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從小會打扮有多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Jun.

14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愛美是一種本能,打扮卻是一種能力。

作者 | 嬌嬌媽

01

早在1795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所謂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孩子認識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通常而言,女孩在3歲左右,開始出現性別意識,而一旦有了性別意識,也就有了愛美的意識。

這也意味著,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就要開始了。

日常服飾的顏色、搭配,家居用品的設計、擺放和組合,這些都是潛藏在家庭環境中的美育教育。

但更為重要的美育,在於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審美觀。

就拿黃磊的女兒黃多多來說,12歲的她,想要打耳洞,媽媽孫莉不僅親自陪著去,還特地發微博說:

「小姑娘,恭喜你啊,為你的勇氣點讚。

不僅如此,黃磊也曾在微博曬出一張多多自製的「別針耳環照片」,並配文:「多多人兒,昨晚自製的耳環……」

去年巴黎時裝周上,多多為某奢侈品牌走童裝秀。

美麗又自信的模樣,讓很多成年人都折服。

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小女孩,都有像多多一樣愛美的一面。

她們內心對美,有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但她們的打扮,更多是為了好玩有趣。

鼓勵和支持孩子去探索美、認識美,是培養孩子審美觀的第一步,也是家庭審美教育的第一步。

02

只是,黃磊夫婦對孩子進行的「審美」教育,卻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罵戰。

網友發現,12歲的多多,居然戴了耳釘和戒指。

於是,網友們就開始議論:

把12歲小姑娘戴戒指和耳釘的行為,當做太過成熟,這種想法確實幼稚可笑。

但網友議論的背後,卻戳中了很多父母或許都曾擔憂過的事情。

「女孩子愛美會不會影響學習?」

「如果鼓勵女兒愛美,會不會早戀?」

為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但愛美,不僅意味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主見,更是孩子第二人格的萌芽。

與其打壓、抑制,不如給予孩子充分探索的自由,並輔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不斷提高自己審美的過程中,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03

鼓勵女孩大膽探索美、追求美,不僅因為美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部分,更因為一個懂得打扮自己、時刻衣著得體的女孩,不僅會更加受人歡迎,其內心也會多一份自信。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公益實驗視頻,他們要測試同一個小孩,當穿得漂亮或者破爛時,路人的反應。

先是打扮漂亮的,看起來就像走丟的富人家小孩:

很快,就有人來問她,是不是走丟了,甚至有人拿電話要幫她報警。

而同一個小女孩,打扮得非常破爛,站在同一個地方,卻沒有一個人過問她。

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就站在角落裡,被人遺忘,不知所措。

這個小女孩在視頻的最後說:我覺得很難過,大家都叫我快走開。

因為我的臉上有髒髒的菸灰和我穿著骯髒的衣服。

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僅僅依賴對方的穿著,即便對方只是一個小孩子。

作為女孩,保持衣著得體、打扮精緻,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自我能力的一種展示。

作為父母,當我們支持和鼓勵孩子去探索美時,不僅是對孩子審美觀的一種培養,也是為孩子注入一種內在的自信。

而這種強大的自信心,會讓孩子在未來,收穫更高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

有了認同感和價值感,孩子的幸福感,才會隨之而來。

孩子小時候對美的東西其實是有感覺的,好看的衣服,好看的自己,對他們意味著一種從小就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觸覺。

這種觸覺,長大後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成為一種讓旁人艷羨的優勢。

有些孩子,隱隱有些土氣,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缺乏美育所致。

04

事實上,沒有女孩是不愛美的。

即便是以才華征服眾人的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為父親打壓其年少時對美的追求,而倍感委屈。

幼年時,董卿父親認為,女孩子不能把過多的心思放在打扮上,於是從不讓媽媽給董卿做新衣服,甚至不允許她多照鏡子。

父親總是說:

「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你每天花在照鏡子上的時間,不如多看書。

像董卿父親那樣,對孩子愛美進行無理打壓、甚至譏嘲諷刺的父母,不在少數。

我的大學舍長,來自農村,為人淳樸善良,成績不錯,在班裡也算受歡迎。

只是有一點不足,那便是穿衣風格太「土」了,不愛打扮,也不講究搭配。

夏天短過膝蓋或露出肩膀的裙子,都不穿。

問為什麼,舍長總是靦腆一笑,「我穿不好看」。

記得大三期末的時候,我們慫恿舍長去燙了個捲髮,結果寒假回家,舍長被父親劈頭蓋臉一頓罵:

「花那麼多錢,燙這麼個頭髮,給誰看?」

「女孩子,要不要臉?醜人多作怪!」

「供你讀大學,不是讓你去學壞!不想讀,就滾回來!」

後來,舍長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

不交朋友,也不參加社團,鬱鬱寡歡了很長一段時間。

畢業時,舍長因個人形象問題,在校招中屢屢被拒。

後來舍長回了老家小縣城,考了教師編制,當了小學老師。

如今每每想起舍長當年那句「我穿不好看」,就倍覺心酸。

那種被父母打擊、壓抑的愛美之心,多年積壓後,終於變成了骨子裡難以抹去的自卑。

很多家庭的觀念是好看不能當飯吃,好好學習最重要,臭美是不好好學習的表現。

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穿衣服 ,美不美不重要 ,重要的是舒服,因為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所以要買大的」,但是孩子心裡真的是這麼想的嗎?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從小就被剝奪了好看的權利,小時候被過度壓迫,成年後往往變得難以控制。

那些小時候家境普通,穿不了那些流行衣服的孩子,內心暗暗發誓,等將來有了錢,一定要買。

於是成年後的他們一看到想要的就買,結果買了很多回來又穿不上。

其實就是在找一種心理的慰藉。

如果父母從來不給孩子打扮的機會,不給予孩子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孩子又怎會懂什麼是真正的美?

愛美是一種本能,可打扮卻是一種能力。

而且這種能力,得益於從小耳濡目染養成的良好習慣,更需要後天不斷的探索和嘗試。

05

再者,女孩講究衣著打扮,不僅是對美的一種追求,更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才女張愛玲,便是典型例子。

幼年時的張愛玲,雖生在貴族家庭中,但家道中落,父親一事無成、好賭成性,母親因無法忍受父親納妾之舉,離家出走。

從此,張愛玲便陷入了父親不疼、母愛缺失的境地。

繼母為了節省開支,將自己的舊衣服,扔了一堆在她面前:「這是給你的衣服,以後你的衣服就不用再買了。

生活的磨難,並沒有讓張愛玲放棄對美的追求。

因才華在上海一夜成名後,張愛玲終於有了穿衣打扮的自由和權利。

她不僅衣著大膽創新,還分外惹人矚目。

大紅、蔥綠、桃紅、土林藍、檸檬黃的旗袍,外罩一件小短襖,這種搭配,一度成為整個上海灘競相模仿的樣式。

身穿旗袍短上裝的張愛玲

晚年,張愛玲離異,獨居在異國他鄉,但仍保留了愛美的生活習慣。

想要穿旗袍,就畫下款式、列明尺寸,寄給香港好友鄺文美,請她找「周裁縫」定做。

張愛玲對衣著品位的講究,是對美的一種追求,更是對生活的一種反抗和不屑。

清冷孤獨的生活里,她依然懂得善待自己。

那爬滿虱子的一襲生命華服,她自始至終也沒放棄過。

不放棄美,是一個女人,對自己、對生命最大的珍視和敬意。

06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

「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裝扮自己的身體,去綻放最美的芳華,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作為父母,希望我們在引導孩子擁有有趣靈魂的同時,也能鼓勵支持他們,去擁有屬於他們自己喜歡並好看的皮囊。

與所有媽媽和女孩們共勉。

今日互動

在你看來,

女孩子多大會打扮比較好?

從小會打扮重要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

跟我們分享你的觀點和故事~

—THE END—

☀作者:嬌嬌媽,偶爾理性冷靜、偶爾溫暖深情,來源嬌嬌媽,服務於數百萬媽媽的家庭教育平台,願你我懂自己,更懂孩子。

微信公眾號:嬌嬌媽(id:jiaojiaoma8 )。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黃磊女兒被罵:女孩子從小會打扮有多重要

早在1795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所謂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孩子認識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通常而言,女孩在3歲左右,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