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們,在寶寶成長過程中,你注意培養他們的性格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培養孩子,我們大人更多的是靠引導。

要孩子有快樂感,幸福感,要學會感恩圖報,要有善心。

對待孩子我們不能寵愛過度,做的不好不對的要給她指正,不能因為孩子不高興就包庇隱瞞,要讓孩子明辨是非,知道對與錯,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

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規矩,規則,什麼需要遵守,什麼不能逾越。

只有明白了這些道理。

父母再加以引導,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個好孩子!性格是一個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幼兒性格的發展是人一生性格發展的第一階段,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第一,性格表現受外在情境制約。

幼兒的性格常常受外在情境的制約。

比如一個孩子摔倒了,如果家長表現得十分鎮靜,而且鼓勵他自己站起來,他可能「勇敢」地自己站起來;相反,如果家長顯得十分慌張,急忙去安慰、攙扶,孩子則可能表現得「嬌氣」,哭哭啼啼地靠家長攙扶。

又如,一個孩子伸手搶奪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如果遭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或責備,則可能表現得「害臊」,反之,如果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慫恿,則可能變得更加「粗野」、「霸道」。

這種情境性制約作用還在孩子性格表現的指向性方面明顯地表露出來。

比如,在嚴厲的爸爸面前,顯得十分老實、聽話,少言寡語;而在對他百依百順的媽媽面前,則顯得放縱、執拗,而且嬌言昵語地喋喋不休。

假定是在既溫和又善教的父母面前,則有可能變得既活潑又聽話。

當然,不論哪種表現,開始階段都是穩定的。

但是,久而久之,在同類情境的反覆感染下,則可能逐漸變成穩定的性格。

為此,應當注意,從小就為孩子創設培養良好性格的必要情境。

第二,對客觀現實缺乏穩定的主觀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習慣。

由於幼兒性格受外在情境制約,極不穩定,故而難於形成對客觀現實的穩定態度,也不可能全面形成各種行為習慣。

幼兒只在同自己生活關係密切的方面形成一些習慣,並且隨之形成較為穩定的主觀態度。

比如,他睡覺必須用自己蓋慣了的被子,如果突然給他換了被子,則會引起他的不快或不安,有時甚至招得他又哭又鬧。

但即使是這類已經形成的行為習慣,也不是不可改變的,因之而形成的主觀態度同樣也可以進行改造。

在更多的方面,幼兒對現實的主觀態度及行為習慣,還是受外在情境及成人態度和行為習慣的影響。

比如,幼兒對人、對事的評價主要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

幼兒的行為方式主要模仿成人的行為方式,尤其樂於模仿父母、兄姐或老師的行為方式。

他們缺乏獨立的意向和行為習慣。

第三,性格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既然幼兒對客觀現實缺乏穩定的主觀態度和行為習慣,性格表現更多地受外在情境的制約,故而其可變性、可塑性較大。

比如,孩子本來是活潑的、好動的、愛說的,但在老師過分嚴厲的要求下,孩子變得既不敢動,又不敢說,好似讓人牽著線動的小木偶。

久而久之,孩子的主動精神會受壓抑。

反之,一個性格較為孤僻、沉默寡言的孩子,如果能到一個生動活潑的幼兒集體中生活,也有可能變得愛說愛笑,樂於同小朋友交往。

第四,性格的分化不像青少年或成人那樣明顯。

幼兒年齡小,經歷簡單,經驗不多,自我意識遠未成熟,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也不穩定,這些都導致幼兒的個性特徵的表現遠不如其他年齡孩子的個性特徵表現明顯。

比如,一般地說,幼兒都比較活潑、愛動,不大懂得什麼叫發愁、苦惱。

可以說,合群者多,孤僻者少;愛說者多,寡言者少;樂動者多,沉靜者少;活潑者多,愁苦者少。

在心理學中通常把人格、個性作為同義詞來理解。

一般是指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的總和。

人格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人格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概念,人格是一個人心理特徵的總和。

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徵。

還有社會道德標準,心理素質標準,行為方式標準,工作能力標準等。

正常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所以,培養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重視幼年和學齡期寶寶的培養,寶寶時期正是人格培養的重要時期,因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要培養寶寶做事認真的習慣,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意識。

凡是寶寶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讓寶寶自己動手,爸爸媽媽不要包辦代替。

當寶寶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要鼓勵他們克服,並且給予幫助。

現在有不少爸爸媽媽包辦太多,致寶寶鍛鍊機會少,助長了寶寶的依賴性。

從小懶懶散散、怕苦怕累的寶寶長大後是很難承受挫折的,極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業上也很難有所成就。

(2)要鼓勵寶寶積極與夥伴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爸爸媽媽正確的教育會使寶寶學會以誠懇、公平、謙虛、寬厚的態度對待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的權益,諒解別人的短處和失誤。

這樣的人格特徵,就會使別人樂於與他交往。

有些爸爸媽媽生怕寶寶出事,總把寶寶關在家裡,不讓寶寶與其他寶寶接觸,這是極不明智的做法,對寶寶的正常發展極為不利。

(3)讓寶寶學會正確對待自己。

正確對待自己即不驕傲、不自卑,並且具有較強的自信心。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優點應恰當地給予表揚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寶寶而貶低別的小朋友。

同樣,對寶寶的缺點和失誤也不能不講方式,不分場合地指責和數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進行挖苦、諷刺,這樣很容易挫傷寶寶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

(4)培養寶寶樂觀的情緒和開朗的性格。

樂觀開朗的性格是從小形成的。

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寶寶,性格一般都比較開朗。

另外,打罵寶寶、苛求責備等壓抑個性的教育方式也會導致寶寶對人敵視、自卑、憂愁等消極的人格特徵。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媽媽應有民主的作風,允許寶寶發表個人意見,尊重寶寶的權益,從多方面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

(5)增強寶寶適應環境的能力。

人們常說,「適者生存」,適應性強的人能迅速調整自己與新環境不一致的行為習慣,在新的生存環境中發展。

要增強適應性切忌嬌生慣養。

為了寶寶將來的生存與發展,應該有意識地從多方面加強培養和鍛鍊,以增強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適應性。

(6)培養寶寶謙虛謹慎、沉著穩重、凡事要三思而後行的品質和習慣,鍛鍊其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以便能夠不斷地消除其自身弱點,並使自己的行為方式能夠不斷地適應時代前進的步伐。

(7)培養寶寶廣泛的興趣愛好:這可以使人生活內容充實、知識豐富、視野寬闊,有利於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高,從而易於取得多方面的工作成就,也容易適應社會各方面的變化。

(8)培養寶寶實事求是的精神,以積極的態度,正確的處理生活、學習、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決不迴避現實,凡事從實際出發,能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嚴以律己、對於能做到的事情則要努力完成。

(9)培養寶寶熱愛祖國、愛集體、愛科學、愛勞動的精神: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密切與同學、同事、朋友的關係,與他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樂於助人,尊老愛幼、遇事多為別人著想。

艱苦奮鬥、勇於追求真理和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優良品質。

(10)培養寶寶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使寶寶永遠朝著正確的方向,把握好人生的航程。

目前,有些爸爸媽媽對獨生子女重養輕教、寵愛過分等不良傾向,都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才能教育出一個好的孩子。教育要得法。

如何才能教育出一個好的孩子。教育要得法。一個人的家教要從小貫徹好的理念,從調查證明從小貫徹好觀念的小孩比疏於管理的小孩成才的幾率大百分之六十。那麼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呢?小編為你總結為三大要點。請往...

兒童孤僻的表現,媽媽們要多觀察!

  有孤僻性情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現:1、言語及認識方面異常。表現為2歲以後不愛講話,不愛與其他人接近、交往,對別人的呼喊沒有反應,也不跟人打招呼。針對這種表現,家長應引導孩子多與小朋友一起學習和玩...

孩子愛說謊?面對說謊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很多時候父母會把「說謊」和「壞孩子」聯繫在一起,發現寶貝說謊時會特別生氣。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划上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

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寶寶入園前的必修課

寶寶的行為習慣其實在能聽懂語言的時候就開始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規則的適應是後天習得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何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做嘗試。 因為幼兒園老師照顧的孩子比較多...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關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爸爸媽媽要注意孩子的各方面的合理培養!培養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響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