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言旻語」第十四期:隔代教養,寶爸寶媽說不出的心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隔代教養,寶爸寶媽說不出的心事

系列欄目第14

作者丨付麗旻

上周跟讀者朋友們探討了二胎養育問題,在跟大家的互動中了解了背後還有一個隱憂:儘管都意識到養育二胎其實是對社會、對家庭都有好處,但是大寶成長過程中,面對快節奏、高強度的社會生活,新手寶爸寶媽除了要面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各種未知問題,還要面對父母輩參與到教養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兩代人不同的育兒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同住一個屋檐下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摩擦,使得原本就手忙腳亂的小夫妻更加無所適從。

我會在以後的文章或者音頻產品中,專門跟大家探討協調在教育問題上與父輩出現分歧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今天還是跟大家聚焦隔代教養本身,希望對新手爸媽有所啟發。

自己的孩子,最好自己帶

維克多出生的時候,曾祖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作為有淵源的大家族,這個長房長孫的到來是一件大事。

嬰兒時期回到老家的維克多幾乎就是集各種寵愛於一身,我還記得幾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是暑假我帶他回老家探親,一歲的維克多午睡的時候,白髮蒼蒼的曾祖父母兩個人會連續幾個小時守在嬰兒床旁邊,笑眯眯看著他睡覺的模樣;第二個畫面是兩歲的維克多在廚房淘氣,把家裡人存水的水桶當成玩具,弄得到處都是水,但是家人覺得只要孩子沒哭,不會受傷,就可以隨他去玩,不會阻止;第三個畫面是維克多差不多五六歲大了,春節回家的時候,我們的老祖母坐在床上端著水果一口一口的餵他吃,房間裡還有他的表妹們跑來跑去,但是老祖母的眼中只有這一個孩子,那種感覺有點像大觀園中的老祖宗和寶玉,其他人都是比不上的,只有他才是老人家的心頭肉;第四個畫面是維克多正在淘氣,坐在旁邊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會熟視無睹,甚至覺得好玩、可愛,但是他看到我走進屋子,馬上停止了破壞活動,然後態度誠懇的說:「媽媽我錯了,不應該這樣,我下次一定會很乖,你就原諒我吧?」

隨著維克多的長大我一直很慶幸,從最初就由自己來帶孩子,沒有把他交給家裡的老人們照看,否則很多習慣的養成就不會那麼順理成章。

從上面幾個畫面其實大家都能看出,孩子很容易看穿長輩,然後經過一些基本的試探之後,就會越來越嬌縱,面對祖父輩和父母的不同要求標準,他慢慢就學會應對:要麼是耍賴,因為背後有幫手,只要他亮出殺手鐧哭鬧,祖父輩就會給父母施壓,然後孩子不合理的目的很快就達成了,以後的教育中他會屢試不爽,所以既有爆髮式的問題,還會有很多隱憂;要麼就是看人下菜碟,比如上文中維克多看到我之後的認錯,其實他只想快點矇混過關,然後媽媽被糊弄過去之後,反正其他人依然可以寵著他,任他怎麼折騰。

所以我一直認為,儘量克服各種困難,由父母自己帶孩子是上策,有父母幫忙從眼前看是好事,但是一個比喻是這樣:自己帶就等於咬牙承擔了全部壓力,如果有父母幫忙,就意味著分期付款,但是後面的還本付息會壓力更大。

帶孩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鍛鍊

維克多四個月的時候,我結束產假開始上班,當時雇的保姆曾經給我同事帶過孩子,但是家務負擔比較重,半年之後我就換了另外一個保姆,住在我家附近,還是經過充分了解,人品、身體狀況、家庭成員,才敢把孩子放在人家,早晨送過去,中午我會自己過來帶給孩子午餐並餵他吃好,陪他玩一會然後直接去上班;下午下班先去市場買足夠的食材然後接孩子回家,孩子三餐的食物、水果、零食都是我自己準備的,二十多年前市場提供的嬰兒輔助食品很少,質量很難讓人放心,這些家事對於高中畢業還不會劃火柴的我來說,絕對是很神奇的進步。

很多嬰幼兒養育雜誌幫了我的大忙,但是嘗試的勇氣是小嬰兒對母親的信賴和依戀給我的。

那時候我還有另外一個困難:先生在外地讀書,其實是我一個人帶著孩子應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他收到研究生入學通知書的時候,維克多剛滿周歲,那時候他比我糾結,我記得在他準備出發的前兩天,我好像第一次看見他掉眼淚,他很認真地跟我說:「小旻兒,如果你不願意我去讀書,我就不走了,而且一點不後悔放棄這個機會,你一個人在一個舉目無親的城市帶著這麼小的孩子,我怎麼也不放心,我還是不去了吧,等孩子大點了再說。

」我記得我當時一定是表現得很大氣豪邁:「如果你放棄這個機會,你不後悔,我會後悔的,還是去吧,有困難我自己可以克服,放心吧。

」那三年是我這輩子最辛苦的日子,至今回憶其中的酸甜苦辣依然可以被自己感動到流淚。

我怎麼可以那麼堅強?

但是那些日子也是我這輩子的財富,從養尊處優的大小姐,到功夫了得的超人媽媽,這個質變是需要經得起種種歷練的。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你流過的每一滴汗水和淚水,都不會是無意義的,在未來的生活中你會慢慢了解它的價值,正是那些曾經看起來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中的堅持,形成了現在的你,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是現在的你。

如果隔代教養不可避免...

其實我們都懂親子教養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包括以後親子溝通的好處,並且這個過程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會磨合形成比較適合自己的相處方式。

但是目前大都市的生活工作節奏,還有育嬰師行業缺乏足夠的規範,良莠不齊,包括最近頻頻曝光的保姆虐待兒童事件,使得大多數家庭在照顧嬰幼兒這個問題上還是採取比較保守穩妥的辦法,而且我也了解到一些特殊問題,如果沒有父母幫忙,寶爸寶媽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請育嬰師的金錢成本都似乎不堪重負,所以大多數家庭都選擇了由一方父母或者雙方父母輪換來照顧新生兒,這個照顧的周期因人而異,短則三年,長則到上小學。

這個階段恰恰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在這種中國獨有的隔代教養情境下,很多問題不可避免。

一些生活細節的衝突表象背後,是兩代人育兒理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衝突,看起來是生活瑣事,其實不可調和,如果找不到恰當的溝通方式,或者說雙方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共識,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危及到父輩跟小夫妻的情感,如果處理不好,甚至會破壞小夫妻的婚姻質量。

實踐中我看到很多相關的案例,那種煎熬和情感撕扯,是局外人沒辦法感同身受的。

其實,隔代教養也有很多誤區是需要避開的。

與父輩要明確職責,不可越界

首先,雙方一定要劃定邊界,寶寶的直接監護人是父母,那麼照顧養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就是孩子的父母,責任不可推卸。

對孩子教養的基本要求和原則,寶爸寶媽即是制定者也是執行者,父輩只是幫忙落實,工作之餘的時間應該由小夫妻自己帶孩子做家務,這個過程會幫助他們迅速長大,父輩過多的承擔責任,其實是剝奪了小夫妻磨合和成長的空間。

中國有一句俗語: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就是提醒我們家庭教育的一個終極環節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勇氣面對生活全部的責任。

有些新晉寶媽認為我是給你們家傳宗接代,所以男方父母一定要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職責,這個想法實在是害人害己。

還有些寶貝出生的前提是父母催婚、催生的結果,當然也樂得把養育孩子的重任推給父輩承擔,因而出現很多「周末父母」,平時孩子都是全托給父輩,只有周末的時候過去跟孩子玩一會兒,順便蹭點吃的回自己的小家。

還有一些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但是照顧孩子的工作全部由父輩承擔。

嚴格意義上這種做法等於寶爸寶媽沒有承擔責任,父輩其實一方面心疼兩代孩子,另一方面其實也會有不堪重負的壓力,如果此時因為教養的具體問題發生衝突,就會把之前壓抑的一些東西牽扯過來,這種局面有時候是不可控的。

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是,帶孩子的父輩,對自己的孩子會相對寬容,反而會把火氣發給小夫妻的另一方,所以這種戰火一旦燃起,帶來的問題是三維、多向的麻煩。

表面看他們對自己的孩子願意付出、傾情給予,但是這種壓力轉嫁的方式,其實給自己的孩子造成的困擾會更多。

中國式很多家庭問題的矛盾源頭就是邊界不清晰,父輩在無條件付出的時候,就已經跨界了,那麼後續的麻煩根本就是時間問題。

我們很難改變父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是至少可以改變自己,自己做好心理準備等待小生命到來的時候,應該跟父母有一個基本的溝通和界定,這樣後續的問題會少很多。

共享實時資訊,更新育兒方式

育兒觀念上的差異,其實可以通過「科普」來跨越。

比如父輩帶孩子的一個情況就是給孩子穿很多衣服、吃很多食物,唯恐孩子受委屈。

其實三分饑寒是孩子小時候所必須的。

比如穿衣服這件事,我們一般會認識到過於保暖會降低孩子的抵抗力,生病幾率更高,其實遠不止於此。

過多的保暖措施,會減少孩子活動的能力,皮膚跟親人、跟外界接觸的越少,感知就打折扣。

在長大過程中,孩子需要花費很大力氣逐步克服因此帶來的一些問題和困擾,接納自己、接納周圍的事物,提高運動協調能力。

父輩一般是憑藉樸素的經驗帶孩子,小夫妻的優勢就是可以接收很多最新的資訊,把這些通過適當的方式潛移默化傳遞給父母,比發生問題情緒惡劣吵架要好太多。

維克多百天的時候,我公婆從老家過來看孩子,那麼小的孩子就能感知到血緣親情,真的讓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之前維克多幾乎沒有見過什麼生人,如果有朋友過來看小嬰兒,他都會表現的不安、哭鬧。

那天是學期臨近結束,我需要到學校辦理銷假手續,我走了三個小時,他竟然一點都沒有哭,而且很享受的躺在奶奶懷裡。

當晚我就用一條毛巾包住孩子的肚子,手臂和腿都露在外面,婆婆幾次都提醒我孩子會著涼的,我說沒事,只要肚子不著涼就沒關係。

我估計婆婆整晚都沒睡好,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趕忙到嬰兒床上抱起孩子,發現小寶寶充滿活力,才放下心來。

我跟婆婆解釋,我整晚也只是一條小毛巾被,如果冷了會起來觀察孩子的情況,不會讓孩子受涼。

婆婆慢慢懂了我的做法,後來還跟老家親戚們介紹我的一些育兒常識。

讓她體驗之後才說明這樣做的道理,會更有說服力。

懂得感恩,呵護父輩

新手爸媽一定要對自己和對方父母的付出表達足夠的感恩,尤其在有親戚朋友在場的情況下,更要及時表達父輩的付出對小家庭的幫助非常大,這樣一方面會讓父母明確自己承擔的是「有限責任」,還可以有自己有質量的晚年生活,那麼心理上的壓力也會減輕很多,生活中小事的摩擦幾率就會少很多。

最好不要讓父母因為幫助小夫妻帶孩子而過「分居」的生活,如果實在是沒辦法,也要儘量創造合適的條件,讓父母有相應的時間生活在一起。

剛剛退休的年齡是比較特殊的時期,心理、生理上會有一個適應期,會出現生命的低潮,甚至很脆弱,真的平穩進入老年期之後反而會好很多,這個敏感時期其實很需要關注和呵護,也關係到父母輩的生命質量。

適當的給父母「放假」,安排他們做一些旅行、探親訪友活動,不要讓他們覺得好不容易養大自己的孩子,本來可以安度晚年了,現在又要承擔另外的責任,養育孫輩,跟社會生活脫節,看著整天上老年大學、遊山玩水的同齡人會有很多羨慕,因而會產生一些怨氣。

養育新生命,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也是考驗各種耐心、智慧、能力的時期。

跟孩子一起長大,其實從胎兒在母親肚子裡就開始了,胎教、早教、生活上的照顧,使得我們終於懂了陪伴一個生命成長的珍貴。

珍貴不意味著沒有壓力、沒有痛苦,相反正是因為有那些無處不在的壓力和麻煩,才更能感受成長的可貴。

沒有任何一種幸福是不需要付出就能獲得的,為人父母的付出過程,就意味著成長,變得更敬畏生命、更懂得感恩、更珍惜每一份幫助和付出,那麼所有的辛苦,都會沉澱成生命最厚重的禮物。

而你的努力和主動擔當,會把一些美好的感受潛移默化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家庭文化的傳承和文化基因的「複製」吧?


小哈有感

「隔代教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還是近年間的事情,作為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我們要明白,教育孩子的關鍵其實不在於誰帶,而在於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寶寶呱呱墜地,家裡添丁進口,是一樁大喜事。

祖父母、曾祖父母、父母六人養一個孩子,本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往往每一方都可能覺得「按我的方法養才最好」,從而產生分歧。

這就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

要知道,為人父母,本就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

寶寶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依附於任何人。

與親子關係相比,祖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終歸是一個配角,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和安全感是一種天然的情感關係,誰也無法取而代之。

所以,祖輩在養育孫輩時,關鍵是如何擅長用其長而避其短,合理定位,做到不錯位、不越位、甘當配角。

本期徵集

關於隔代教養,您有什麼想說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