也有一定的作用。
4、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5、樹立正面的榜樣
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正面的榜樣,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6、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用遊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遊戲的情境中,可以用遊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讓孩子打開心扉,發現自身的亮點。
7、要積極強化寶寶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寶寶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適當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寶寶膽小老被欺負,如何培養寶寶勇敢自信的性格
很多媽媽都會擔心小朋友膽子小的問題,因為寶寶平時膽小善良,結果和小朋友玩,總是被人搶他玩具,再就是老被其他霸道點的小孩欺負,別的小孩搶他玩具,甚至會打他,而寶寶只會哭著找大人,從來不敢對欺負人的...
如何讓孩子變得勇敢一些
有些孩子從小就敢於去嘗試,遇事能勇敢挺身;而有些孩子則膽小怕事,藏在大人身後,畏首畏腦。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要求人們要有個性,張揚的性格可能會讓你的機會越來越多,孩子...
我家小孩膽子太小了,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膽量?
「我的小孩膽量太小了」,這是目前不少家長都為之頭疼的問題,許多人都在積極尋找對策。心理專家認為,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環境因素、家長教育不當、孩子的不良體驗等,所以家長要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