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杜江拒絕兒子的方式惹爭議,孩子不聽話怎麼做更有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爸爸去哪兒5》開播後,杜江的育兒觀遭到粉絲們的質疑。
為什麼呢?在嗯哼不滿意住處,要求回家的時候,杜江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拒絕方式,對嗯哼說了一句:「不行就是不行,沒有為什麼。
」
其實,杜江這個行為,很多家長也都在做,大人們以為這種方式,可以達到最快的制止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把孩子控制在「聽話」的局面里,其實不然,孩子會因此覺得委屈,對他們平復情緒,沒有一點好處。
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提不合理要求,跟我們意見相左。
他們會頻繁對孩子說「不」,將命令和拒絕掛在嘴邊。
這種方式的效果如何呢?
首先,容易激發反抗。
因為「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與孩子的探索需求完全相反。
大人認為說「不」是對孩子不當行為直接而明確的禁止,卻很容易激發起孩子心理阻抗——當個體感覺自己的行為受到限制的時候,通常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而去做被禁止的行為以消除內心的不悅感。
其次,你的「不」,不能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方式。
心理研究發現,在10歲之前,孩子都無法很好地將語言內化為控制自身行為的準則,也就是說,他們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導而明確的界限,作為具體行動的參考,而不僅僅是對當下行為的禁止。
溝通的前提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我願意去傾聽你,即使你有不意見。
父母一上來就否定孩子,等於單方向切斷了與孩子的溝通。
02
在玩具店給兒子選生日禮物的時候,看見了這麼一幕,一個小男孩手勾著玩具貨架,面對媽媽的各種勸說,或是大吼大叫,或者是拉扯,都沒有任何的動搖。
媽媽不敢太用力,擔心貨架會倒,可是,不論她用情還是講理,孩子就是不撒手。
對於這一對母子,我是有印象的:我們是一起從地鐵口,走到這個玩具店的。
一路上,孩子逗逗旁邊的流浪狗,媽媽大叫,說流浪狗身上有細菌,他要是敢摸就揍他;一會孩子說走路太累,讓媽媽抱她,他媽媽沒有滿足他,對他又吼又叫,嫌棄他太懶。
一路上都在重複幾句話,大致就是趕著去玩具店拿一個發票,然後,還有別的事情要做。
母子倆就這麼僵持著,過了十分鐘左右,我打算上去打破這個局面。
我主動和孩子打招呼,問他可不可以幫我一個忙:我要給一個三歲的弟弟挑一件禮物,買什麼比較好?
小男孩點點頭,擦了一下眼淚,跟在我身後來到貨架前,開始認真地挑選。
後來,他幫我挑了一輛合金的車模,他說:「這個車子特別酷,我也喜歡。
」
我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要送弟弟禮物嗎?」
他看著我的眼睛,期待地點點頭。
我說:「早上,我答應弟弟上幼兒園,我就獎勵一個禮物。
他告訴我想要一個玩具。
」
說完,他看著媽媽,再一次開口說:「媽媽,我聽話的話,你可以獎勵我嗎?」
這時,在旁邊一直看手機的媽媽,聽聞如釋重負地說:「當然可以,但是,不是現在,可以晚一點嗎?」
孩子高興地說:「好。
」
他們大手拉小手,跟我說再見。
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內心是欣慰的,這一對母子,他們最終都滿足了自己的心愿,而不是「魚死網破」的糟糕。
03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帶孩子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經常會聽見某個家長愁眉苦臉地說:「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特別喜歡發脾氣,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
對於孩子來說,哭鬧是一個正常的情緒釋放。
但是,過度的哭鬧,有時卻成了孩子的一種要挾家長的方式。
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想要的東西,一般內心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我要得到它們,情緒崩潰也就發生在得不到的那一刻。
而家長們可以自省一下,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你們是如何回答的,或者是,可以注意一下,你說了什麼才會導致孩子出現撒潑耍賴的場景。
對於2-3歲的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直接拒絕他們的要求,特別容易引起叛逆的心理。
對於3歲多的孩子,委婉拒絕更有必要,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已經很好了,所以「講道理」的迂迴拒絕非常有必要。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孩子滿心歡喜地跟你說,他想做什麼,結果你的一個「不」字,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孩子的熱情和希望。
久而久之,他怕被你拒絕,害怕聽到你說「不」,為了不發生這種情況,他就儘可能用自己的哭鬧,來達到被滿足的目的。
因為小小的他們,只能選擇這麼一個方式,來保護自己提出要求的權利。
汪國真說:「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拒絕。
」
直接對孩子說「不」,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會讓孩子搞不清楚狀況,也無法讓孩子信服,更會降低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委婉拒絕,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和接受拒絕的理由。
即使是孩子,他們也討厭被拒絕。
04
在兒子上幼兒園之前,在下雨天,我們的活動場所一般都是在商場和超市,男孩子的精力總是那麼旺盛,所以帶去場所足夠大的地方,適合他跑動。
在商場就會遇見被索要玩具的情況,在超市里呢,也會有需要被買零食和飲料的請求。
這個時候,我旁邊就有一個聲音:「你幹嘛帶他去那些地方呢?儘量不讓他看見,不就好了?」
對於這種「逃避」的方式,我很不解。
孩子為什麼喜歡戶外活動,因為他們有好奇心去探索和發現。
而且,為了不讓他買玩具和零食,我就把他圈養在家,這是一種不對的做法。
在他要求買玩具的時候,我會問他,你喜歡哪一個。
如果他挑選的玩具恰好家裡有相仿的,我會告訴他如果下次有更好的出來,媽媽一定會給他買的。
這種「曲線拒絕」,不會激活孩子內心的那個「小獸」。
當然,對於自己的承諾,家長一定要信守。
在被要求買零食的時候,我會根據他的身體情況判斷,如果沒有發燒咳嗽這些情況,那孩子吃一點零食是無可厚非的,只要規定好了每次吃的時間和量就可以了。
每當這個時候,孩子也是能夠欣然同意的。
當然,兒子一開始對於我這種「拒絕」也不接受,可是,時間久了,看我都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他也就信任了我,遇見喜歡的東西,他還會表達他的喜歡,而我也會根據情況,選擇滿足和拒絕,只是在拒絕的時候,我不是那麼直接。
05
孩子的很多「不聽話」行為,都不過是因為未被看見。
所以,恰當的做法是,在說「不」之前,首先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委屈,以及情緒表達(哪怕是哭鬧和打滾),等孩子的心情慢慢好起來後,可跟孩子探討,並引導孩子通過正確的途徑解決。
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左右,別跟著孩子生氣,甚至賭氣。
與其用命令、強權式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服從,不如多用正向的話語去引導,或者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主動做出選擇,這樣更有效。
比如把前面的話換成破折號後面的表達:
「你不要跑這麼快!」——「請你走慢一點兒,咱們可以邊走邊感受泥土的香味兒,還有小草和花兒的美。
」
「你真懶,把自己的房間弄得這麼髒,還不快去收拾。
」——「請收拾一下你的房間吧,媽媽知道你是個愛乾淨的孩子。
」
「不要老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
看你越長越瘦小了!」——「看看這是小綠!吃了可以長很高呢!」
「吃飯時不要玩兒食物。
」——「食物是用來吃的,吃飽了就變成大力士了哦!」
「不能撕紙。
」——「這些紙是用來畫畫的,不是用來撕的。
」同時提供一些廢舊報紙等,供孩子撕。
「不能吃糖。
」——「糖要在飯後吃。
我們吃完飯,就可以吃一顆糖了。
」給孩子一個不能的理由。
孩子沒有在聽自己說話,說:「你怎麼老是心不在焉,我說的話你聽到沒有。
」建議換成,直視孩子的眼睛,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有重要的事兒要跟你說,你要認真聽。
」……
引導孩子,「堵」不如「疏」。
多給孩子可以選擇的空間,孩子的自主性獲得了容納之地,也就更樂於配合父母。
規則意識,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構了。
沒有與生俱來的壞脾氣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
希望所有的家長,都不要去直接拒絕孩子,因為這樣會「傷害」孩子,讓他們選擇崩潰的情緒,去跟你提要求,表達自己的需求。
(作者簡介:多多黛,80後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
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
)
更多內容,請看:
博士媽媽推薦:親子閱讀這三個有效建議,輕鬆趕跑「幸福的煩惱」
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難有大出息,好的溝通從低聲開始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這5樣東西,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的
有研究說,通過觀察一個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後如何看待童年經歷,能夠很好地預測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我同意這個說法。記得一位媽媽這樣說過: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我跟著母親生活,...
育兒乾貨: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家長如何應對?
內容來自:寶貝棒公益講座本期嘉賓:船長老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班講師、阿德勒心理學研究者)讓我們在腦海中來想一想,孩子可能會出現負面情緒的畫面:A.孩子非要某樣東西,家長不予滿足,孩子大哭大鬧...
怎樣正確地拒絕和滿足孩子的要求?
很多孩子跟父母出去玩時,都有要東西的習慣,看見自己喜歡的忍不住讓父母買,特別是很多男孩子,面對喜歡的樂高和電子產品,幾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提出沒完沒了的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既害怕一味的拒絕傷...
當孩子哭鬧要買玩具時,我用了這一招……
前幾天孩子生日,帶他去玩具店挑玩具。寶貝看上一個對戰坦克,玩具店要399元,我一搜某寶,大約是249元能買到。就和寶貝商量,能否在網上買,過幾天就寄到家了,並給他趁機灌輸了節約的觀點。寶貝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