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情結」:請放過我們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小對計算機有濃厚興趣,6歲時,開始研究軟體,自主設計了一個一鍵式關閉學校電腦的程序;8歲,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網站,自主研發了雲計算平台……」前幾日,一篇關於神童」的報導又轉遍了朋友圈,羨煞一眾「熊孩子」的家長。
14歲的孩子,有如此突出的表現,確實堪稱「神童」。
然而幾天後,劇情驟然反轉,原來「神童」竟名不副實!大寫的尷尬!
「神童」,從小到大聽過不少,甚至我們身邊就有這樣優秀的人。
曾經,他們是父母言談中「別人家的孩子」,年少的我們妒忌卻又偷偷羨慕著;後來,他們是各路媒體上紛至沓來的高顏值學霸,為人父母的我們望而興嘆……對於普通的孩子和家長而言,「神童」仿佛是有些遙遠的存在,但是又有多少家長在有意無意地以他們為標杆,高標準嚴要求地教育著自己的孩子,在他們單薄的肩膀上加諸過多的期許。
但是,「神童」的神話真的能持久地寫下去嗎?
曾經,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的某「神童」,最終以被學校勸退而結束了自己的「神話」。
糾其原因,也不過是過度的教育和高強度的學習讓他失去了基本的自主生活、學習能力。
「假神童」事件會引起激烈的社會反應,從一開始的正面典型樹立,到後來的輿論批判,說到底是「社會」這塊土壤出現了問題,教育焦慮影響的不只是某個家庭,我們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整個教育圈都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攀比的氛圍。
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喊著的「減負」進行到如今,反而感覺還是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氛圍更輕鬆一些,教育的「戰場」也仿佛只是從校園轉移到了每個家庭里。
學校負責搞素質教育,家長負責「揠苗助長」,補習班、興趣班遍地開花,不去?那你的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不少家長而言,雖說培養自家孩子成為「神童」的舉動不那麼明顯,但是儘量讓孩子變得「全能」,超越絕大多數同齡孩子,卻是很多家長潛意識的流露。
他們為孩子報各式興趣班,追求「全才」式培養,而奧數熱、頭腦風暴等等,其實追求的也是對孩子進行提早「開發」和超前教育,以激發「神」的一面。
「神童情結」在不知不覺中被嵌入到了家長的內心深處。
這種培養「神童」的心態一旦走向極端,就變成了「揠苗助長」,不僅違背教育規律,還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這一事件可謂是再次對由來已久的「神童情結」的一次嘲諷。
雖然前有「傷仲永」的前車之鑑,但現實中,「神童情結」依然卻根深蒂固。
一些教育機構習慣以「神童」概念去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加持,而學校和教育部門對「神童」的追捧。
如這起事件,「14歲神童」一夕成為網紅,就源自當地教育部門的主動「報喜」。
「花為什麼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謝了。
琴弦為什麼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這是泰戈爾筆下的名句。
無論是社會還是父母,在教育中都應該遵循科學的教育規則,放棄不切實際的攀比,讓孩子健康成長,不要讓教育成為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家有不愛學習的寶寶,因為你沒有這麼做!
不知道各位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學習的,孩子的成績反而很優秀,越是緊張孩子學習的家長,其孩子的成績倒是越學越不理想。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和父...
這3種父母,操勞一生也不一定教的好孩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而父母優質的教育方法是最大限度開發潛能的途徑,所以不同的教育方法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當孩子長大後,你也許會發現他身上有很多壞毛病,都是從哪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