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疑惑寶寶為何「戀物」,是不是常說的「戀物癖」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帥帥2歲半,無論去哪裡,都要抱著一把膠皮手槍。

這把膠皮手槍是爺爺來城裡的時候,從垃圾箱旁邊撿了塊木頭刻成的,很粗糙。

帥帥從小就玩它,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牙印。

與那些時髦的電動手槍相比,又黑又丑,顯得落伍極了,但是帥帥就是喜歡這把手槍,晚上睡覺也要放在枕邊。

如果哪天媽媽趁他睡熟的時候拿開,第二天醒來發現了,他會哭鬧不已!有一次,媽媽偷偷把膠皮手槍藏了起來,帥帥很急切地到處找,直到媽媽拿出來,帥帥才踏實睡覺了。

文文3歲,不論到哪兒都要帶著她的泰迪熊,小熊被抱得又破又髒,媽媽說給她換一隻新的。

剛開始文文不同意,後來媽媽把新的小熊抱回來,文文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那箇舊的泰迪熊就被媽媽當垃圾處理掉了

很多媽媽疑惑,寶寶怎麼會這樣呢?寶寶這種情況,是不是心理學上的「戀物癖」呢?

寶寶戀物的「度」

很多寶寶都有鍾情於某件物品的行為,這種「戀物」行為並非不正常,而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

跟成年人的「戀物癖」性質不一樣,媽媽不要過於擔憂。

寶寶產生依戀行為絕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至3歲之間,尤其在兩歲時最為強烈。

這個時候,大多數寶寶的媽媽都不能整日陪伴寶寶,寶寶自然地把內心的依戀情結轉移到某些日常物品上,比如從小蓋著的小被子、小抱枕、絨布熊等,抱著它們,寶寶心裡就不空蕩蕩的了,就仿佛有媽媽在身邊陪伴一樣溫暖。

從這一點上來講,這些被戀的物品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會讓寶寶不再孤單,對寶寶的成長有積極的意義到了一定的年齡會自然消失,媽媽自然用不著恐慌。

可是,戀物情結一旦嚴重,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帥帥那樣,有了戀物癖的傾向,就需要改變了。

要想改變寶寶,先要搞清寶寶為什麼戀物

2歲以前,是寶寶建立愛和信任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寶寶會通過對身邊人的依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這個人最好是爸爸媽媽。

如果寶寶與他最依戀的人分開了寶寶就會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或者替代品,把原本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物品的依戀上。

所以,安全感建立的好與壞,決定著寶寶的戀物情結的嚴重程度。

如果媽媽必須經常性地跟寶寶分離,分離時間也就幾個小時,一般不會影響寶寶對媽媽的信任,依戀物也只是暫時的替代品,媽媽只需要利用在家的時間多陪伴寶寶,給寶寶講故事,做遊戲,分離的時候告訴寶寶「媽媽出去工作,很快就能回來」,就不會發展成「戀物癖」。

實踐證明,1歲以內在媽媽的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比較穩固,即使1歲以後,媽媽去工作,情況也很樂觀。

所以,1歲以內,甚至2歲以內,媽媽都應儘可能地陪伴在寶寶身邊。

媽媽和寶寶分房睡的時候,如果太過強制,也容易導致寶寶戀物。

例如,陽陽3歲的時候,媽媽決定讓陽陽去他的小床睡覺。

剛開始,陽陽哭哭啼啼不願意,每次都要回到媽媽的房間。

後來,媽媽把陽陽的房間鎖住,陽陽出不去,每天就抱著小枕頭睡覺,結果形成了枕頭依戀症。

當陽陽對自己睡一個房間提出抗議的時候,媽媽不應強制分開,而應在媽媽房間給寶寶放一張小床,或者睡覺的時候寶寶房間的門和媽媽房間的門都開著,這樣寶寶就會覺得和媽媽是一體的,就不容易有分離感,比較容易接受。

這麼做的同時,媽媽要多給寶寶關愛,增強寶寶的安全感,因為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寶寶獨立能力也比較強。

積極改變寶寶

有戀物癖傾向的寶寶,可能是嚴重缺乏安全感,如果不及時糾正性格會發生改變,比如變得膽小、多疑、不自信等。

如果媽媽及時發現寶寶有戀物癖傾向,應及時糾正

1和寶寶親熱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經常性地擁抱、親吻、撫摸寶寶寶寶就會覺得:媽媽愛我,在我身邊保護我,我沒有什麼可怕的,沒有亻什麼困難擋得住我……有媽媽的愛環繞,寶寶就會把精神依戀從物品上轉移到媽媽身上。

寶寶睡覺的時候,媽媽陪著寶寶人睡,寶寶精神會放鬆,就不會一定要抱著物品才能睡著了。

平時多帶寶寶出去玩,多交一些朋友,而不是讓寶寶窩在家裡,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件物品上。

2替換下寶寶依戀之物媽媽不要覺得戀物不正常,要理解寶寶戀物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要淡化寶寶對某件物品的依戀,可給寶寶重新購買相似的物品,有意識而又不露聲色地增加新物品的使用頻率,逐漸地就能替換下寶寶曾經依賴的物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除了大人,原來寶寶也會有戀物情結?

寶寶特別喜歡某個玩具或玩偶,一定得抱著它才能入睡,外出旅行也不能少了它,是不是有戀物癖?媽媽該怎麼糾正呢?其實對小寶寶而言,這些類似行為只能說是「戀物情結」或「戀物行為」,是尋求安全感的表現。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