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給寶寶把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言:隨著天氣漸漸轉暖,很多媽媽們都決定給孩子撤掉尿布或者紙尿褲了。

對於不能獨立大小便的小寶寶來說,把尿就顯得順理成章。

尤其是老年人,對於給孩子把尿已經習以為常。

我們經常會看到,玩得好好的小寶寶,時不時就會被抱起來「噓噓」,而孩子則一直做打挺狀。

那麼,給孩子把尿好不好,什麼時候給孩子把尿好呢?

媽媽觀點1:爸媽最好在寶寶0—4個月大期間開始給寶寶把尿。

寶寶越大,開始時可能越難適應,因為他多半已經習慣了用尿布或紙尿褲。

有些醫生會建議越早給寶寶把尿越好,事實上,寶寶一出生就可以了。

把尿不但能為爸爸媽媽節省紙尿褲,而且,把尿還能為以後寶寶自己大小便奠定基礎。

媽媽觀點2:把尿對鍛鍊小孩自己撒尿毫無意義,也培養不了任何良好習慣。

小孩都是要到2歲左右身體發育成熟才能自己會上廁所。

把尿好處就是大人省事,小孩少用紙尿褲或者尿布。

對1歲以下的孩子進行把尿訓練,如果掌握的時間不對,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給以後的如廁訓練帶來困難。

此外,由於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聽聽專家怎麼說

日本松田道雄(著有《育兒百科》):過早給孩子把尿沒有意義。

教會4個月嬰兒按時排便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嬰兒最早也要在1周歲以後才能告訴大人自己想小便。

一般是在1周歲半至兩周歲才開始不用尿布。

如果算好時間,快到排尿時間時讓嬰兒坐便盆,也許有時湊巧能順利配合,但多數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定時定量吃奶,且只在洗浴後喝果汁的嬰兒,一般排尿時間間隔較長,定時排尿成功率較高。

但1天要排尿10~15次的嬰兒,多數都是不能成功的,即便偶爾有一二次成功,也達不到節省洗尿布時間的目的。

4~5個月這個時期,嬰兒不會因進行了排便訓練,就養成排便時通知別人的習慣。

每小時取下1次尿布,讓嬰兒坐2分鐘或3分鐘便盆,嘴裡發出「噓……」的聲音給嬰兒把尿,可以說是母親的排尿神經症。

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頂多在早晨和午睡醒來後讓嬰兒坐便盆就足可以了。

美國威廉﹒西爾斯(著有《親密育兒百科》):訓練大小便,晚比早好。

寶寶自己大小便是一項很複雜的技能。

在你趕寶寶第一次去蹲小馬桶前,先想想要學會上廁所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吧。

首先,寶寶必須先能緊迫感到腸子和膀胱的壓迫感。

然後他要將這些感覺,與身體內的運作聯想在一起。

接著她要學會,有這種感覺時要趕緊找馬桶,然後還要知道怎麼脫褲子,怎麼舒服地坐在馬桶上,並且忍到一切準備妥當才開始大小便。

大部分寶寶控制大小便的神經和肌肉,要到18至24個月大時才會成熟。

還有,較晚開始接受大小便訓練的寶寶,比早接受訓練的寶寶學得更快。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你可以丟下寶寶不管,大人還是必須帶孩子做一些訓練。

就像決定寶寶什麼時候準備好吃固體食物一樣,你要從寶寶身上,而不是日曆上的日期,找出以下「我準備好藥學了」的信號:

○模仿你上廁所

○會用語言表達其他感受,如肚子餓

○能了解簡單的命令比如:「去拿球」

○尿布濕了或髒了時,會把尿布推開,或者跑來告訴你尿布髒了。

○爬上小馬桶或大人的馬桶

○尿布可以保持至少3小時的乾燥

○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器官。

張思萊(著有《張思萊育兒手記(上、下)》、《育兒那點事》):訓練把尿有必要

「把」便,這是中國人傳統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促使孩子早期建立排便的條件反射,由於與孩子儘早學會控制大小便。

人的排便過程是由意識和生理需要所控制的。

當小嬰兒控制大便的意識還沒有建立時,生理需求就占主導地位。

所以對於小嬰兒來說,通過早期訓練逐漸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就十分重要了。

如果不把尿,孩子習慣了邊走路邊在尿布上大小便,那麼孩子在以後學著坐便時就不會用力;而且因為隨時、多次小便,膀胱儲存尿的功能和排空的功能就得不到鍛鍊;而且使用一次性的尿褲或尿布如果再不及時換的話,污染的尿褲和尿布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和發生尿布疹。

一旦孩子習慣了髒兮兮的尿布的氣味和它潮濕的感覺,孩子對排尿和排便就失去了敏感性,建立排尿和排便的條件反射很難建立,錯過了大小便訓練和如廁訓練的敏感期,那麼以後再訓練就會遇到很多麻煩,因此也就會困難很多。

尤其是孩子過了1歲,自我意識情緒逐漸發展,害羞的情緒開始產生,隨之而來的是羞愧感產生,如果到了3歲還在使用紙尿褲和尿布的話,孩子會為此感到羞恥,就會產生自卑感、孤獨、焦慮、膽怯等心理,而且我們臨床發現3歲以後的孩子發生原發性遺尿症(夜尿症)和遺糞症往往由於從小缺乏大小便訓練而導致的,所以兒科醫生尤其是行為兒科學的醫生認為在嬰兒期應該進行大小便訓練,幼兒期進行如廁訓練,爭取2歲~2歲半完成如廁訓練。

小編總結

嬰兒多大可以把尿

對於「把」尿,中西方專家有著不同的觀點。

其實,不是每個寶寶都必須統一時間,因為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特點。

一般來說,只要早早撤掉尿布,寶寶在15個月之後就可以很好地控制大小便了。

他在排便前會發出一些比較明顯的信號,有些寶寶已經能夠學會自己蹲著尿尿了。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在他發出排便的信號之後,進行適時的引導。

至於15個月之前,要不要給孩子把尿,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生理特點來決定,如果孩子抗拒的話,最好不要強行把尿。

但如果寶寶尿尿比較有規律,媽媽們又正好可以配合這個規律,可還是可以早點試一試的。

各國媽咪對待寶寶「把尿」

日本的媽媽:

媽媽對孩子夜間常尿床很不敏感。

日本人沒有為孩子把尿的習慣,有的孩子上小學後晚上還用紙尿褲。

日本保育員在孩子2歲以後訓練孩子如廁,在午睡前後讓孩子坐尿盆。

保育員認為強制孩子如廁反而會讓孩子緊張,導致以後的心理隱患。

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蓆子,非常不好擦),媽媽也不責罵孩子,而是擦給孩子看,讓寶寶知道這樣會給媽媽增添許多麻煩。

媽媽讓孩子在2歲或更大些開始快樂地如廁訓練,90%的孩子在4到4歲半完成。

商家推出全套的訓練品:一個漂亮的音樂便盆、20條傳感尿片、卡通畫冊和對父母的指導小冊子。

美國的媽媽:

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孩子大小便,反對對尿床的孩子進行體罰和羞辱。

他們認為5歲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現象,批評會增強孩子壓力而適得其反。

另外,他們認為訓練孩子大小便要保護孩子好奇愛學習的天性,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

比如尿濕的後可以過一會再換,告訴他幹的比濕的舒服,讓他們獨立學習如廁沖水等,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

澳洲的媽媽:

媽媽認為自由大小便是嬰兒成長階段也只有這一階段才擁有的一種人生快樂,實在不該剝奪。

並且孩子被把著解便的姿式違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孩子總是大哭大鬧地反抗。

孩子兩三歲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能通過語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有的孩子五六歲仍尿床,大人不會看作嚴重的事,孩子也不會受到羞辱和責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們都是多大戒掉紙尿褲的?看完你就有數了

文/俏媽群里一堆媽媽在討論,原來大家都在打聽寶寶們都是多大戒掉紙尿褲的。其實紙尿褲具體用到幾歲還真沒絕對時間表,一是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都不同,二是家長對待寶寶大小便的態度與習慣也不同。@樂樂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