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就揮向別人的拳頭,最終傷的會是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潘小潘

1、

暑假開始了,和孩子在書店看書, 在書店的東南角上,傳來幾個孩子吵鬧的聲音,而且聲音越來越大。

有兩個小男孩一胖一瘦,正在為了誰先看一本漫畫書吵得不可開交,邊上的好些大人都被吵得皺起了眉頭。

從外表來看爭吵的情形是稍胖的小男孩似乎更有道理一點,原因是,書是他先拿在手裡的。

可瘦一點的小傢伙非嚷嚷著:「是我先看到這本書的!」

兩個小傢伙正吵嚷的厲害的時候, 「啪!」特別清脆的一耳光!個子瘦小的孩子毫不猶豫地把巴掌揮向了那個胖胖的男孩子!

我驚得嘴巴張大,邊上很多看書的人也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巴掌給驚呆了……

「哇!」的一聲,挨了打的小傢伙也似乎驚著了,停了幾秒才想起大哭起來,小個子男孩子輕蔑地看了一眼他的「手下敗將」,滿臉不在乎地說:「這明明就是我先看到的!」

小胖子越哭越大聲,這時,讓我更驚訝的一幕出現了,邊上一個胖胖的女人從邊上衝出來,指著小胖子怒氣沖沖地問小個子男孩子:「怎麼啦?怎麼啦?是不是他欺負你啦?」

「媽媽,他搶我的書!」小個子滿臉怒氣地跟著媽媽指著小胖子大聲說。

小胖子見自己挨了打還被指責成「兇手」,一手捂著臉,當下心裡的委屈更厲害了,哭聲也更大了。

兩個孩子邊上從動手開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邊上幾個看見事情經過的人也紛紛出言指責,小個子的媽媽見情勢不對,一把揪著自己孩子的耳朵,嘴裡罵罵咧咧地推開人群,揚長而去……

我有點無語地看著那對強勢的母子的遠去的背影,心裡一陣陣地感到氣憤。

2、

在我一個朋友住的小區里,曾經有這麼一對父子。

父親已經快六十歲了,是小區一位住戶的親戚,在經人介紹之下,在小區干保潔。

這位父親很勤快,在小區的住戶中口碑也不錯。

只是沒過幾個月,這位父親卻無可奈何的悄悄離職了。

讓人驚訝原因卻是,他兒子每個月必會來向他討要錢物,且稍有不順心的地方,便對著老頭兒拳打腳踢。

老頭的兒子幾乎每月來要錢,在又一次把老頭辛苦存下的一點點錢都搶走後,還因老頭的反抗而把他暴打了一頓,工作實在是沒法正常進行了,老頭兒不得不傷心地向公司辭去工作,背著兒子偷偷離開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小區里這老頭的親戚說才知道:老頭的兒子小時候原本還算是一個比較聰明活潑的孩子,但是從小家裡的教育孩子的時候基本上是靠暴力,一旦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愛之深、責之切的父親對他便是一頓暴打。

在孩子十六七歲的時候跟一群社會上的人打群架,回來被狠狠地修理了一頓,但遺憾的是,他趁家裡人不注意的時候跑了出去,從此便很少回家。

再大一點的時候,也只是在沒錢的時候便會回來用他那拳頭逼迫早已年邁的父親。

中國老一輩的家長傳統觀念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不打不成器」的暴力管教方式確實也曾教育了一些孩子。

但有專家研究的數據表明,孩子90%以上的暴力行為都是跟家庭成員學來的。

心理學家曾對600名孩子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他們發現,被大人打罵的孩子都有打架行為,並且幼年時期經常有打架行為的孩子,青春期會有暴力行為的傾向,比如打群架、毆打別人、嘲笑戲弄別人等不良行為。

3、

也有心理學家通過對一組愛攻擊人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在環境中模仿、學習。

電視上各式各樣打鬥劇烈、以力服人的卡通片或武俠片,到父母經常性地責打孩子,這些都會成為他潛意識模仿的對象。

(2)攻擊行為可以達到某種目的。

因為他知道通過攻擊會達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通過打人而讓其他孩子服從於他,聽他支配。

(3)挫折時的發泄。

(4)攻擊也是他吸引人注意的一種手段。

(5)孩子在自己的天性中就有好勇鬥狠的一面。

這種類型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其實跟他們的年齡及認知水平有很大關係,在學齡前孩子樂於「以拳服人」。

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這種「好勇鬥狠」的性格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終是傷人傷己。

對這些孩子父母如果採取粗暴的做法比如打罵,有可能會使他的攻擊性更為變本加厲。

4、

那孩子動手打人之後,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要做的是什麼呢?

一、當孩子打人後,必須先把孩子抓到一邊,讓他的情緒先冷靜下來;

二、在孩子的情緒稍平靜之後,詢問孩子為什麼打人,同時要表示理解孩子。

這時大人應該對孩子說:「你是因為……所以打人嗎?」

外向型的孩子可能會很快回答點頭,但也會有內向型的沉默不語,無論你怎麼說他就是不開口。

這時大人要及時說:「媽媽理解你的行為,你因為……所以很生氣是嗎?」大人的理解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大人的批評。

最後最重要的要直接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打人」,「打人是錯誤的」。

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三、明確告訴孩子再遇到類似情況的處理方式

問孩子:「像剛才的情況,如果你不打人,正確的做法是怎麼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能讓孩子下次更加理性地對待類似的行為,而不是打人。

這時,如果孩子回答一系列的方法,家長都應表示對孩子的認同並可以引導性地告訴孩子,「你說的這些方法都不錯呢,媽媽覺得……方法最好,你覺得呢?」

四、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孩子打人後,得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並承擔打人後道歉的責任。

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做錯不怕,但需要學會道歉。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述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以暴制暴,讓他也嘗嘗拳頭的滋味:孩子很難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2、不能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有些家長怕孩子在外軟弱被人欺負,孩子一旦受了委屈,家長就半強迫、半慫恿的鼓勵他回擊對方,可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只會是「犯人」越來越多。

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家長在生氣的時候體罰孩子,孩子看到的是家長生氣,所以打人,孩子就會在自己生氣不開心時,也出現打人的動作。

父母永遠要起表率作用,暴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當我們自己出現情緒失控的時候,千萬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出氣筒。

當孩子出現了打人,不管是打家庭成員還是其他孩子。

最關鍵的是,父母需要及時干預,千萬不要一笑了之或是以暴制暴。

父母的干預行為本身就是在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被允許的。

如果我們不及時干預,其實就是在默許孩子這樣的行為。

人生來應屬於群體,群體需要協作而不是敵意。

教養出一個「以拳服人」的孩子,其實想想真的很可怕。

-作者-

潘小潘,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悅讀婚戀情感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我不做你靈魂的擺渡人,只想當你愛情的理療師。

微信公眾號:婚姻擺渡人(ID: sipushisan)。

微博:婚姻擺渡人。

圖片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