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的名義》,看「哭窮」教育如何毀了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與孩子談「錢」,是每個家庭無法繞開的重要問題。

窮養還是富養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關於「錢」的問題上如何向孩子輸出正確的價值觀。

「炫富」固然不好,但過度「哭窮」的效果恐怕也會適得其反。

你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最近,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火爆各大網站和朋友圈!情節緊湊,毫不拖泥帶水,眾多實力派老戲骨實力霸屏,貢獻骨灰級演技。



相信追了這部劇的人,都會對國家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這個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


而面對滿滿一冰箱的人民幣,他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

雖然趙德漢已經當了處長,封官加爵,坐享榮華富貴,但仍然是「窮怕了」,從表面上看,是小時候家境貧寒缺乏安全感的後遺症,但其根本原因是:

兒童時代沒有受到家長良好的教育與指引


與孩子「談錢「,的確是每一位父母無法避免的教育話題。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跟孩子哭窮,而是努力拚搏著。

聰明的人應該腦里有錢,而不是心裡有錢,而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錢之外。

那麼,3-6歲的小寶寶是怎麼看待金錢的?以下行文有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3歲的寶寶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太小,懵懵懂懂,對金錢當然不會有任何概念了。

不過,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又是一名"純天然的吃貨",他們不知道錢可以幹什麼,除了可以買好吃的。

實際上,他們並不會用錢,也不知道這張爸爸媽媽拿著去給自己換奶粉的紙就是"錢",總之為了能買到他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想辦法偷偷地把這張紙收起來,也就是說,孩子們開始對"錢"產生占有欲了

所以,如果家長們有一天發現自己少了幾塊錢,想一想,會不會在玩具堆裡面啦?

4歲的寶寶

那4歲的寶寶呢?會不會對錢有一個跨越性的認識?4歲的孩子大多數上了幼兒園,可能在老師的教育或與同學們的交往下,大概開始知道錢是個什麼東西。

有一部分比較聰明的孩子,還懂得按顏色來區分面值大小。

他們雖然不會看數字,但潛意識教會他們認為,紅色就是最大的,等於100元;綠色是50元;銀色就代表10元。

他們知道錢越多,意味著可以換更多東西。

此階段的他們並不會討價還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騙,只要能買到他們喜歡的東西,儘管只是一個雪糕,只要買得到,在他們心中,花一張"紅"和一張"綠"紙幣根本就毫無區別。

5歲的寶寶

5歲的寶寶由於有了前兩年對錢的認識,開始明白錢就是用來換東西的。

錢越多,換得的東西理應越多和越有價值,這時候騙他們就顯得比較困難啦!不過,他們雖然知道錢的用途,可還是不懂得錢是怎麼來的,我該怎麼使用它?這時候,父母要開始跟孩子們灌輸"理財"知識了,可以嘗試跟孩子們說,錢是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賺回來的,一定不能亂花,咱們先把錢存起來,以後上小學的時候可以用它來買新書、新文具和新校服。

這個階段開始教育孩子們怎麼用錢很重要,因為孩子們的記憶力很強但思想卻很單純。

若在這個階段只跟他們說錢可以買什麼,有可能會讓他們產生"錢是萬能"的錯覺,這會在一開始就對孩子們造成不好的金錢觀。

6歲的寶寶

6歲的寶寶已經上小學了,思想上更上一層樓。

在父母的正確教育下,他們不但知道錢的用途,還明白錢是通過努力掙回來的,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省錢"觀念。

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考察一下自家的小寶貝,比如吩咐他們到菜市場去買幾樣菜,但只給定小額金錢,比如20塊,讓他們儘量多買一點東西回來。

這時候,小傢伙們知道自己"資金"有限,為了買到更多的菜,他們會格外珍惜手中的"銀票",東問西問,儘量找到最便宜的一家才捨得下手。

不過,玩這種購買遊戲,父母在前期也必須給孩子們一點指示和引導,因為剛開始時,孩子們也不懂怎麼問價和"貨比三家"。

不過,只要經過幾次練習,孩子們就能輕易學會。

在充分了解孩子的金錢觀之後,良小知認為,聰明的家長應抓住寶寶金錢觀的萌芽時期,恰當地與孩子談錢,給予孩子安定的內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更好地成為自己!

舉幾個反面例子:

在商場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看中一個幾塊錢的玩具,想要媽媽給他買,媽媽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媽媽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除了給你上學,只夠每個月的生活費,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孩子被嚇,大氣不敢喘,難以理解為什麼媽媽在前一秒還笑容滿面,此刻卻變成了一個陌生的瘋子。


某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是「家裡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

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穿親戚穿剩的舊衣服,玩別人玩膩了送出的玩具,靠哪個親戚發善心給孩子一點零花錢。

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內心對錢充滿渴望。

以上事例,可以說是中國家庭中的常見場景。

很多家長也並無意識到自己日常中的這些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教育,只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


「這個太貴,所以不買」

「家裡很窮,所以不買」

「家裡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

「掙錢不容易,爸媽上班很辛苦」

或許有些父母會以為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會懂得節儉和懂事。

不否認孩子是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

因為在窮意識的背後,家庭的壓力占據了大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貧窮」
的思維就像一種遺產,如沒有摒棄,無論我們的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記在孩子人生的戶頭上。

那麼,如何恰當地與孩子談錢呢?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並不完全是由於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即使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過分地跟孩子強調金錢的來之不易或者大人處處對金錢執著,甚至將金錢的維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麼孩子的內心也是不能富足起來的。

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

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我們只能下次再買。

告訴孩子,這個商品有比較複雜的性能,適合更大一點的孩子玩,所以等你再長大一點,我們就可以買這個商品。

不要告訴孩子,家裡沒有錢,只能靠你了,你要好好上學,才能賺錢養家。

不要告訴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不用你管。

詢問孩子,你喜歡什麼,為什麼。

詢問孩子,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為你做什麼。

告訴孩子,要勞逸結合,只有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持長久的學習。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

規定好零花錢的應用範圍,比如告知孩子,以後想要買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買單了。

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合理理財,還應該教他們如何「給予」,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體現在幫助他人上。

星夢金蝴蝶

中國兒童戲劇化藝術教育開創者

行業首家藝術教育全平台發展模式

中國唯一一家兒童藝術教育行業掛牌上市企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