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樂觀孩子的5大秘籍,讓孩子受用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那天我在公交車站,聽到兩個中學生在聊天。

一個說:「最近好煩啊,成績上不去,我媽天天批評我。

」一個說:「我更鬱悶,我爸和我媽天天吵架,我天天擔心他們真的會離婚,都沒心思學習。

」……

我在旁邊,聽到汗顏。

聽起來,不是孩子們不懂事,而是太過懂事。

他們煩惱的、關注的,不是自己這個年齡該有的快樂,而是父母的喜樂。

我們常說,對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快樂、幸福。

是啊,在我們看來,快樂和幸福總是聯繫在一起的,快樂就是最簡單的幸福。

可是,在現實中,很多父母卻經常做出一些剝奪孩子快樂的事情來。

而缺乏快樂的孩子,很難以充足的心理能量,進行探索、創造,真正享受自己的生活。

怎麼給孩子快樂呢?接下來的文章,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從小給孩子足夠的愛

培養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從小給孩子足夠的愛。

尤其是3歲以前,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非常重要。

它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從小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讓他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面對未來的坎坷和挫折。

試想想,如果父母從小不在孩子身邊,或者在孩子身邊卻不能真正陪伴/愛孩子,那麼孩子從小感受到的可能是冷漠、無助和不被愛,當他們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的時候,一系列問題就自然出現了。

如前不久「一個留守兒童家庭4個孩子集體自殺」的新聞,就足以給我們警示。

而一個從小得不到愛的孩子,又要去哪裡學會愛?一個經常被父母毆打的孩子,他學到的也將是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個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成為父母后,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可能成為冷漠的父母的翻版,或者無原則地驕縱孩子,以彌補自己曾經的缺失。

和睦幸福的家庭關係

心理學家對家庭問題的研究表明:孩子出了問題,通常是父母的關係出了問題。

因為孩子成長中需要得到的基本安全感,來自父母關係的穩定性。

只有在確定這份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孩子才會有更多的能量去做他該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對抗、逃避、麻木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夠的愛的滋養。

而且他很容易將父母的不和睦歸因於自己不夠好,造成自我價值感缺失,從而很難變得快樂,甚至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有人說,家庭不和睦,父母整天吵架,帶給孩子的傷害,甚至比「打孩子」更大。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心理陽光的人,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

你可能要問,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很快樂啊?其實,相比起整天劍拔弩張的夫妻關係,一個溫和有愛的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小。

以上兩點,是孩子快樂的基礎。

除此之外,父母的教養方式也非常重要。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指出:

「悲觀有四個來源:基因,父母的悲觀,從父母或老師那兒得來的悲觀性批評,掌控感和無助感的經歷。

所以,你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你可以改變自身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經歷,你也可以直接教導孩子習得樂觀的技巧。

培養一個樂觀的孩子必須具備3個要素:掌控感、正面積極的情緒、解釋風格。

讓孩子體驗更多的掌控感

塞利格曼說:「掌控行為是形成學齡前兒童樂觀心態的大煉爐。

掌控感和無力感是相對的。

當我們做好了一件事情,就會增加掌控感。

相反,如果多次嘗試都失敗了,就可能會讓我們產生無力感,或者說是習得性無助。

可以說,掌控感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它帶給我們一種對自我的認可和滿意。

所以,讓孩子從小體驗到更多的掌控行為,對於孩子養成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當孩子想要探索的時候,做好「保護性撞牆」的工作就好了。

比如,當孩子學習站立的時候,那就給孩子提供凳子和牆就好了,而不是一直牽著孩子的手扶他走;當孩子開始走路了,我們將家具貼上安全護角就好了,而不是告訴他,這裡不許碰,那裡不許走;當孩子嘗試爬高的時候,我們站在不遠處看著,隨時準備伸出雙手保護孩子的安全就可以了,而不是把他抱下來,阻止他的這次探險……

因為,孩子要經歷掌控感,必須先經歷失敗、心情抑鬱以及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獲得的成功通常沒有什麼價值。

越是阻礙他的探索,越是容易讓他體驗不到掌控感,反而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對孩子的讚賞應該具體、有條件

「無條件的全面讚賞」就是不管孩子做得好壞,統統表揚、稱讚。

看起來,孩子會因為這些無條件的表揚和稱讚變得自信和樂觀。

因為這會讓孩子感覺滿意,而當孩子感覺滿意的時候就更願意去探索世界,可能產生更多的掌控感。

然而,實際並非如此。

如果孩子無論做什麼,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從父母那兒得到獎賞,那麼他就很難分辨出到底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一般,而哪些行為又不好。

當孩子確實做得好時,他也很難了解其意義,從而削弱了孩子的掌控感。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讚賞應該是有條件的。

只有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時才給予讚賞,而不是泛泛的沒有原則地給予讚賞。

比如,我們不要隨便開口泛泛表揚孩子「你真棒」,而是要具體地指出孩子好在哪裡——「你今天吃飯很認真,而且吃飯時沒有掉飯」「你剛才自己獨立讀完了一本書」等等。

同樣,當孩子的行為不當時,我們是可以批評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批評時要對事不對人,只批評孩子的行為,而不能批評孩子的品格。

TIP: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VS無條件全面讚賞

我們說,情緒沒有好壞,對於孩子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我們都要無條件接納。

但是行為有好壞,所以,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需要有條件給予讚賞。

用樂觀的解釋影響孩子

塞利格曼在幾十年的研究中發現,樂觀的基礎不在於勵志詞句或是勝利的想像——儘管它們對於樂觀也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於我們對原因的看法,也就是個人的「解釋風格」。

重要的是,解釋風格從孩提時期開始發展,如果不去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

解釋風格與歸因方式有關。

通常情況下,悲觀的孩子會將壞事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看成是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自身原因導致的,而將好事看成是偶然的、特定的、外界因素導致的;而樂觀的孩子則相反,他們會將引發壞事的原因理解為暫時的、特定的、多為外界因素引起的,而好事發生則是永久的、普遍的、自身原因(能力)導致的。

悲觀

「我是世界上最沒有人愛的孩子。

「豆豆討厭我,他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

「爸爸這個周末陪我,是因為他最近心情好。

「我被選為組長,完全是因為運氣好。

樂觀

「我很可愛,所有見過我的人都喜歡我。

「豆豆今天生我的氣,放學後不肯跟我玩。

「爸爸最喜歡和我一起玩了。

「我被選為組長,是因為我努力準備了(or其他小孩都喜歡我)。

孩子的解釋風格,往往受到父母平時和孩子的說話方式的影響。

比如平時批評孩子,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而切忌批評孩子的品格。

因為事情是暫時的,而品格相對是永久的、不易改變的。

如,「你一直是個認真學習的孩子,昨天卻因為玩遊戲而忘記做作業了,這件事令我很生氣。

」這就是個培養樂觀小孩的解釋風格。

如果說「你總是那麼貪玩,昨天居然貪玩到忘記做作業了,你看隔壁家的姐姐每天回家都認真做作業,你為什麼就這麼不聽話呢?」,這樣就等於隨意給孩子的品格貼了壞標籤,並批評了孩子的品格。

這句話給孩子的信息就是:我是個不聽話的貪玩的孩子,媽媽不喜歡我,我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可愛的孩子了。

———————————————

微信公眾號"靜觀育兒"原創文章。

想獲得免費專家答疑等更多育兒資源,請關注"jingguanyuer"微信公眾號!

若轉載請務必事先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我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要讓孩子品格優秀 學會正確讚賞是關鍵

賞識教育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品格的培養十分關鍵,賞識教育講究對孩子多肯定,多讚賞,讓孩子從父母的表揚中獲得自信,從而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很多父母也嘗試在生活中進行賞識教育,對孩子的各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