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生活都有著很大影響。

學習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是家長的一門必修課。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

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會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

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

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會縮小,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會減少。

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做什麼呢?

幸福的全家福

小明已經15歲了,在家裡,父母叫他做事情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

""把報紙拿來""快去彈鋼琴。

"

雖然有時候小明很願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反倒沒有動力了。

"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是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的口吻,而喜歡受人委託。

"受人委託"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需要,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孩子也一樣。

當一個人被尊重、被需要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所以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是"教育者"的角色,居高臨下,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非常敏感,家長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有一位母親,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在女兒面前嘮叨:少與男生來往。

有一次,有幾個女同學來邀約女兒一起去給朋友過生日,竟然遭到母親的一頓臭罵,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覺得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同學也不願意再跟她來往 。

她因此怨恨母親:"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雖然嘴上這麼說,但她的內心卻很孤獨,很苦悶。

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子女,但卻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

結果,既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推開了。

父母與子女雖然天天相處一屋,心裡卻相隔很遠。

子女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鎖自己遠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

父母欲恨不能,欲愛無從下手,看著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的孩子,竟然是如此陌生。

心理的難過可想而知。

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裡都渴望被對方理解。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樣去理解自己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

理解是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無私和愛心。

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希望子女無條件地服從我們,卻不能無條件地去尊重子女。

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理解孩子並不是嬌寵孩子。

如前面這個例子中,母親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畢竟我們做父母的也曾經有過年少),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於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

父母如果不能理解孩子,他們就會向外尋找理解自己的人。

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

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因為他們再不是那個兒童期的孩子了。

對上面那個被同學前來邀約參加生日宴會的女兒,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

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才是最主要的。

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庭有衝突

那麼,父母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和孩子平等相處呢,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入手:

一、和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用一顆童心與孩子對話。

如果你有心事,希望有人可以和你一起分享或者分擔的時候,通常第一個會想到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的朋友。

因為朋友是最了解你的人。

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出生之後,和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和孩子的相處方式,要和孩子做好朋友。

要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就要學會和孩子交心。

你可以和孩子談你的工作,可以和孩子說你最近的煩惱是什麼,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志願和理想……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的接受你,才會在他有困擾有喜悅的時候和你一起分享。

二、放下家長的架子,平等對待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候,請忘記我們是"養育者"的角色。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直接以命令式的語氣去和孩子交流,像"我說了不許就是不許"這樣類似的語句就不要出現了。

因為當你換位思考時,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就會覺得心底其實是不舒服的。

在美國的教育方式里,孩子可以直呼家長的名字,但對於這一點,中國大多數家長還是難以接受的。

其實,"直呼其名"在美國,是給孩子享受家庭平等的權利。

三、要樹立向孩子學習的觀念。

孩子在學習如何生活,如何適應這個社會,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在學習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獨有的個性,自然也就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

對於相同的一件事情,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孩子也是一樣的,對於父母眼中的世界,他會有自己的見解,針對這一點,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想法,詢問孩子有什麼看法。

四、學會徵求孩子的意見,不獨斷專行。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和孩子相關的,我們應該事先對孩子說明,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獨斷專行,打著"為他好"的旗號去安排。

無論是孩子的穿衣還是孩子上輔導班的事情,都要徵求孩子的意見。

五、為孩子做表率。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日常的行為舉止,孩子都會有意識的去模仿。

比如,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生養的,打罵一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也是為他好。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因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也會日益暴躁。

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做好表率,當自己做錯的時候,要向孩子道歉;反之,孩子是正確的時候,要對孩子提出表揚。

平等相處並不等於縱容,在平等的基礎上也是要有原則、有底線的。

在平等氛圍環境下,孩子會成長的更出色!相信在將來,我們的孩子可以展翅高飛、自由翱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