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虐童新聞里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要以為虐童新聞里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身邊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正不同程度地面臨來自學校、家庭、同伴和社會的傷害,只是他們不會或者沒法言說。
故此,世界衛生組織把兒童傷害作為一種公共健康、公共衛生問題提出來——兒童傷害:不可忽視的黑洞。
▲《晨曦中的女孩》出品方為了喚起全球對兒童受虐的重視,特意鄭重地在片頭打上「獻給一億因遭受家庭虐待而患有人格分裂的孩子們」。
資料圖片
他人即地獄。
這句話對於一些正遭受暴力和冷暴力的孩子來說,正合適。
這些天,攜程親子園事件成為媒體熱聞。
兩三歲還在蹣跚學步的懵懂幼兒,本該在父母信任的親子園得到細心的呵護關愛,卻遭遇老師阿姨餵芥末、惡劣推打,視頻曝光後引起公憤。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事件「後果嚴重」,除了開除當事人、向家長致歉、安排幼兒體檢外,涉事老師、保育阿姨和園長均被刑拘。
在我國,幼兒園虐童其實已經算不上新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媒體就會曝出類似消息,後續發展是:開除當事人——道歉——事件平息,然後再隔上一段時間,換個地方,又發生情節幾乎一模一樣的事件。
稍稍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內心或許都會有一些疑問,兒童虐待到底是不是偶發事件?我們未成年的孩子,受到或者正在受到哪些傷害?能不能杜絕傷害,還孩子一個和諧美好無憂的童年?
虐童,不能因小機率就忽視
何莉莉是北京房山區一家幼兒園的園長,從事幼教工作11年,做過帶班老師、主管教學的主任,再到園長,她向記者介紹,幼兒園虐童算是小機率事件,因為但凡對聲譽有一點要求的學校,都不可能許可老師打孩子,「它要生存,要招生,這種事一旦曝光,對幼兒園的聲譽會造成極大損害,後果嚴重的可以直接導致關閉。
所以園方是不可能容忍老師的不良行為的。
」
應然並不代表必然。
遠的重大傷害事件不說,最近幾天除了攜程親子園事件,廣西一家村辦幼兒園、西安一家民辦幼兒園也先後被曝出教師針扎、推打孩子的惡劣行為。
何莉莉心有不平地說,全國從事幼教行業的人有幾百萬,我們的形象都被極少數傷童「敗類」損害了,以致一些家長每每看到類似新聞,就忍不住跑到幼兒園,詢問「你們的老師打不打人」,弄得她哭笑不得。
她理解家長的擔心,反覆解釋園方有嚴格監管,非但不允許打孩子,連喝斥都不能。
攜程親子園事件再度給了何莉莉警醒。
在她看來,正是管理者的長期放任,才導致了教師和阿姨敢於給孩子餵芥末、推搡孩子。
「如果平時監管到位,不可能發現不了老師的不端行為。
」
教育學博士、河北大學張蒞穎教授曾經擔任河北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在她看來,幼兒園虐童事件是偶然事件,但並不能因為偶發就聽之任之。
「這次司法機關做得很好,及時介入,刑拘當事人,給了公眾很好的回應。
以前這些加害人的違法成本太小了,園方出於息事寧人考慮,僅僅是開除涉事老師了事。
這都不利於法治社會的建設。
」
張蒞穎對虐童行為的態度是「零容忍」。
但她更願意思考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
她介紹,近十年來,我國幼師資源嚴重不足,行業門檻低,造成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如果園方再忽視管理,出問題就變成遲早的事。
「你可以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下崗女工再就業創辦幼兒園,某某下崗女工在幼兒園就業。
可見這個行業的門檻有多低。
其實幼教行業專業性很強,不是什麼人都能做。
從業者如果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素質,甚至有些人潛意識裡認為管教必然伴隨著小打小罵,發生粗暴對待孩子的行為就不奇怪了。
」
在張蒞穎看來,虐童事件不是不可以避免。
國家加大對幼兒教師的培養,園方做好監管,家長信任、配合學校,每個環節各司其職,各守本分,傷害孩子的事就基本可以杜絕。
虐待只是傷害的冰山一角
與一般人所持兒童傷害是小機率事件的觀點不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年兒童工作研究所所長童小軍認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受到的傷害很普遍,幾乎無處不在,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攜程親子園事件里的傷害,那是我們看得見的傷害,還有大量看不見的傷害,譬如剝削、性侵、拐賣、忽視、言語暴力和冷暴力,等等。
」
為何不時就會曝齣兒童傷害的新聞?在童小軍看來,根本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公眾的認知出現偏差,把成人世界針對兒童的暴力淡化了,讓人誤以為這不是社會問題。
談到兒童傷害,人們容易限入兩種情形:一是想到極端案例,比如攜程親子園事件,而一旦發展到極端,就以為是個別案例,不值得投入精力來改變。
二是想到平常的小打小罵,認為很輕,打一下也沒有多嚴重的後果,不用採取什麼措施。
正是這樣的淡化認知,導致兒童傷害事件經常發生,卻沒辦法扭轉。
「只要是持續進行,先不要說重的暴力傷害,哪怕是挖苦諷刺,如果來自親近的人,比如父母、老師,延續一段時間,對於孩子來講,傷害都是無以描述和無以挽回的。
」
兒童在成長中人格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看不到的傷害」,對人格心理的影響會持續一輩子。
長大後,他的生活會不正常,人際關係難以親密,嚴重的會導致抑鬱。
最重要的負面影響是,暴力傷害極有可能造成代際傳遞。
一般而言,被父母吼大的孩子,長大後會對身邊親密的人重複上一代的行為,從而導致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會有心理缺陷,人格不健全。
「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把兒童傷害作為一種公共健康、公共衛生問題提出來,就是因為它雖不像瘟疫一樣,好像有多顯性的惡劣後果,但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造成整體人口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
」
童小軍說,成人針對兒童的暴力傷害一般很隱蔽,容易被忽視,比如老師的語言暴力,家人的虐待。
幾年前,廣州碧桂園小區就發生一起極端虐童慘案,7歲的女孩彤彤遭遇親生父親和繼母的虐待,睡在陽台,經常挨打,不給飯吃,7歲的孩子只有3歲孩子的體重,瘦得皮包骨,有一天孩子餓得實在受不了,從二樓跳下去偷小區商店的麵包被發現,這段長達4年的虐待事件才被揭示出來。
童小軍調研發現,在一些單親家庭和寄養家庭,大人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很容易向孩子發泄轉移,有些人會無所不用其極。
「例子太多,不過因為隱蔽或者未造成極端後果,沒有被曝光而已。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加拿大兒童受虐電影《晨曦中的女孩》,就「血淋淋」地展示了這些殘酷細節。
母親病逝,父親和表妹(表弟的妻子)勾搭,小女孩奧羅爾非常牴觸父親和繼母,繼母為了樹立威信,對奧羅爾開始施虐。
起初只是毆打,但是奧羅爾不肯屈服,繼而發展到用燒紅的烙鐵燙孩子的全身。
最後奧羅爾死於血液中毒,死時體無完膚,屍體慘不忍睹。
電影出品方為了喚起全球對兒童受虐的重視,特意鄭重地在片頭打上「獻給一億因遭受家庭虐待而患有人格分裂的孩子們」。
「不要以為暴力、虐待、傷害離你的孩子遠,那極可能是因為你的輕視,或者他(她)沒有言說。
」童小軍介紹,國內一些小規模的調研數據顯示,有的地區高達60%的孩子表示自己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虐待和暴力傷害,最輕的比例也有15%左右。
而在暴力環境下成長或遭遇過暴力傷害的孩子,長大後其偏差行為和犯罪比例要高很多,尤其是在身體暴力和性暴力方面。
必須創建系統的兒童傷害救助制度
童小軍近幾年一直致力於做相關制度設計和制度推進的研究。
在她看來,目前要做的首先是對兒童權益認知的強化。
我國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簽約國家,公約明確規定,兒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後均需要特殊的保護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適當保護。
各國應保護兒童免受身心摧殘、傷害或凌辱,忽視、虐待或剝削,包括性侵犯。
「打孩子是絕對不可以的,更不必說虐待。
什麼叫虐待?非正常地重複地對孩子進行肢體暴力,這就叫虐待。
如果發生這樣的行為,應該負法律責任。
社會、學校和家長一定要有這樣的紅線意識。
」
立法方面,針對兒童傷害,我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等多部法律,在童小軍看來,目前的法律規定都過於原則,沒法落地。
她認為,立法上要對虐待行為有詳細的描述和界定,讓人們很容易辨識,只要有這種行為就可以報告。
當然,要有報告的地方,即有門可報。
要建立強制報告制度。
兒童傷害很多時候是隱性的,像這次親子園事件里,老師和保育阿姨的傷害行為是公開的,但孩子太小,沒能力對外言說,所以應該對專門從事兒童青少年工作的人有特別要求,發現虐待和傷害行為,必須強制報告。
強制報告制度也有利於及時發現兒童在家庭里可能遭受的虐待。
要實行劣跡記錄者行業禁止制度。
法律應該規定,對於專門從事兒童青少年工作的人,一旦有傷害行為記錄,此後永不得再進入這一行業。
還要有專門的受害兒童服務體系,幫助那些遭受傷害的孩子。
童小軍介紹,很多時候,一旦孩子被欺負,家長並不能起到很好地保護作用,反而是埋怨,尤其像性侵和校園欺凌,有的家長覺得不可思議,你不會反抗嗎,不能求助嗎?比如性侵案,家長連帶覺得自己被羞辱了,把這種感覺反饋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加倍感受到傷害。
所以一定要有針對受害孩子的服務系統。
而這樣的服務系統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多部門協作。
她建議從國家層面成立專門的機構,統籌協調民政、公檢法司、衛生、教育等部門。
「兒童保護必須打人民戰爭。
有機制了,發動所有人,看到兒童被傷害必須報告,知情不報,會被起訴。
然後設立一個全國統一的機構,其職責是和公安民警一同前往事發地點,認定是否為兒童傷害事件,如果是,就要把受害人安置下來。
這就需要和醫療部門聯動。
除了對施害人的懲罰,還牽涉到受害兒童維權,這就需要司法援助。
還有一些性侵案孩子,有的需要異地安置。
如果沒有國家統一協調機制,很難真正幫到受害的孩子。
」
「完善法律,強有力地執法,建立一個各部門聯動協作的後續幫扶系統,家庭盡責,社會參與。
」童小軍說,上述工作都做到位了,兒童權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來源:檢察日報
「攜程親子園虐童案發生後」如何給孩子選擇高質量的幼兒園?
11月份,一段親子園教師懲罰和推打託管兒童的多段視頻在網上流傳,並再次引爆了輿論。視頻中,教師在幫兒童換衣服的時,突然將其背包拿下,遠遠的扔在地上,並將孩子推倒,致使這名兒童撞到了椅子上。隨著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