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六一丨說一說兒童的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又到了,這一天,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們都在開始了屬於他們的節日盛宴。

童年的生活是本該趣味橫生、多姿多彩,所謂童夢無憂,天真無邪。

只不過,在當下的大環境中,兒童在小小的年齡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興趣班、重負擔作業,釋放壓力的方式依託現代高科技——手機、電腦、遊戲機。

而80後、90後有很多值得懷念的東西。

那時候兒童釋放天性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充滿樂趣:玻璃珠、打紙板、滾鐵環、彈弓、打雪仗、掏鳥窩、釣魚、打陀螺、跳房子、小霸王遊戲機......那時,生活雖苦,玩具簡單,也為童年帶來了回味無窮的樂趣,只不過有些樂趣已經沉澱在歲月當中,成為我們專屬的童年記憶。

今天不是為了懷舊,而是藉助這個節日,說一說孩子成長的話題。

昨天分享的《格局決定人生的高度和思想的深讀》一文寫道:一個人的格局,從出生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劃定了起點,確定了下限。

兒童的成長,因為原生家庭,決定了他的格局,只不過,那僅僅是一個開始和起點。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培訓班、補習班,買學區房、深夜排隊報名等等,這一系列行為,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實例:有一個孩子考試常常在69分徘徊,有一次考了60分,父母給他很好的獎勵;而另外一個孩子,考試常常是100分,有一次考了99分卻被父母痛罵一頓。

看到這個實例,其實不用說,都能體會出一些道理。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言傳身教,有什麼樣的父母,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可以說,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第一手教材。

所以,說到這,再看看上面那個實例,那個因孩子考了99分的家長,自己是不是也盡到家長的職責,對待任何一件事情也是那樣完美無瑕,不出任何的錯誤和紕漏呢?

兒童的成長,從出生時第一聲哇哇大哭,到咿呀學語,再到進入學堂,在這個過程,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最重要的教師就是父母。

只可惜,世界上唯一一種職業不需要學歷,不需要資質、不需要培訓直接上崗,那就是孩子的父母。

所以,很多時候,兒童的成長,也是父母自己的成長。

我想,我們每個人腦海中總想知道,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他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畢竟,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總喜歡眼睛盯著別人家的孩子,用那個未知的孩子的優秀和成功作為孩子的枷鎖,逼著孩子成為希望的那個樣子。

作為父母,是否也捫心自問過,我的孩子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自己作為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也不像別人家的父母呢?

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有自己的生命和使命。

而這個使命,不是為了成為父母必須要求的樣子,而是尋找自己,尋找人生的意義。

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逼迫,是教育而不是干涉,是釋放天性而不是扼殺興趣。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世界的一切都是充滿好奇的,作為父母,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去體驗那未知的世界,陪孩子畫畫、寫字、讀書、爬山、健身...而不是你在刷手機要求孩子做作業,你在麻將桌上要求孩子乖乖聽話待著不鬧。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今後的人生是未知的,但在成長中,父母陪著一起去體驗、觀察、感受這個世界,當他再回憶往事時,沒有任何的遺憾,因為那些事情,他看過、想過、愛過、感受過,經歷過。

六一,是孩子的節日,同時也是父母的節日。

願天下的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也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夠更加重視孩子的成長,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最後說一句,作為父母,你要求孩子成長為你想要的樣子,那麼你首先要成為孩子想要的樣子的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