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地拒絕和滿足孩子的要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孩子跟父母出去玩時,都有要東西的習慣,看見自己喜歡的忍不住讓父母買,特別是很多男孩子,面對喜歡的樂高和電子產品,幾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提出沒完沒了的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既害怕一味的拒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擔心滿足太多造成溺愛。

「媽媽,我想再看一會電視。

「不行,得去吃飯了!」

「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去吃飯!」

「那好吧,就看一會啊,看完之後快去吃飯。

」於是孩子的看電視慾望得到了滿足。

「媽媽,我想要這個玩具。

「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不買了!」

」不,這跟家裡的不一樣,我就想要這個。

媽媽堅持說不買,「哇」的一聲,放聲大哭。

媽媽趕緊「好了好了,別哭了,給你買,行了吧!」無奈的媽媽又一次被孩子的哭聲征服。

孩子的哭鬧和生氣常常作為一種武器將父母牢牢的控制住,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很多父母選擇性的忍讓和滿足,殊不知,這正是將孩子慢慢推向任性和自私自利的邊緣,無條件的滿足他們的要求,也正是在被孩子的眼淚所控制。

所以滿足和拒絕之間必須有度,切不可溺愛孩子,滋生他們的任性,也要平衡好保護他們自尊心的有那杆稱。

那到底怎麼把握這個度呢?先來說說拒絕的藝術。

要知道真正的拒絕,並不是為了拒絕孩子本身,而是這種不好的行為,跟否定孩子這個人沒有關係。

舉個例子,孩子在超市里看到喜歡的賽車想買,你說不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你可能會覺得沒面子,而把他強拉硬拽的拖走,孩子不但會產生情緒,甚至可能會因此恨你。

這是因為在孩子眼中,認為愛他就應該滿足他,而你的直接回應「不買」,會讓孩子理解為「媽媽不愛我了,她不給我買我喜歡的玩具「,所以心裡難免會有情緒,如果要拒絕孩子的要求,不妨在回絕的同時,把你拒絕的理由和原因告訴他。

雖然拒絕了,但拒絕的是他不恰當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切忌說一些「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你太討厭了」之類的傷害孩子的話。

這樣用拒絕的方式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同時也仍然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拒絕的三個原則:

1、立規矩,講原則;

2、拒絕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

3、不傷人,不傷己,不傷害環境。

拒絕時一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對孩子本身有意見,而是對事情本身有意見,對事不對人,這也才不致於影響到親關係。

在拒絕孩子一些無理要求時,可以參考以下拒絕方法:

1. 拒絕時語言要簡短精鍊,切忌長篇大論的說教,簡單明了的給與拒絕回應,之後孩子肯定會產生情緒,所以說教會增加孩子的反感程度,增加情緒。

2. 拒絕態度要和善而堅定,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堅決不同意,並且和善的告之你的拒絕理由,原因不是不愛他,而是對他無理要求的行為不滿。

3. 家長要接受孩子沮喪的情緒,這是被拒絕後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如果這時候你看到沮喪的孩子說」好了好了,就這點小事,犯不著,不至於啊!「 孩子這種不被接納的情緒會擠壓的心底,越積越多。

這時不妨換個方式表達:我知道你很難過,有情緒也很正常,但是你剛才的行為是不對的。

這樣共情完孩子的情緒之後,再對他的壞行為進行拒絕。

我們家長可以拒絕孩子很多過分的要求,但是不能拒絕孩子對我們愛的期待,所以,無論是怎樣的拒絕理由,一定讓孩子感受到我們還愛他。

上面提到的兩個例子都是教家長怎么正確拒絕孩子,當然並不是指拒絕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還是應該適當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說到滿足,也並不是像超市那個媽媽一樣,為了讓孩子開心,無條件的滿足他,過分的滿足相當於溺愛,久而久之會滋生孩子的任性,所以我們也要把握滿足的度。

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家長對孩子這方面的要求也幾乎從來不拒絕,特別是爺爺奶奶,經常看到商場裡的爺爺奶奶們被孫子孫女牽著走,要這要那,無論是新上市的芭比娃娃還是新款電子玩具,再貴,老人們也想辦法滿足,儘管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玩具了,都說隔代人親,可大部分隔代人「親」的仍然僅停留在物質上。

可以試想一下,這種不打折扣的滿足下去,小公主小霸王的滋生是早晚的事,因為久而久之無條件滿足,會讓孩子們在心裡形成一個定式,那就是」我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在孩子未來的獨立生活當中,會慢慢出現缺乏奮鬥意識,性格任性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所以,我們家長需要給孩子的不是無條件的給予,而是恰當地滿足,因為它可以提高我們孩子的幸福指數,能夠激發孩子潛在的動力,面對獎勵和想要的東西,他們也能夠為之努力去爭取,那怎麼做到給孩子恰當的滿足呢?

也有三個原則:

1.接受孩子的情感,比如在商場和超市里,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會要求買,這也是他們自然情緒的流露,我們要接納孩子這種情緒,想想我們小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2.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可以要想辦法滿足他,比如他想買一個坦克車,因為在鄰居小朋友家玩過,特別想要,那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真的喜歡,那你想想怎麼能賺錢買呢?孩子會自己提出,主動做家務或者好好表現之類的,這時候你可以肯定孩子的辦法,並實施,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錢零花錢買喜歡的玩具,這樣一來,也能夠培養他的積極上進的意識。

3. 如果真的滿足不了的事情,我們一定不能騙孩子。

比如商場裡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家長認為玩具夠多了,不給孩子買,於是孩子就耍脾氣,家長就說:咱們今天沒有帶夠錢,要不然咱們先回去,等下次有錢了再來買。

你可能心裡清楚,基本就沒這個下一次了,但是孩子還一直再等,他如果忘了這件事就過去了,如果還記得,那你下一次又需要敷衍騙他,所以這已經完全影響到親子關係中的信任感。

家長總是以為孩子會相信我們的話,但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可能早已察覺到你的敷衍,所以慢慢又可能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問題。

當孩子內心的需要被滿足的時,他們就會產生快樂,幸福等比較積極的情緒,那反之就會產生比較憤怒,傷心等消極情緒。

我們恰當的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其實能夠讓他們獲得良好的心境,而這才能夠更大程度地激發孩子的內部動力。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要求時,會採用一個普遍的前提來決定是否滿足孩子,就是告訴孩子」你要是表現的乖,我就獎勵你,你要是表現的不乖,那肯定不能滿足你了「,這樣的拒絕理由當然是孩子不乖,那這時候你會給孩子留下一個印象,就是」如果我表現的乖,我的需求就會被滿足「。

然後孩子就會拚命的去做一個乖孩子,但是這個時候往往孩子就忽略了自己最開始提出這個需求的目的,家長的教育手段也就隨之失效了。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註定要學會適應各種各樣的規則,這也是三觀建立的過程。

現在我們為人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去理解我們的孩子,即使不能滿足孩子,那他們也是有知情權的,他們有權利知道」為什麼我現在這個需求得不到滿足?如果以後能,需要多久?「

這樣才能慢慢的他們去掌控一些需求,孩子的自控力也會逐漸形成,面對將來的拒絕和誘惑,孩子也能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

文/可可老師,微信公號:師者公會

頭條號,微信公號:熱愛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讓孩子出問題"在安全管理上的意義

  家長B:不給寶寶要挾父母的機會我看過前蘇聯英雄舒拉小時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就吃飯後才可以吃的粉羹,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屋裡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

不要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教育專家認為,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絕對不能滿足,遷就和順從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實際上是助長他們的「自我為中心」,這種自我意識的無限膨大,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對父母的感激,認為一切是...

如何跟孩子更好地溝通!

孩子理解,延遲滿足,不能光講道理,還需要深入實踐中去體驗生活,兩者結合才最有效果。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要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盲目無益...

孩子無理取鬧?你還會一味的遷就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在爺爺奶奶的教育下長大的,這樣的教育下,很多孩子都被寵壞了,他們的性格也就變得很自我,面對這樣的孩子,如何將他們的性格進行重塑呢? 父母不能一貫縱容孩子,這樣孩子將不會有滿...

孩子六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之前的規矩原則都只能拋到腦後,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