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藍卡移民: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苦誰也不能苦孩子,輸什麼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因此中國小孩從未入學開始就參加各種早教輔導班,最後的結果呢?很多大人疲憊不堪,小孩厭學逆反。

但是在德國,在這個分享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裡,德國父母的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b、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

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

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3.殘酷教育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

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

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

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

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幹涉。

4.從不強迫孩子

雅娜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

」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

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5.大人向孩子認錯

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6.法律嚴禁父母嘮叨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行入法律條款。

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

7.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小編有話說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

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聲明:來源-海外置業

微信號REI800,已授權轉發。

環球移民:globevisa 期待您的關注

環球小編個人微信(globevisa015),求搭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

德國人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