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又到高發期!簡單4步快速診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紅杏e生 作者:陳情
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是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期,如何快速診斷、緩解患兒症狀,成為基層醫生急需解決的問題。
今天就與大家一起來回顧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的接診技巧,簡單4步快速診治。
第一步:著重詢問接觸史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傳染性很強,易引起流行,傳播途徑多樣,只要攜帶有相關病毒就可成為傳染源。
患兒就診時,應詳細詢問家長,在託兒所、幼兒園、學校里或周邊環境中,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病情的孩子以及接觸史。
第二步:體查時仔細觀察患兒全身及皮膚表現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表現為起病急,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
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
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
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
多在一周內痊癒,預後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皰疹性咽峽炎表現為突發高熱,有時發熱可達40℃以上可能伴有抽搐。
年齡大的兒童常訴咽痛,咽痛重者可影響吞咽,有時訴頭痛、腹痛或肌痛;嬰幼兒則表現為拒食、流涎、嘔吐、煩躁不安等。
典型症狀出現在咽部,表現為咽部充血,起病2日內口腔黏膜出現數個(少則1~2個,多達10餘個)小的(直徑1~2mm)灰白色皰疹,周圍繞以紅暈。
2~3日後紅暈加劇擴大,皰疹破潰形成黃色潰瘍。
在疾病流行期間,根據典型症狀和體徵即可作出診斷。
但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有一部分相同的致病病原且流行季節與臨床症狀類似,兩者臨床上易混淆。
根據《2010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在手足口病流行季節,患兒皰疹性咽峽炎早期手足臀部尚未出現皮疹時,需注意與家長溝通,觀察手足臀部皮疹,如始終未見手足臀部皮疹,則可按皰疹性咽峽炎處理,不宜診斷手足口病 ;一旦發現手足臀部典型皰疹,則應按照手足口病處理;對於重症病例與皮疹不典型病例,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抗體作出診斷。
無皮疹病例,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
第三步:早期識別重症病例
1.體溫(腋溫)大於 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或持續高熱,超過48 小時;
2.肢體抖動、精神狀態差、易受驚、無力、嘔吐;
3.心率及呼吸明顯加快;
4.血壓高;
5.外周血清白細胞計數明顯提升;
6.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或減慢、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 2 秒)等;
7.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大於 8.3 mmol/L。
第四步:治療與防護
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以對症治療為主,患兒發熱並有不適感可考慮使用退熱藥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中成藥可選用抗病毒口服液、銀黃口服液等,適用於輕症手足口病。
外用藥物如爐甘石洗劑、青黛散等塗擦手足皰疹,西瓜霜、冰硼散等塗搽口腔患處。
這四點要記得囑咐患兒家長:
1.注意隔離,至少兩周。
2.患病期間讓孩子適當休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給予清淡的流質或軟食,進食前後可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漱口,避免撓抓皮膚皰疹,保持皮膚清潔。
3.密切觀察孩子情況,不適隨診。
及時清潔和消毒患兒糞便及常接觸的日常用品等。
4.目前已經有EV71滅活疫苗,可預防由 EV71 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腦幹腦炎等,減少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發生。
我國疾控中心建議:EV71疫苗接種對象為≥6月齡易感兒童,越早接種越好;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以便儘早發揮保護作用。
對於5歲以上兒童,不推薦接種EV71疫苗。
兒童丨手足口病、咽峽炎不必慌,可預防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好發於0—6歲的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故幼兒園是預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