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物質獎勵正在毀掉你的孩子,用這個獎勵孩子比物質高級一百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從一歲多至兩歲開始,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很多家長都抱怨娃越來越難帶,說啥都是「不要」、「不好」。
而家長為了讓寶寶聽話一點、配合一點,也是各種演技全開、連哄帶騙、威逼利誘。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
麻麻們仔細回想一下,以下場景是不是經常在你家發生:
到了吃飯時間,寶寶不肯吃,麻麻只好放大招:「吃完媽媽帶你去超市買好吃的。
」
到了睡覺時間,寶寶不配合,麻麻只好給甜頭:「乖乖睡覺哦,明天獎你一顆棒棒糖。
」
每當寶寶不配合的時候,家長們最常採取的方法就是用獎勵來收買ta。
殊不知,用獎勵做於寶寶行為的引誘和刺激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你的過度獎勵,會讓孩子變得貪心、愛討價還價、越來越難滿足、越來越不聽話哦。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你會發現他變得越來越難搞,沒有物質上的利誘根本不配合家長。
過度獎勵的危害
危害1:孩子變得功利和勢力,做任何事都要有回報。
不給看電視,就不好好吃飯。
不給吃餅乾,就不收拾自己的玩具。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寶寶都要討價還價地談條件。
哪天沒有獎勵了,寶寶就不願意行動了。
錯誤地把行為作為交換獎賞的籌碼,把努力變成了一場交易。
沒有好處,別想我配合!那些不給好處就不做家務,不給獎勵就不好好寫作業的熊孩子就是這麼來的。
危害2:家長省了力氣,但無益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過度獎勵容易使孩子誤以為做某些行為只是為了獎勵,而忘記自己的興趣與初衷。
為獎品而行動,對行為本身失去興趣,客觀上阻礙了行為習慣的養成。
危害3:讓孩子錯失體會成就感的機會
用獎勵來讓孩子配合,孩子將體會不到一個好的行為給他帶來的成就感。
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非要用獎勵?是不是我們不相信,即使沒有糖果,寶寶也能乖乖配合?
當寶寶能自己用勺子吃飯,能自己將積木收拾好,這些行為本身能給帶他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
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適時地給予鼓勵、誇獎,寶寶就會更有動力做好這些事。
而如果每次都只是用糖果來獎勵,他就感受不到來自己家長的信任和自己的進步,也不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好很多事。
不用物質,用什麼來獎勵孩子?
說了這麼多過度獎勵的危害,那麼問題來了:當我們不用物質獎勵而希望寶寶配合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在這個育兒難題上,「斯坦福媽媽」陳美齡的方式很值得家長們學習借鑑。
陳美齡,曾經是80年代紅透半邊天的歌手,結婚生子後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告別歌壇後,她並沒有因此完全停滯自己的學習和深造,一直在國外攻讀「兒童心理學」的學位。
在大兒子2歲多,還懷著二兒子的時候,陳美齡拿到了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
不僅如此,這位超人媽媽把自己的三個孩子也都培養進入了史丹福大學。
在談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時,陳美齡提到的一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用物質獎勵孩子,用有趣的事來獎勵孩子。
這件事必須是家庭成員可以交流的事,不可以物質化。
可以獎勵孩子一次期待已久的遠郊旅行;
也可以獎勵孩子一次戶外露營;
還可以是全家人一起去看一場電影。
拋開用物質去取悅孩子,有趣的事能讓孩子收穫物質之外的滿足,和家人心與心的溝通、交流遠遠比物質來得有意義得多。
比物質獎勵更溫暖更高級的是:發自內心地感謝孩子
每次和兒子一起收拾玩具,最後一步把遊戲桌放歸原處的時候,我都會邀請他一起搬。
我抬著一頭倒退,寶寶抬著另一頭前進,一邊搬一邊感謝他:「這個真的太沉了,多虧了寶寶幫忙,媽媽才能輕鬆一點。
太感謝你了!」
兒子臉上驕傲的小表情,是給他糖果作為獎勵,讓他收拾玩具時永遠看不到的。
當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他收穫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比任何的物質獎勵更溫暖、更有價值。
平時經常聽到家裡長輩說:「他還小,懂什麼!」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當我們耐著性子跟寶寶講道理,很多時候他們是能明白的。
為了讓寶寶配合而過度獎勵,雖然免去了家長費神教育的麻煩,但對寶寶的個性和習慣的養成禍害無窮。
每一個乖寶寶的身後,都站著千遍萬遍不厭其煩耐心教育的家長。
在培養寶寶好的習慣這點上,家長千萬不能圖省事!你家寶寶是否存在過度獎勵的現象呢?
孩子總是不肯收拾玩具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已經習慣了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幫他收拾玩具,其實這一種不好的習慣。因為你今天為他收拾玩具,明天可能就要為他收拾書包,將來就可能成了他須臾不能離的保姆。培養的孩子的獨立性,要從小學起...
寶寶不收玩具,或許和這些「大環境」有關
年輕急躁的麻麻需要學習如何指導孩子收拾玩具,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都和孩子的心理以及生理髮展階段相適應的,所以,即不能鬆懈也不能有過高要求!收拾玩具是一種規則的建立過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