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聽到的兩個字,大多數父母每天都在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說中國父母對孩子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非「聽話」莫屬。

在家時,會交代「媽媽在忙,你要乖乖的,要聽話。

送孩子去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

託付給爺爺奶奶照看時「一定要聽爺爺奶奶的話,不要調皮」。

……

在面對一個不受管教,屢屢挑戰家長權威的孩子,往往大家都會這樣批評:你這個孩子,真不聽話!

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聽話」呢?

有的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畢竟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總比那些頑皮的孩子更討人喜歡,還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稱讚:「你看看人家家的孩子,這麼懂事,這麼聽話」。

不知不覺,自家娃就變成了我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而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是為了圖省事兒。

孩子對這個世界是新奇的,什麼都想要去嘗試,家長如果按照孩子的性子,一點點引導,無疑是一個非常費力的過程,而一句「聽話」,就可以省事很多。

「媽媽,我為什麼不能玩這個呢?」

「聽話!不要玩,媽媽都是為你好!」

一句話解決,然後轉頭接著忙自己的事情。

中國的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很多家長認為教育不好孩子是因為「too busy(太忙)」,其實是因為「too lazy(太懶)」。

這些「聽話」的孩子的未來基本上有兩個發展方向——

大多數的孩子在「聽話」中慢慢失去自我,成長為膽小懦弱、缺乏主見的人,按部就班,沿著家長制定好的人生軌跡生活。

還有一部分表面「聽話」的孩子,「自我」仍在,但是已被各種威逼利誘壓制和掩蓋起來,一旦脫離「緊箍咒」的環境,便會加倍反彈,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甚至會產生極端行為。

那些始終不能脫離壓抑環境的「聽話」孩子,一輩子可能會鬱鬱寡歡,甚至憂鬱成疾。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姑娘的吐槽:

她和男朋友討論去哪裡玩,女孩提了幾個可以玩的地方,都被男孩以「我媽說那裡不能去」而否決了。

無奈女孩把主動權交給男孩:「那我們去哪兒玩?」

可男孩卻沒了主意:「你等會兒,我去問問我媽媽。

女孩終於爆發了:「不用問了,就讓你媽媽陪你吧。

」說著拎包走了。

這時一中年婦女走過來大聲的斥責男孩:

她問你去哪裡玩,你就選一個喜歡的去處,這點事還要問我,好不容易介紹的對象又黃了,真是讓人操心。

一個男人連點主見也沒有,我不能跟你一輩子呀......

然後巴拉巴拉抱怨了一通,這期間男孩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看得出這個男孩平時都是聽媽媽的,連和女朋友約會,媽媽都陪同。

可正是這種事事不放手的教育方式,讓兒子養成了不會獨立思考只按指令去做的習慣,成為典型的「媽寶男」。

如今在找對象上出了問題,媽媽又嫌兒子沒有主見,可兒子這樣不都是因為要聽話嗎?

看到這裡,有人估計想問了:「不要求孩子聽話,難不成要鼓勵孩子不聽話?」

其實,我們反對的是不分青紅皂白意味要求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要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家長就會冠上「不懂事」、「不聽話」的標籤。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全部的尊嚴在於思想。

這裡的思想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觀點和信念」。

前幾天看了武志紅在奇葩大會的演講,他說了一句話: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簡單地說,武志紅指出,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讓孩子成為自己,是最成功的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

「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

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孩子從來都不是我們的複製品,也不是我們的所有物。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的風景,有自己喜歡的顏色,有自己偏愛的食物。

而父母要主要的是,給他們足夠大的權利和自由,讓他們成為自己,這才是最成功,也是孩子最幸福的。

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最後只會一天天,一點點的成為一個被動的,平庸的人。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上曾經念過的一首詩,值得我們每一個當父母的我們學習——

給我的孩子:

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你我也只能成為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