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共情(Empathy),又稱同理心、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並不代表對其認同。
(數據來自維基百科)
共情能力強的小孩,能更好地表達對他人真誠的關懷,在他人的情緒中找到共鳴,或對他人的情緒以積極的響應。
他們在學校里更受同學的歡迎,也更能交到真心朋友;成年後他們在工作上能夠和別人得到更有效的溝通,與家人(伴侶)也能建立相對成熟的關係。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小孩的共情能力呢?以下有幾點建議:
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感官
讓小孩去見識一株花的嬌艷、岩縫裡生長的小草的頑強,帶他去看剛出生的小動物(考慮到寶寶的體質,最好是隔一段距離),讓他去感受世界萬事萬物的神奇之處。
對於較大的小孩子,父母可帶他們到處走走,看看城市不同地方、不同角落的人群。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能夠通過不同的環境發現不同的群體。
讓他們去看更多,體會更多,待他們的情緒產生變化並有疑問想去了解時,父母便應該循循教導。
跟孩子談論別人的感受
共情能力里有「感同身受」,意思是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原意是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
當小孩頑皮想要扯小貓小狗兔子的耳朵時,父母應該立即制止,告訴他們:小動物的耳朵扯了會很痛,正如寶寶做錯事的時候被爸爸媽媽打手板,也是會痛的。
寶寶會反應到,原來他們的行為會對他人(或其他物種,但蛇蟲鼠蟻除外)造成影響,甚至傷害。
耐心地教會小孩說「對不起」
筆者幼時跟著母親去逛街,在一家店裡一時貪玩踢翻了別人的黃豆(塑料袋裝著),黃豆撒了一地,我非常害怕,但就是說不出「對不起」三個字,覺得非常羞愧,認為說了別人就會更加討厭。
母親蹲下來在我旁邊,慢慢跟我說,阿姨的黃豆撒了,回家做不了好吃的晚飯;如果有孕婦進來不小心踩到了黃豆滑到了,那肚子裡的弟弟妹妹就會有危險……忘記時間過了多久,最後筆者終於艱難地開口說了一句「阿姨,對不起」,當然後來也為這件難過了許久。
長大後我逐漸明白了母親的苦心,知錯要認,要改。
這是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小朋友未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的內心世界並不會這麼想,也非常脆弱。
當小孩做了錯事,不肯道歉時,他們有可能是要面子,也真的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
這時候,父母需要非常有耐心地指引他們,是哪裡做錯了,為什麼錯了,然後參考上文第二條,把他人的感受和情況換個場景轉移到小孩身上,讓他們「親身體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勇於踏出第一步。
正視小孩的情緒
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太小,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不然,因為兩三歲的寶寶,也會作出安慰寵物和小夥伴的暖心舉動。
父母關心孩子的成長,就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
小朋友有許多方法表達歡喜、興奮的方法,也有許多方式表達難過、憤怒、消極等負面情緒,父母正視小朋友的情緒,在他們低落時予以鼓勵(即使做錯了,也要鼓勵他們勇於承認),在他們快樂時給予他們同樣快樂的積極響應,讓孩子慢慢明白,原來情緒是會感染的。
做好孩子的榜樣
無論教導小孩做什麼事情,父母總是最好的榜樣。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兒童成長產生深遠影響,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父母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潛移默化樂於幫助他人;父母事事漠不關心,孩子也會逐漸冷漠。
在《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一書中,作者指出:共情能力高並願意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兒童,通常他們的父母總是鼓勵著他們,並以身作則。
雖說共情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反應,但父母后天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父母都想孩子正直善良,有擔當且勇敢,這些美好的質量,都離不開共情能力。
如果父母想了解更多關於共情能力的信息,可以向心理醫師和專業幼稚教育者進行諮詢。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知道孩子情商高不高,媽媽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觀察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情商也高,這樣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上生存,智商不光要後期培養,先天遺傳也很重要,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沒有明顯的差別,更多的是要通過後天的培養,關鍵要看家長如何引導了,...
寶寶脾氣越來越大,是天生的還是家庭影響的?
春節剛過,寶寶們都長大了一歲,媽媽們看著寶寶不斷的成長,學會爬行,學會站立,學會說話,學會自己吃飯,心裡是從未有過的喜悅。但是,媽媽們也逐漸發現寶寶的脾氣也越來越大,特別是2、3歲的孩子,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