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財的關鍵是參與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媽媽說:我只供孩子到18歲,18歲後就踹出家門,自己找食吃。
以前我們就什麼都沒有,白手起家,我們行的,孩子一定行。
另一個媽媽說:我一定要給孩子留下點什麼,在他需要我資助的時候,一定義無反顧。
現在的社會壓力太大了,如果媽媽都不能幫孩子按上翅膀,孩子怎麼能飛得更高。
這兩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優秀,更出色,只不過在對待孩子的經濟態度上發生了爭執。
第一個媽媽希望孩子能自力更生,似乎這樣才能更有助於孩子的成功。
第二個媽媽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墊上腳踏板,好像這樣孩子才能跑得更快。
其實70年代的父母,多數都是第一種孩子,那個時候的父母沒有能力提供給我們太多的幫助,我們在算計著自己緊巴巴的工資的時候,還要儘可能的積攢下一點錢孝敬父母。
可是,這些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捨得花錢,總是量入為出。
我的一個朋友就感慨,中國的樓市這麼火爆,自己也不算窮,可是一直沒能分一杯羹,就是因為自己總覺得不能欠銀行錢,資金握在手裡才最踏實。
富二代的孩子,一定早就有起飛的踏板了,可是富二代的問題並不少,而不見得有父母的支持就能增加成功的幾率呀。
那麼到底給孩子留多少錢?
中國的古話一直說:搜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給孩子留多少錢,而在於有沒有給孩子參與生活的機會。
一個人的獨立性包括很多種,比如性格要堅韌,有主見,有敏銳的判斷等等。
而所有這些,不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自然具備的,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磨難留給孩子的寶貴財富。
而財商也絕對不是一個沒見過世面,沒經過歷練的孩子,長大後,拿著一筆資金,就能擁有的。
如果沒有市場的訓練,孩子怎麼能知道市場的喜好呢?
所以,給孩子留多少錢,都有道理,但是最關鍵的,一定要讓孩子有經歷風吹雨打的承受力,要讓孩子有在生活上摸爬滾打的經驗。
否則,指望一個不知深淺的孩子能飛黃騰達,一步登天,做成大買賣,並永遠保持財富,在現實生活中,難度指數應該是5星吧。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經作者同意在本平台發送。
歡迎各位粑麻分享到朋友圈;若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出處「成致-青少年教育」和原作者,否則我們將究其責任。
【作者簡介】
黃微:家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團中央《知心姐姐》雜誌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國巡迴報告團講師。
多家親子網站特聘專家,多家教育雜誌撰稿人、國家一級培訓師,著有《我最想要的親子性格書》、《做個好媽媽其實很容易》等多部作品。
資深家庭和教育諮詢專家,黃微家庭&教育諮詢創始人、首席諮詢專家。
「曉世界部落」微信公共平台(微信號:see_do_get),關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