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來株洲講學:家長如何做到「有效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蘭海,央視熱播欄目《超級育兒師》教育專家。

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取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學位。

著有《孩子需要什麼》《嘿,我知道你》(再版為《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等。

10月8日下午2點,央視熱播節目《超級育兒師》中的教育專家蘭海,應株洲金寶貝早教邀請,給株洲家長帶來一場主題為「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的講座。

現場氣氛熱烈,600多名株洲家長埋頭做筆記,有的密密麻麻寫了幾大頁,收穫了滿滿的乾貨。

「孩子不願跟其他小朋友玩,並不是真的不想玩,而是缺乏融入群體的具體方法……」蘭海結合很多案例,跟家長頻頻互動,講述了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等問題。

別隨意下結論

用心觀察孩子的言行

「我的孩子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玩、我的孩子喜歡打架、我的孩子自信心不夠……」蘭海說,很多父母喜歡帶著結論,前來尋求幫助,其實結論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假設,因為帶有主觀色彩。

在《超級育兒師》中,蘭海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進入到一個家庭中,她說,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用心觀察孩子,觀察能讓父母看到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讓孩子出現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去判斷將要發生的事情。

行為背後最重要的是原因,而不是結論。

孩子6歲前

家長最需要做的「4件事」

「0到6歲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好奇心的保護、情緒認知的學習及規則意識的啟蒙。

」蘭海說,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完全是來源於父母和家庭。

首先,父母應該了解安全感的價值和重要性;其次,要知道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哪些行為是在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蘭海說,會爬的孩子,喜歡拿著東西往口裡放,那是在探索這個世界,對周圍事物充滿的好奇心,家長該做的是,要確保孩子送往口裡東西是安全而乾淨,而不是讓孩子不能拿這個,不能碰那個。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遲緩,高興時打人,不高興時也打人,那是因為他的情緒認知出現了問題,家長可給孩子做示範,高興時可以拍拍手,生氣時可以跺腳,還可以帶孩子做一些運動,因為運動是調解情緒的最佳方法。

建立規則意識,這裡的規則是指基本的生存和社會規則。

【對話】

講座結束後,本報記者專訪了「超級育兒師」蘭海,請她進一步解答了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

家長最大的問題是「自以為是」

記者:您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現在的家庭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蘭海:家庭教育是個人成長教育的核心,因為家庭教育是持久的,且不可被替代。

家庭教育決定了父母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評價體系等。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合作的關係,而不是指揮和被指揮的關係。

而現在,80%父母是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時才來解決問題,才想到要學習。

而且,我認為,中國家長最大的問題是比較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傾聽孩子的心聲或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孩子的思考方式來認識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學習「肯改變」

記者:常常出現尖叫、暴躁的孩子,家長要麼憤怒,要麼無奈,作為家長,如何能夠從這種情緒中跳出來?

蘭海:當孩子出現某個行為的時候,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偶然性還是長期性;其次,這個行為是家庭環境產生,還是非家庭環境也存在……對於父母來講,沒有父母能夠做到把自己抽離出來,關鍵是父母需要理智的做一些分析。

記者:您認為現在中國父母最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蘭海:中國的父母最需要以下3點幫助,每個人都在探索自己的人生,探索孩子的未來,但最重要的是,應弄清楚人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只要「道」對了,才能去想怎麼給孩子提供幫助;其次,中國的父母特別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善於思考的父母,才能基於現在環境的變化,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再次,中國的父母還需要自我學習,因為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孩子們在變,在這樣多變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父母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把更多的新視角和新思維教給孩子。

父母分為四個層次,最基礎的是肯花錢,上一層是肯花時間,再上一層是肯學習,到最高一層是肯改變,這種「改變」是因孩子的「視界」而變,對自己的人生有另外一種領悟。

記者:家長如何做到有效的教育?

蘭海:我始終認為,任何有價值、有效的教育知識的基礎是符合標準以及孩子科學的成長規律,符合中國的現狀,還要符合家庭的現狀,符合這三點,就是有效的教育。

我更多地希望,父母把時間放在探索原因上,更多地幫孩子做好成長的準備。

「吼娃媽媽」反映父母的焦慮

記者:對於向您尋求援助的家庭中,應該都是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育兒或教兒方面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形成,哪個時間段是關鍵?父母該如何重視這個關鍵期?

蘭海:當孩子行為有所異常時,第一時間發生一定是最好的機會,而家長要去找原因是什麼。

第二個是老師或者教育機構老師反映的時候,一定要藉助老師幫家長去改變。

比如孩子第一次吃手是緊張,一個月之後還吃手,這就是一種習慣,事件發生的前十天是最佳的糾正期,之後可能會有些困難,所以還需要靠父母的細心程度、父母和老師的溝通程度等等。

記者:前段時間,一個陪讀的「吼娃」媽媽刷爆朋友圈,很多家長有此共鳴:「陪讀媽媽真的傷不起,脾氣再好也被孩子逼成咆哮帝!」您怎麼看待此現象?

蘭海:不同年齡的孩子,不同情況下的媽媽情緒失控,給予的建議是不一樣的。

總的來說,這個問題體現了一個典型的社會現象,即當下父母對孩子學業的焦慮,還有媽媽的情緒控制問題,這個話題覆蓋面很廣泛。

(株洲晚報 記者 楊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解決隔代教育的衝突?

有調查數據顯示,如今隔代養育的比例占到50%以上。隔代教養的問題是新時期年輕父母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課題。一方面,隔代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祖輩對孩子有愛心,教育孩子有經驗,關鍵是有時間。另一方面,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