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竟然自殺!你是在「逗」孩子?還是「捉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兩天看到一個報導,一個男孩因為放學回家不肯寫作業,和父親發生爭執,父親一氣之下摔了他的手機,隨後,這個孩子選擇了自殺,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內心是震驚的,就因為作業的問題,一個孩子被「逼」上了絕路,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現在父母到底怎麼了?孩子的這種極端的行為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會經常見到以下場景

場景一:一個大人將孩子的玩具搶走,給孩子提條件,「例如在地上爬一圈」或者是「去打你媽媽一下」或者是「學小狗叫」等要求,孩子不做就不給,只有孩子不情願的照做讓大人哈哈大笑後,才會把玩具還給孩子。

場景二:小時候,孩子都會對「自己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感到好奇,不少大人甚至是家長都會嚇唬孩子。

告訴孩子「你是從哪裡撿來的,原來的媽媽不要你了,就撿了回來,所以呢,你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如果以後不聽話,現在的爸爸媽媽也會把你丟掉。

」孩子的童年經常會被類似於這種讓他自己感到恐懼的事情所恐嚇·。

場景三:一個大人手裡拿著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棒棒糖,孩子可憐巴巴的看著,大人這個時候會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孩子不做就不給,直到孩子做了,把大人斗開心了。

才能得到自己喜歡的棒棒糖。

以上三種場景,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看到,當然還有其他的很多類似的事情,我們自己小時候也被其他大人這樣子「逗」過,而長大後也會用這種方式去「逗」別的小孩子。

所以我們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不會覺得這些做法有什麼不對,只是圖個開心。

然而,這種做法,其實不經意間給孩子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很多人覺得,我把這種事情說的太嚴重了,認為只是逗孩子一下而已,孩子也就是哭一下鼻子,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孩子肯定不會因為這種做法少個胳膊丟條腿,但是,大人們的這種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確實是極大地。

這對孩子身心發展與他以後處理事情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

經常被捉弄的孩子,在品德方面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缺陷,比如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不安、讓孩子排斥與他人交流、以及對他人的不信任,也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經常被捉弄,孩子慢慢會養成說謊以及刻意討好他人的壞習慣。

大人用極端的方式對待孩子,也會讓培養出孩子的極端性格。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以上行為的嚴重性,其實本質上是他們沒有區分開「逗」和「捉弄」之間的差異。

她們的行為只能是「捉弄」,他們利用孩子的天真幼稚,故意去做一些事情讓孩子犯錯、傷心、恐懼、害怕,從而妥協,他們自己從中得到愉悅感和成就感。

這是以給孩子帶來挫折感、羞辱、擔心、失落等一系列負面影響為前提的。

真正的「逗」孩子開心,是要站在孩子角度來看待問題,他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到開心愉悅,我們成年人在和孩子玩耍時,應該「返老還童」,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以孩子的同理心,做些讓孩子感到快樂的事情,以一顆童心去跟孩子交流。

平時,和孩子玩,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對於小孩子來說,他的思想德行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原本只是一張白紙,而他日常接觸到的各種事情,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在這張白紙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所以,作為家長,要尤其重視,不要以為這種行為無傷大雅,沒什麼關係,家長們一定要記住:事關孩子的事情,從來都沒有小事。

父母的一個疏忽就可能會給孩子以後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影響。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您捉弄過孩子嗎?千要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地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最終目的是逗大人開心和高興,給孩子帶來羞辱擔心和失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逗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以兒童能理解...

你慢慢成熟那幾年,心裡過的很苦吧!

我有一朋友,暫且叫他W吧,我感覺他在我這些朋友里最懂事,每次大家聚餐什麼的,他都不說話,都是說我不會點菜,你們看著點吧,大家在一塊吃飯全圖個開心,可是有次就我倆一塊吃飯時候,他點的菜很好,然後...

你的孩子是否半夜起來哭鬧,他是被嚇醒的!

國慶節那幾天,陪著表姐的跟她九個月的小女兒一起去串門。後來去了表叔家,表叔家裡正好有幾個客人在,那些客人看到了小侄女,都一個個喜歡的很,搶著抱。看的出表姐似乎不太情願,畢竟孩子還很小,怕孩子受傷...

千萬不要讓別人隨便逗你的孩子

記得小的時候,不管我怎麼歇斯底里的喊、叫、打,大部分大人都像在看一場戲,他們那個樂啊,如果我哭了就更好玩兒了,「矮油還哭了你看你那個樣子好醜啊balabalabala……」。最感謝的,是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