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怎麼辦?育兒專家告訴你怎么正確管理幼兒情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其實允許孩子悲傷和恐懼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愛,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大愛,這種愛是一種看見和允許,允許孩子和自己的各種情緒相處,也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

但是到真正遇到孩子情緒的時候,卻又很難自已,往往是自己的情緒比孩子的情緒還要激烈,試圖用權威把孩子的情緒逼回去,或者用自己更強烈的情緒把孩子的情緒壓下去和嚇跑,這樣做自然也很難幫助和引導孩子。

首先,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情緒,情緒是沒有對錯和好壞之分的,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人的原始情緒有「喜怒哀恐驚」,兩歲之後便開始有了更多的社會情緒,如「內疚、嫉妒」等,這些情緒對我們很重要,情緒的阻塞和壓抑會在我們童年埋下未來的情緒炸彈。

人對情緒的覺察力基本上在5歲之前就完成了,也就是說,當一部分成年人抱怨自己脾氣不好時,我們只能遺憾地說,他只不過在5歲之前,錯過了難得的一課——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和管理。

情緒是一股能量,它不會自行消失,更不會因為我們不喜歡它,它就離開。

相反,我們越不承認它,越排斥它,它就越強烈、越失控。

接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幫助我們和自己的內在建立良好的關係,學會管理情緒是六歲前兒童非常重要的發展任務,情緒是早於認知的,嬰兒的情緒感知能力非常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人為的不恰當干預,這一能力在慢慢減弱。

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其功能性的。

恐懼幫助人們遠離危險,動物見到比自己生猛的野獸會自然升起恐懼,肌肉變得緊繃,做好逃跑或反擊的準備。

生氣是一種強有力的能量,這個訊息在訴說內在有某種強烈的需求未被滿足,同時告訴對方你越界了。

我們要讓孩子了解,情緒不是壞東西,如果能夠善待它們,很好地監管它們,我們將不會再變成情緒的奴隸。

情緒是一股流動的能量,它不會因為我們厭惡它就自行消失,相反,當我們排斥他、打壓它,它會藏得更深,以更有破壞力的形式摧毀我們的生活,使得我們變成情緒的奴隸。

對於各種情緒,唯有「接納」是駕馭它的基礎。

因此,「不能哭、不要哭」是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們絕不能說的。

不讓孩子哭,我們到底怕什麼?

有的父母知道發脾氣不好,因此會在發過脾氣之後自責,埋怨自己又沒有控制好情緒,而這同樣是對情緒的不接納。

因此,我們不但要儘量接納孩子的情緒,還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因為對孩子情緒不接納的根源是對自己情緒的不接納。

父母們自己大多是在情緒被否定的環境下長大的,那樣的成長過程讓曾經的孩子內化了這樣一些信念:「哭泣、憤怒、恐懼」等是不好的情緒,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把它們趕走,只有隨時壓抑憤怒等情緒,表現得開心、快樂才能被愛!因為爸爸媽媽只喜歡開心的我!

於是,我們變得越來越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終當我們做了父母,也時常不自覺地想把孩子從他們的感受層面引開。

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勇氣去面對內心深處那些被我們隱藏得很深的各種情緒,我們怕一旦流露出這些情緒,我們就會失去愛、失去價值、不再被接納。

當我們把這種自我否定投射給孩子的時候,就會對孩子變得挑剔。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情緒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想壓制孩子的情緒,有人威脅孩子不許哭,甚至會因為孩子的憤怒而更加憤怒。

有人會去「哄」孩子:「寶貝,你要啥都給你,只要你別哭了就好!」這麼做背後的潛台詞實際上在說:「孩子啊,你的哭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焦慮,我現在哄你不過是想制止你哭,只有這樣我內心的焦慮才會緩解,變得好受,而我並不關心你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因此,哄孩子看似是安慰孩子,其本質依然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處於情緒的泥潭時,我們能做點什麼呢?首先,我們通常說「管理」情緒,而不是「控制」,因為「控制」兩個字在預示情緒好似脫韁的野馬,需要我們花額外的力氣去壓制。

當情緒來了,有的人不是壓抑就是爆發,而壓抑是傷害自己,爆發則傷害別人,都不是最佳的情緒管理方式。

我們不希望孩子像我們童年那樣硬生生地把情緒壓抑到潛意識深處,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幫到孩子呢?

首先,我們需要先調節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的內在穩定,情緒平和,才有可能真正地接納孩子的情緒,進而幫助孩子引導和管理情緒,因此,足夠的自我覺察和成長是應對孩子情緒的關鍵。

當我們能做到接納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有可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了。

情緒無法被逼走但可以被請走,當我們既不自責又不抱怨他人,而只是毫無評判地覺察自己或允許孩子的情緒起起落落,情緒能量就會自然降低。

所以一個人的情緒需要被百分之百接納和允許,但不代表我們要贊同他所有的行為。

當孩子經歷情緒的時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幫助孩子識別情緒。

就像告訴孩子這是蘋果那是橘子一樣,引導孩子給情緒命名。

這個過程幫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在,為表達情緒做好了準備。

我們嘗試不帶評判地描述孩子正在經歷的困境,同時可以說出孩子可能當下正在經歷的情緒。

「媽媽沒有給你買玩具,你有些失望?」

「搭上去的積木總掉下來,看起來你有些著急?」

說這些話與孩子共情是跟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方法。

如果自己的情緒暫時沒有平靜,也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真誠地用語言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有些擔心」

「有時候媽媽遇到這樣的事也會難過。

類似這樣的情緒表達方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示範。

當孩子遇到一些麻煩需要我們介入,我們儘量以共情開始。

如果不處理情緒,只是對事件本身進行回應,甚至和孩子說教,便很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這時的感受是,你只關心你的道理,或者你只關心我的行為有沒有符合你的期待,但是你根本都不關心我內在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逐漸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封閉自己,內心不願再敞開,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家庭和孩子密而不親的原因。

在孩子情緒激烈或者是哭鬧的時候,聽覺幾乎是關閉的,聽不到來自他人的訊息,因此,這個時候我們不要過多地打擾。

允許孩子和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自己的悲傷相處是成人能給到孩子最好的尊重。

允許孩子哭使得生命早期的情緒能夠自然地流動,對孩子一生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都至關重要。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是允許孩子悲傷和允許孩子哭泣,才是更高的境界。

當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他自己開動腦筋,尋找資源,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了,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儘量不代勞,少直接建議。

在我們的文化裡邊,人們普遍對情緒是迴避和壓抑的。

我以前在英國做心靈輔導的時候,曾經邀請學員寫出30個表達情緒的詞彙,大家在很短的時間裡都寫出了不少。

但是在中國,同樣的練習,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學員們經常拿著紙和筆寫不到10個,就似乎很難找出描繪情緒的詞彙了。

如果我們自己童年時,情緒識別這一課缺失,沒有辦法細分出自己的各種各樣複雜的情緒,就很難真正地幫助到孩子。

因此,情緒管理的核心還是從家長自身做起。

情緒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我們錯過了最佳學習情緒管理的時機,但不能耽誤了孩子,尤其是對學齡前的兒童。

因為人的生命頭6年裡邊,最關鍵的任務是發展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當孩子們的內在變得穩定而堅強同時又溫暖的時候,他們便有了強有力的資源去探索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因為那個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才真正投向外界。

而我們的文化又常常提前教授孩子們知識,往往把認知的排序優先於情緒引導。

而過早喚醒的智力和頭腦反而會阻礙情緒的發展。

孩子有能力也有權利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很重要,這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里程碑。

但是如果對方並不向自己道歉,依然能夠不讓自己內心受傷,是更重要的能力。

這就是說,當6歲前的兒童有機會跟自己的內在建立穩固和強大的連接,他才有能力和外在的世界建立連接。

任何情緒都需要被100%接納,但不是行為。

有一位家長問,如果孩子是真的需要發泄情緒,我會讓他哭允許他發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明明是在要挾大人,如何能夠區分呢?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前些天遇到的一個媽媽。

在她看來,那天孩子又在無理取鬧,用他習慣性的哭鬧方式要挾媽媽給自己買不健康的零食。

媽媽於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你別哭,哭了也不可以買的!」說完媽媽想起了我曾經說過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建議說「不要哭」這3個字。

媽媽事後好奇地問我,在這樣的時候也不可以說嗎?

我說是的,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需要否定孩子的情緒,不管他是發泄,還是在要挾,這樣的分別是我們給情緒做的評判,並沒有區分的必要。

因為情緒本身它只是一種能量,不需要我們用是非觀賦予其意義。

這位媽媽問我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呢?

我說,我會先讓孩子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一會兒,等他能聽到我講話時平靜溫和地對孩子說:「寶貝兒,媽媽不能給你買這個冰淇淋,你很失望,甚至有些憤怒,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常讓人很懊惱的,如果想哭就哭吧,但是這個東西,我們還是不能買。

這就是我常說的,接納孩子接納的是什麼?我們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但不是所有的行為。

我們可以同時溫和又堅定地對待孩子,這是不矛盾的。

但堅定不是強硬,溫和也不意味著失去原則!

也許還會有人問,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不那麼容易啊,如果允許孩子哭他就一直哭個不停怎麼辦啊?!

首先,有這樣擔心的家長,不妨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對寶寶缺乏一種發自心底的信任?我們是否隱約中感覺,沒有我們的干涉,孩子就沒有辦法從自己的悲傷情緒中走出來?

事實上,孩子不會因為我們不讓他哭他就不哭(除非因恐懼而生壓下去情緒)相反,成人的干涉會讓孩子更難以從悲傷中走出來,因為孩子需要用更大的能量、更多的力氣來證明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是值得被看到的。

他是渴望被理解的。

如果這個時候,成人只是一味地想辦法把孩子從情緒中帶出來,孩子的內心就更無助,更需要用激烈的情緒和行為來挑戰大人。

由此產生惡性循環,哭得停不下來。

有的老人說,這孩子一哭嘴發紫,千萬不能讓孩子哭,容易背過氣去。

可是往往這樣的孩子會逐漸發現,一哭成人就緊張,就失去原則討好迎合,如果孩子真的把哭變成了要挾大人的武器,習慣於這種表達自己的方式,哭背過去的幾率反而更大了。

當然,對於長久情緒得不到接納的孩子,一旦給予機會允許他哭,他很可能要好好釋放一下,全然地哭個夠。

但是不用擔心,孩子的內在充滿智慧,一旦他覺得放鬆了,安全了,積壓的能量都釋放掉了,便會很好地回到平和和喜悅中。

因此我們常說,大哭是孩子修復自己的很好的方式。

當孩子不乖時,其實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好機會,也是我們幫助孩子引導情緒的最佳時刻。

我常常跟廣大家長和老師們講,當孩子開始出現搶玩具、打鬧、哭叫等等不配合和麻煩狀況的時候,是我們跟他們建立信任、建立關係的絕佳時機。

因為只有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內在需求和情緒狀態,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合作的關係。

我們幼兒園的老師都記得我反覆強調的一句話:

孩子的情緒越激烈、越不可理喻,

我們的態度越要平靜、越要溫和。

因為往往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是有強烈的情緒和未被滿足的需求。

我們要抱有的一個基本的態度和概念就是:孩子的內在有多少孤獨無奈和受傷的感受或恐懼,才需要用這樣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啊!

孩子們寧願犧牲自己好孩子的形象,變成大人眼裡的不聽話的壞孩子,都不能放棄這樣不受歡迎的行為,他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該有多麼強烈啊!

每個孩子都會本能地喜歡被誇贊和被欣賞,只有處於內在煎熬和掙扎中才不得已用破壞性的行為詮釋自己內心的傷痛或者是去引起關注。

往往表面上越具有攻擊性越不討人喜歡的孩子內心越脆弱越受傷,如果不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透過現象看本質,抱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兒童觀,我們再學多少的育兒技巧都很難真正幫助到孩子。

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沒有隨時隨地對孩子抱有好奇心,願意走進他們的內心!

其實,當我們對生命真正有敬畏感的時候,會逐漸變得平靜。

因為我們會了解,即使暫時猜不出孩子激烈情緒和怪異行為背後的原因,我們也會平和地告訴自己,孩子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只是我們暫時沒有讀懂我們的孩子。

我們不需要責備自己或責備孩子,只需要陪伴孩子和自己經歷這一個過程,這就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我們一點一點地了解自己,了解彼此。

這個過程中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家長在自我情緒沒有管理好的時候,請不要自責,因為,評判之心會阻斷你和自己內在的連接,而對自己的不接納,也將成為對孩子不接納的根源。

成長之路很漫長,孩子永遠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做最好的自己。

一起努力吧!

如果你覺得此文對您的育兒有所幫助,歡迎你分享給你的朋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脾氣暴躁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 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被拒絕、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