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件事 要這樣對青春期的孩子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果把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比喻成一場馬拉松的話,那麼很多孩子都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的人。
然而到了後半程,有些孩子卻在放慢了自己的腳步,任由其他孩子趕上並超過。
有些孩子甚至不再前進,就這樣倒在了半路上。
他們的心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隨著高考的結束,很多人向我問了孩子變化的問題。
由於我是剛從哪個階段走過來的人,所以也有一些家長想讓我幫忙勸勸自己的孩子。
但是,我要說的是,解鈴還須繫鈴人。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個老人的公寓前面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下來,老人根本無法休息。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到這些孩子跟前,給了他們每人十美分,對他們說:「你們的到來讓這裡變得很熱鬧,讓我覺得年輕了不少,這些錢用來表達我的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他們仍在這裡嬉鬧。
老人這一次對他們說,給他們每人五美分。
孩子們覺得有些失望,但也還能夠接受。
到了第三天的時候,老人給孩子們的錢變成了只有兩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兩美分,這個老頭知不知道我們在這裡有多辛苦?」他們就這樣離開了,老人也就得到了安靜。
其實在心理學上,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任何行為,都有內在的心理動力在支持,這被稱作(motivation)。
也就是動機,而根據動機的來源可以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兩種。
在這些孩子來老人公寓前面玩耍的時候,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玩」,所以是內部動機。
老人的辦法,就是轉變動機的類型,讓這些孩子為了「老人的獎勵而玩」,從內部動機變成了外部動機。
這樣,老人就可以通過獎勵的減少,削弱孩子們的動機,進而也就消除了孩子的行為。
我堂弟的母親跟我說,她的孩子現在不願意上學,她看過我的朋友圈,覺得旅遊挺好的,也想帶孩子去散散心,卻被孩子拒絕了。
其實,我知道,我堂弟肯定是想出去旅遊的,他也和我說了幾次。
於是我說:「這樣做是起不到效果的,如果你繼續用自己的意志來強迫孩子,想要用外部動機壓倒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只會帶給你更加強烈的反抗。
」
「那我應該怎麼辦?」她很焦急地問道。
「你可以給他提供出去旅遊的信息,你還可以給他提供好幾個旅遊的地點,告訴他如果他同意去的話,他可以自由選擇目的地。
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他才會逐漸學會為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用內部動機去推動自己的行為。
」
進入青春期以後,我們孩子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渴望著逃離家長的控制,實現自我思想和行為上的獨立。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和乏味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的心裡,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情,只是為了父母的要求而存在的話,那麼他的想法就會只有一個:擺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