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因丈夫從不關心孩子離婚,你有沒有遭遇「喪偶式育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一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討論一個單親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努力彌補父親角色的缺失


她與丈夫離婚發生在孩子還是嬰幼兒的時候,裡面的爸爸在婚姻破裂後,不怎麼探視自己的孩子幾近不聞不問,有讀者忍不住驚呼「簡直要重新審視男人這個物種了」。

這種例子並不單一,甚至有夫妻在孩子剛出生時離婚,父親依照美國法律判決每個月給1000美金贍養費就回國創業了,孩子已經九歲做父親的一次也沒有想要探望親生女兒,父女之間可謂素昧平生。

公道一點的說,也不是所有的男性都這樣「不靠譜」,我自己就有朋友離婚的時候寧願財產全數給女方但一定要女兒的撫養權;也有朋友離婚的時候明明兩個孩子都判給前妻了,但他自己再婚後一樣把兩個孩子接回身邊養育。

爸爸與孩子的連結比媽媽晚來十個月

為什麼同樣是爸爸,在離婚後對孩子的反應如此不同?除了個體人品和價值觀的迥異之外,恐怕父親與孩子的感情連結有多強才是決定性因素。

母親懷胎十月,其間生理上心理上都比父親要更加早而深地與嬰兒建立了聯繫。

國內外從1970年代開始的母嬰連結 (Mother-infant bonding) 研究表明,連結的發生是從孕程就已經開始的,在母親第一眼看到嬰兒和以後的哺乳中得到明顯的逐步加強。

比如說,母乳餵養時母體會自然的分泌出一種被稱為 cuddle hormone(擁抱荷爾蒙)的催產素以減少壓力和緩解疼痛,明顯增強了母子連心互相需要的本能

所謂的母嬰連結表現在:

  1. 情緒上母親對嬰幼兒是否被妥善照顧強烈關注,渴望接觸和保護他們

  2. 認知上,母親自然地認為嬰幼兒在自己的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主要重心;

  3. 行動上,母親會努力了解、辨別嬰兒需求,滿足嬰兒並與之互動

研究表明,這些連結在嬰兒2周到14個月期間表現穩定

嬰兒新生到幾個月大甚至更大,讀者媽媽們應該會發現夜裡孩子哭了動了醒了,你家先生毫無感覺照樣呼呼大睡,而你可能已經第一時間醒來照顧嬰兒除了很有責任心之外,更多的時候正是母嬰連結引起的本能反應。

這樣說不是替爸爸們開脫忽略母親們的辛勞,而是認清這樣的客觀事實有助於緩解許多抱怨。

小娃大約35天大小的時候,有一天我在廚房聽到她哇哇大哭趕緊衝到她的小床所在的房間,她躺在嬰兒床里大大的眼睛看著她父親,腮邊流著豆大的淚珠,應該是餓了,而她的父親正拿著錄像機笑嘻嘻地拍,完全沒有想要抱起她的意思。

那一瞬間我感覺得到自己的憤怒,難以理解孩子哭成那樣還有心情拍照。

但我現在可以理解,小娃在那個時候對於她父親而言比較像一個有趣的玩具,而不是需要照顧呼應的嬰兒吧?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者近年的研究發現,一個新生兒的父親在接觸嬰兒過程中其體內的催產素也會同步升高,尤其在嬰兒0-6個月大時

剛好我上文提及的兩位離婚後對孩子依然愛護有加的父親,他們的前妻在坐月子期間因為傷口癒合不好不能起床,家中也沒有老人幫忙,所以曾親力親為照顧襁褓中的兒女。

兩個樣本當然不具有統計意義,但仍然可以表明從初期就介入到照顧嬰幼兒,有助於父親角色的喚醒。

這表示,讀者媽媽們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儘早鼓勵丈夫參與到照顧嬰兒的偉大事業中去,有助於提升父親對孩子的愛和責任

因為與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的是,父愛並不像母愛那樣,從十月懷胎就自然發生順理成章。

哪些因素導致了「喪偶式育兒」的出現?

傳統文化裡面,父親從來都不是一個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具體事宜的照料者,而是物質資料的供給人,負責出外應酬賺錢養家。

以至於「父愛如山」很多時候就變成了孩子從小只能看到父親忙碌的背影,來自父親的陪伴則是一件奢侈的事,現代人稱之為「喪偶式育兒」。

我曾經讀過一篇心理學者寫的文章說他從不相信「喪偶式育兒」的存在。

通過一個家庭心理諮詢的案例呈現過程,說明喪偶式育兒正是母親「無意識主動選擇」的結果:

因為母親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任何事情積極主動大包大攬以至於做父親的無從著手,最終選擇「習得性逃避責任」。

我們不能否認有一些家庭里,父親角色的缺失、在與不在家一個樣的結果,的確是如這位心理學者所言的原因造成的,但也必須看到更多「喪偶式育兒」則是社會客觀事實造成的

1

我們的價值觀不夠多元:

中國文化要求男性去外面呼風喚雨事業有成才是成功,三十而立的說法從來只對男性而言。

沒有立好事業的男人在他人眼裡在他自己眼裡都是窩囊的抬不起頭的。

在家照顧子女的家庭主夫更無法見容於社會。

有一個朋友的哥哥在北京自己開網店售賣空氣清潔器,太太在一家民營企業上班離家遠早出晚歸,他工作時間靈活可以在家辦公,收入遠不如太太,即使從經濟角度看也是他帶孩子更合適

可是孩子長到五歲挺敏感膽小不適應公共場合,原因是做爸爸的很少帶孩子出門,整天宅在家裡父女倆相對,連小區的孩子們也不一起玩,朋友的哥哥說小區帶孩子的都是媽媽和奶奶,他一帶女兒下樓人家就七嘴八舌問他怎麼不上班,使他覺得悶氣難堪。

2

我們的生活成本不低而工作競爭劇烈應酬繁多:

一二線城市房價高得驚人,孩子一出生醫療費幼兒園學費補習費學鋼琴參加遊學項目等等花費不菲,國家還處在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福利有限,加上我們的商業文化很講究應酬觥籌交錯,作為從小被教育必須供養家庭的中國男性,的確比其他國家的男性要辛苦很多,時間上也會緊湊很多,生活無法那麼從容淡定,擠得出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

有時候爸爸們即使很想陪孩子玩個遊戲講個故事恐怕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回家孩子都睡了吧?自己一天工作也已經疲憊不堪,只想休息一下躲沙發刷手機看球賽。

3

原生家庭養育習慣的影響:

如果一個男孩從小隻看到媽媽在家忙來忙去,爸爸不是出差就是翹腳看報紙,結婚後生了孩子,他就會自動變成一個時時願意幫妻子分擔家務,給孩子洗澡換尿片的人麼?

這些關於爸爸的主觀意識還是客觀環境,造成他們有意無意在育兒中角色的缺失,我們可以毫無困難的列出來一個長單子!但,即使如此,讓一個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了解父親角色的缺失(其實也隱含了丈夫角色的部分缺失)對兒童成長的壞處依然很有必要。

童年時父親的陪伴對兒女未來人生的影響

G 同學有一次冷不丁問了我一個與當時談論主題毫無關係的事:「你爸爸在家是做家務的吧?」

是的,我父親在家做許多家務,所以至今我覺得男人做家務是天經地義很自然的事。

他是教書匠,有比較多的時間與家庭成員相處,我們姐妹小時候打掃衛生做飯洗碗不合格,通常都是父親過後示範給我們看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母親,大抵因為母親對這些事要求不高。

G 同學隨即轉給我一篇文章提到,父親日常與孩子一起做家務,成年後的孩子尤其女兒,會更加坦然沒有顧忌地去選擇那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職業。

我不知道這種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的說法有多大的統計數字做為支撐,但至少在我們家可以找到明顯的例證,G 同學知道我一直在科技和金融領域工作,這些都不是女性占多數的領域。

我妹妹則自己創業在33歲的時候開辦了一家貿易公司。

從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帶著我去買電器,信任我十歲不到就能在玲琅滿目的商品中挑到合適的。

4-500人的年級里我考到第八名,他卻說第二名是他朋友的兒子,不明說但言下之意再清楚不過:努力超越。

父親做事非常細緻嚴謹,連一張報紙都會疊得整齊,對工作要求專業公私分明,不允許遲到,這些特點都深刻影響我們

我印象中他從未陪我們做過哪怕一次作業,更不過問學業成績如何,除非我們主動給他看,我們姐妹弟弟的學業成績從小都很拿得出手,不需要他操半點心。

父親天天都在家跟我們一起吃飯,所謂的言傳,基本是在晚飯的餐桌上或隨後的散步中聊天完成的。

小時候肯定母親照顧我們的生活細節居多,母愛帶來溫暖的感覺,父親則給予引領性的教誨。

媽媽如何讓位、引導讓父親角色回歸孩子身邊

「喪偶式育兒」有諸多壞處:

  • 它使為人母親者身體和精神都承擔過度而煩躁疲倦。

  • 父親角色的缺失多少會影響兒童心理成長:父性帶給孩子勇氣,活力。

    一個父親在家庭生活的參與程度會影響兒童的認知與行為,對於女兒來說,與父親相處的模式,更是未來建立與異性相處模式的學習模板。

  • 每一個孩子都會幫助父母成長,父親角色的缺失,也影響了父親自己成長的機會,失去了享受天倫的溫馨感受

在嬰幼兒0-3歲的時候他們會更需要母親的照顧,與母親發展出健康的依戀關係

大一些,父親花多一些時間與孩子相處,遊戲打鬧,會有助於孩子從與母親原本無間的「共生「關係中慢慢剝離,獨立出來,與父母雙方建立一種更加平衡的關係

或者換一種更貼切的說法:父親的位置是母親有意識地讓出來的。

作為母親,學會在育兒中適時退後,給予丈夫更多的參與機會是重要的。

我們中國人普遍上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媽媽們需要丈夫更多地回歸家庭,孩子們需要父親角色的正常發揮,都仰仗於合理而清晰的表達。

不是用抱怨的命令的逼迫方式,把爸爸陪伴孩子變成一種被母親的角色攤派的「任務」,而是鼓勵的,甚至有意識的讓孩子主動去拉動爸爸。

也不需要太多的去計較一周陪了多少時間,重要的不是時間長度,而是陪伴的質量,是父親與孩子的連結是否強而有力。

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體會到陪伴孩子的樂趣而不僅僅是責任,爸爸們會更加願意早下班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回歸家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愛缺失,賺再多錢也不是好爸爸!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先來講個段子:某天我正在玩遊戲,爸爸忽然推門而入,看著我一幅欲言又止的樣子,愣了一會什麼也沒有說就出去了,我還沒反應過來,就聽見門外我爸問我媽:咱們兒子叫什麼來著?...

為什麼爸爸一定要參與孩子的教育?

現在很多人都用「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來描述中國家庭的現狀。聽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家庭的癥結所在。因為,在很多家庭中,「父親」這個角色是習慣性缺失的。這種缺失主要包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