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習慣,會毀了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愛打人,有暴力傾向

有的孩子,特別是男孩,跟同齡人玩耍時喜歡打人,或有推到、掐咬等暴力行為。

如果爸媽放任不管的話,將來長大了,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了。

崇尚暴力的孩子,往往內心容易孤獨,很難專注於學業。

解決辦法

爸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也喜歡打罵孩子,切忌影響孩子。

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時,爸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制止,並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做這樣的人。

」只有正確引導孩子發泄情緒,才能改變打人的壞習慣,如果孩子依舊犯錯,可以加以小小的懲罰,但是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二、縱容、嬌貫

不管孩子要的只是小玩具還是使您所費不貲的高檔遊戲機,總是滿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會慣壞他們。

很多家長認為拒絕孩子的要求使自己看起來像個敵人。

然而,只要孩子一撒嬌哭鬧就交出你的錢包,會給他們造成金錢與物質比情感交流和有意義的內心體驗更加重要,以及人可以不勞而獲的錯誤印象。

解決辦法

學會拒絕,家長達成共識,培養大家必須尊守的規矩。

孩子們需要懂得金錢和努力工作的意義,父母應該幫助他們對獲得想要的東西建立切合實際的期望值。

限定您的孩子每月只能得到一個新的玩具或設定消費限額。

如果他們想要更多或更昂貴的東西,他們必須為了賺錢做家務,或者學會慢慢攢錢。

三、愛耍脾氣

很多孩子有貪看電視、貪吃零食、到點不睡的行為,一旦爸媽阻止,他就怎麼也不聽,各種耍脾氣。

有的孩子甚至躺在地板上打滾哭鬧。

如果爸媽對孩子的壞脾氣妥協,孩子就會得寸進尺,反覆「要挾」父母。

長久以往,孩子的脾氣暴躁,越加自私,喜歡不勞而獲,勞累的卻是深愛他的父母。

解決辦法

爸媽在孩子耍脾氣時一定要明確告訴他:「耍脾氣沒有用,不耍脾氣了再來好好說話。

」然後父母就應該及時離開他的視線,讓孩子自討沒趣,自己去思考。

等孩子冷靜下來再去跟他講道理,比如談談要求,什麼情況可以滿足他們,這才能幫助孩子改變脾氣。

切忌在孩子哭鬧時哄他,往往沒有任何意義。

四、太過依賴父母

有的孩子獨立性差,穿衣吃飯,穿鞋收拾書包這些自理能力都要依賴爸媽,可見平時爸媽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

這樣的孩子遇到問題不懂得思考,心理很脆弱,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就容易有挫敗心理,更不利於成長。

曾經就有一篇新聞報導,一孩子出門讀大學後第一次拿到家長給的生活費,竟然連錢都不會花,也不知物價水平,被室友嘲笑後竟然大聲反駁道「從小到大,我要什麼都是我爸媽去買,我哪知道!」

解決辦法

勤快的爸媽毀孩子,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幫他做了。

不妨做個「懶」爸媽,「懶」於幫孩子做事,才能真正讓孩子學習獨立。

曾經有家長習慣送孩子去幼兒園後就站在校門口張望,結果孩子每次都要哭鬧著回家,那撕心裂肺的神情真是讓人心疼。

可是如果家長狠心地送完孩子就離開,孩子反而會容易適應校園生活。

平時爸媽應該鼓勵孩子多動腦筋勤動手,別忘記適時給點啟發即可。

只有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五、孩子怕懲罰而愛說謊

有的孩子以為說謊能取悅大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有的孩子因為犯錯害怕被懲罰而說話逃避。

如果孩子說謊嘗到甜頭後,很容易就一發不可收拾。

孩子長大了還攜帶這種壞習慣到了社會,是很難被人接納的。

解決辦法

做榜樣。

爸媽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不哄騙他們。

這樣孩子才願意信任家長,模仿家長的好行為。

在孩子說謊時,爸媽一定要認真地告訴他不對的地方在哪裡,一定要誠實表達,再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一時的說謊是永遠沒辦法解決問題的。

當孩子說出真相時,可以表揚他說了實話,再讓孩子承擔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三大誤區:盲、忙、茫

忙:忙到沒有時間【有個孩子因為經常逃學上網,他的父親帶他去找催眠師,希望用催眠的方法給他兒子「洗腦」。父親走進催眠師的工作室第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事情就拜託你了,我實在太忙了,沒時間陪他。有事你...

這些壞習慣會毀了孩子,家長別再縱容了!

老人們都說:三歲看老。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特別是平時的壞習慣,如果不注意,遲早有一天這些小問題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禍。不想害了孩子,這些壞習慣一定要讓孩子改掉。1 、愛耍脾氣很多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