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家庭環境「妨礙」孩子長大丨獨立性訓練都藏在日常細節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

-長大成人。


也許不同父母在這個「人」之前,會加上諸如「成功/快樂/自信/富裕」等等各種美好期待,但無一例外的,「獨立」都是必須選項。


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孩子能獨立的;


而獨立自理能力,更是我們這群仍困守在孩子吃喝拉撒日常里的父母們,最急迫想解決的問題。


但,很多時候,正是我們自己「妨礙」了孩子長大啊。


▷▷▷ 有時候是我們太想保護孩子,阻慢了他邁出獨立的腳步。


去年有一則很火的廣告,已經在海外留學的兒子,深夜來電就是想問問,「媽,番茄炒蛋怎麼做?」

有人看到感動,有人看到啟迪。


我的朋友圈裡的一則評價說得特別好,


「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會覺得自己這做父母的太失敗。

倒不是因為孩子多大了,還不會做番茄炒蛋,而是因為遇到一點點事情,解決的辦法有許多種,他卻只想到了找自己的爸媽解決……」


世人都厭惡「媽寶男/女」,好像永遠長不大,永遠離不開爸媽。


但回想一下,當他們還是小小孩子時,當他們躍躍欲試想嘗試自己做一些事情時(比如孩子只是想自己倒杯水喝),父母最容易脫口而出的是什麼?


「別動、別摸,放著媽媽來」

「你還太小了」

「你還不會」

「你做不好的」

「你會受傷的」

「等你長大了再干」

……


孩子自立的小火苗被這樣打擊的多了,慢慢他就不想自己下手了,反正有大人代勞訥!


這時才來痛悔孩子人生不獨立,恐怕早已經積重難返了。


▷▷▷ 有時候是整個環境,對孩子太不友好了,不利於孩子發展獨立性。


某次,我的朋友抱怨說,感覺自己兒子,「在外一條龍,回家就退化成蟲了,連上廁所拉屎都要老娘親手抱著才行」。

(親媽的原話。






我去她家做客時,無意中撞見過一次小朋友上廁所的情景。

他家馬桶倒是放了兒童馬桶圈,但是小朋友坐上去後的腳根本夠不到地面,只能雙手緊張的握著馬桶圈的把手,整個如廁過程孩子都處於非常緊繃狀態,他要是願意好好拉才怪呢。


當時我們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們幼兒園的廁所是什麼樣子的啊?」

- 「我們幼兒園的廁所小小的。

」孩子一邊說,一邊兩隻手比劃著,然後補充,「小朋友也不用怕掉下去。


這時,我朋友才恍然大悟。


是了,在幼兒園,一切都是專門為小朋友定製的,小馬桶、小洗手盆、小桌子小板凳、連牆上的小鏡子都是按著孩子的身高來安裝的,儼然是個小人國。


但到了自己家裡,卻是為了方便大人來裝修設計的,對孩子來說,幾乎處處都是障礙物,獨立性完成難度是plus版的。


後來,她給孩子在馬桶前面加了一個小板凳,讓他如廁時,雙手能抓牢,雙腳也能踏實落在凳子上,從此解決了「孩子不肯自己上廁所」的難題。


是的,就只是加了一個小板凳,「世界從此不同」了。


一個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環境,其實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助推器」。


▷▷▷ 有時候,我們在孩子獨立的路上,又太過心急,少了點耐心。


我在路上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爸爸出現這樣情況尤其要多一點)在前面走的飛快,一面走還一面催促孩子,「走快點,走快點。

有的孩子實在走得慢,心急的大人也許會抄起孩子「代替」孩子走。


只是,日後難免會反轉頭來,嘮叨孩子不愛自己走,總是要大人抱著,覺得孩子不夠獨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