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兒童早期智力,好還是不好?得過世界上一半諾獎的德國人說出了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分享剩下的一半。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德國不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1.基本的社會常識。
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2.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
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注重言傳身教,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德國的中小學校一般都是半日制,即只有上午上課,學生下午的活動由家長自管,這也促使許多家長,特別是母親不得不半天工作,下午回家管孩子;而且德國教師在學校沒有個人的書桌,都是在家備課,這也形成了家庭教育在德國孩子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歌德的成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家庭的早期教育。
歌德兩三歲時,父親就抱他到郊外野遊,讓歌德觀察自然,培養他的觀察能力。
三四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
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就樂觀向上、勤于思索和善於學習。
歌德8歲時能用法語、德語、英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
殘酷教育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
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
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
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大人向孩子認錯
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布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
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德國人拿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諾貝爾獎,為什麼卻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
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
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苦誰也不能苦孩子,輸什麼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中國小孩從未入學開始就參加各種早教輔導班,最後的結果呢?很多大人疲憊不堪,小孩厭學逆反。但是在德國,在這個分享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裡,德國父母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