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不得不說的三個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調查及引發的討論
今年暑假,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1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8%的受訪者贊同父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訪者認為吃苦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受訪者認為磨練孩子的意志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穫。
這份調查結果,引發了廣泛的議論。
有人認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就如俗語所說「不知苦,哪知甜」、「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 苦」;有人認為吃苦教育要警惕極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變成純粹的吃苦,那麼受傷害的還是孩子;有人認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剝離成某次訓練營或者幾項任務……
父母是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人,一個觀念能能否在實踐中起到良好作用關鍵要看是父母能否正確理解和運用。
本文將解答有關吃苦教育的疑問,希望父母藉此更好地領會吃苦教育的內涵。
疑問1:吃苦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孩子變得更「強」嗎?
「吃苦教育不只是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他們變得更『強』,更是培養孩子們柔軟的心靈,提高共情能力、憫弱能力,讓他們變得更『軟』。
」
很多人在推崇吃苦教育,憑藉的理由就是當前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責任意識淡薄,過於沉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遇到困難輕言放棄。
沒錯,啃老族的存在,讓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孩子們需要吃苦教育來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堅韌的意志力。
這樣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夠「強」,大家普遍認為要通過吃苦教育讓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會堅強,練就頑強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可是,與此同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很多孩子卻出人意料的冷漠,鐵石心腸,他們看到別人深陷痛苦,常常無動於衷;對自己的擁有幸福不知珍惜,對他人給予的關愛認為理所當然。
這些現象告訴我們孩子缺乏柔軟的內心。
人世間的樂總是相似,而苦各有不同,樂可以獨享,苦則希望分擔。
對他人疾苦的理解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彌足珍貴,而體會他人的苦尤其需要一顆柔軟的心靈,一顆對苦有過切身感受的心靈。
我認為,同樣可以通過吃苦教育來培養孩子柔軟的心靈。
吃苦是一種獨特的內心體驗,會拓寬加深孩子對自己情感的認知和體會,吃過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從困苦中走出來需要什麼樣的努力,也體驗過走出困苦後內心的愉悅。
有一句話說,你看到的都是你內心有的,如果你沒有體會過、經歷過,那麼你是看不到或看不懂的。
當孩子有了豐富的內心體驗,他就更容易對周圍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也容易出現相匹配的情感,看到別人深陷困頓,他更可能去理解或援助,看到別人開心順利,他更可能心生歡喜和祝福,得到別人的關愛,他更可能心存感恩。
說到底,吃點苦能讓孩子體驗豐富,內心柔軟,建立更為和諧真摯的人際情感。
疑問2:吃苦教育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的理念是不是互相矛盾?
「吃苦教育與無條件的愛並不矛盾,他們只是從不同層面去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在邏輯上存在先後之別。
」
隨著西方育兒理念的迅速傳播,很多父母已然接受很多前沿的理念,比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重要的一個。
有人認為,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不能讓孩子吃苦,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求不講條件地愛孩子,不管他是優秀還是普通,是讓人滿意還是令人頭疼。
總之,愛孩子跟孩子做了什麼毫無關聯,只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就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愛。
在人們的想像里,在這個理念下生活的孩子將是無比舒適和幸福。
而吃苦教育,則讓人聯想到痛苦和磨練,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相比,後者似乎缺乏溫情,甚至還帶著冰冷,而且相信孩子也不會那麼歡迎它。
那麼吃苦教育和無條件的愛互相矛盾嗎?不是,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
無條件的愛是從接納孩子,給孩子的心理成長鋪墊溫暖基調方面著手,給孩子以力量和支持,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
吃苦教育的目標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生活所需的優秀品質,著眼於發展孩子的多種能力,同樣是為了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
但兩者在時間先後上有區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基礎,吃苦教育需要在充足的愛的基礎上,作為發展性的需求去滿足的。
如果一邊是愛的匱乏,一邊要求孩子吃苦,那麼這對孩子來說是傷害、受虐。
疑問3:應該讓孩子吃什麼樣的苦?怎樣吃苦?
「吃苦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的需要,讓他們在接受磨練和挑戰的同時,感受到美好和難忘。
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
」
吃苦教育要怎麼實施,人為製造困苦的環境,讓孩子置身其中,逼著他們突圍嗎?這顯然行不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只有喚醒孩子內心的需
要,喚醒他們挑戰自己、適應艱苦環境的意識,讓他們在接受磨練和挑戰的同時,感受到美好和難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
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時候,這種吃苦會成為單純的受罪受苦,會造成孩子的憤怒和怨恨,隨之破壞親子關係,會導致孩子事後加倍補償自己。
我認為吃苦教育可以遵循教育界普遍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這其實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一致,即強調孩子自己經過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吃苦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跳一跳,摘桃子」,首先要有一個桃子,即對孩子有誘惑力的目標,是孩子想要的而不只是父母希望達到而強加給孩子的。
否則,孩子會缺跳的動力。
其次,這個目標不能太遠,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的。
比如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吃苦教育的內容不一樣,三歲孩子的內容可能是幫助分發水果,而6歲孩子的內容則可能是買水果、洗水果。
最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跳一跳」,而不是父母拚命拉,強調孩子的主動性,喚醒孩子的內心需要。
你贊同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嗎?看看日本怎麼做的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大概是對「吃苦教育」最早的闡述。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以「吃苦教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