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媽媽」的不當教育誤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因為學習偷懶、打鬧闖禍等惹得媽媽不開心,引起一場「咆哮教育」。

的確,許多家長都有「不罵不成才,不管不成長」的觀念,崇尚打罵教育的家長不在少數,這樣的教育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

「咆哮媽媽」的教育模式普遍不為公眾看好,以至國外流傳一個帖子,大意是「中國媽媽」已成了一個貶義詞,因為她們更愛攀比成績、經常尖叫甚至咆哮。

那麼,「咆哮媽媽」是怎樣煉成的呢?

■記者陳嘉

1

家長也曾受過「咆哮教育」

「小時候,媽媽沖我吼是家常便飯。

」在某國企工作的「80後」劉楠說,小時候爸爸經常出差、加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媽媽照顧她,「我一淘氣,媽媽就會眼一瞪,然後大聲吼著說『你能不能消停會兒』。

在北京讀研究生一年級的范雨的媽媽,對她的學習一直非常重視,管教也很嚴厲,「小時候一放學,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出去玩,家庭作業也是湊合了事。

但凡被媽媽抓到,她那火氣都像狂風暴雨。

談起自己的童年,杜曉東說,爸爸是軍人,常年不在家,媽媽是一名事業單位的員工,工作之餘,不僅承擔了所有家務,還要照顧他,對於媽媽的咆哮,他很理解。

「我小時候很淘氣,常常會把媽媽剛剛收拾好的屋子弄亂,媽媽氣不過,只好通過大聲責罵宣洩情緒。

」杜曉東說,長大後,媽媽與他再聊起這些事,總是笑著說很多次沖他大聲吼叫,就是想把他攆出去,好讓她能安心把家務做完。

曾經受過「咆哮教育」的媽媽們表示,以前,沒當父母時,也曾在心裡埋怨媽媽的咆哮,但做了家長之後,開始慢慢理解了父母。

媽媽們坦言,目前,一般都由她們主導著孩子的教育。

為了孩子,她們除了工作,很少出現在社交場合。

在家中,她們會放鬆一些,但孩子常犯錯誤,使她們耐心耗盡。

她們表示,自從有了娃以後,傾向於情緒化解決問題的時候明顯增多,咆哮成為了每日揮之不去的習慣,尤其是孩子對自己的話置之不理時,就只能依靠體內的洪荒之力,提高音量來解決問題。

2

嚴厲管教成為教育模式

家住橋西區串窯街某小區的王女士,今年女兒剛剛上小學。

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生活更加有規律,學習更加規範,女兒果果探索的慾望變得更加旺盛。

為此,常被女兒搞得手忙腳亂的王女士,常常忍不住大聲斥責女兒。

「字寫得大一個小一個,用橡皮擦過的作業本黑乎乎一片,放學後心裡時刻想著出去玩……」悉數著女兒種種「罪行」,王女士說,自己白天也有工作,也要承擔職業的壓力。

回到家後,不但要做飯還要管孩子,在內外雙重壓力下,難免會在教育孩子時,將不良情緒表現出來。

「可能是孩子沒有上過學前班,對於和幼兒園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果果在學習上有些自卑。

」在採訪中王女士坦言,女兒進入小學後,她感覺到時間不夠用,一分一秒都要抓緊,因此常常為女兒著急上火。

「看著他在我們面前一邊哭一邊拉二胡,其實我心裡也挺難受,但是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樂器,兒子不學點,總覺得坐立不安。

」呂女士說,她也知道孩子不愛二胡,但是想著能讓他以後好歹有個一技之長,總是逼著他學。

「從小開始,媽媽沖我吼就是家常便飯。

」初一學生小陳告訴記者,她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好。

從小學開始媽媽就給她報了補習班,但始終沒有多大效果。

「生氣的時候,她有時會說當我的媽媽好累。

」小陳表示,媽媽經常忍不住吼自己,她也知道跟自己的行為有很大關係。

一開始自己也有些害怕,甚至自責,但後來聽得多了,就產生了「免疫力」。

3

望子成龍促成「錯位的愛」

在採訪中,不少媽媽表示,「孩子小,不知道如何學習進步,父母要替他們把關」、「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興趣愛好,父母要幫他們建立」、「成長的路叉道太多,需要父母為其指明方向」……媽媽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幫助孩子規劃人生,在她們看來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形式」。

劉琪是五年級女孩天天的媽媽。

她一直信奉一個道理:孩子自己從來都不願意努力,所以,必須強迫孩子學會一技之長。

這往往需要家長有鋼鐵般的意志,因為小孩會反抗。

萬事開頭難,只要不放棄,就一定有收穫。

劉琪介紹,天天在5歲半時,開始學習鋼琴。

剛開始時,樂曲比較簡單,學習到將近一年時,有一首鋼琴曲需要兩隻手以不同的節奏彼此配合,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難的。

天天彈不下來。

連續一個星期,兩隻手分別練了無數遍,但只要一合練,一隻手就會和另一隻手混在一起,弄得亂七八糟。

這之後的一節鋼琴課上,天天當著老師和劉琪的面,跺著腳怒氣沖沖地離開座位,並宣布不再學鋼琴了。

回到家,劉琪捲起袖子嚴厲教訓了天天,並告訴天天彈不下來這首曲子,就不能吃飯不能睡覺,由此家成了「戰場」,弄得劉琪和女兒時常情緒失控。

突然之間,天天會彈了。

她的兩隻手出其不意配合起來,右手和左手沉著冷靜地各干各的。

天天也意識到了,然後更自信更迅速地彈了起來。

天天露出笑容,這之後她參加了一個小型演出,並得到觀眾和老師的一致認可,並表示這首曲子很適合天天活潑的外形和燦爛的笑容。

就連劉琪的丈夫也承認這是劉琪的功勞。

從此,天天愛上了鋼琴,並活躍在北京、天津、張家口、大同等多地的各類演出會場,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稱讚。

劉琪的結論是,為孩子的將來做好準備,一定要從小嚴格管教,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並確保他們從小具備特長。

劉琪的想法,也是眾多媽媽的想法。

4

諸多原因成就「咆哮媽媽」

不得不承認,現在很多家庭的育兒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媽媽承擔,爸爸很少參與,就像影子一樣,使傳統的「嚴父慈母」被顛覆了。

就是說,現在家庭中男性的主要任務還是「主外」,女性不得不肩負起更多教育孩子的責任。

在教育中,媽媽更能體會溺愛對孩子成長的負面作用,於是只能充當「嚴母」;而爸爸出於補償心理,就順理成章成了「慈父」。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分工下,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也要承擔職業壓力,在內外雙重壓力下,媽媽與孩子相處,就難免會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

同時,父母親望子成龍的願望,也使得其對孩子的關注程度明顯上升,而關注得越細微越迫使教育更加嚴格。

此外,家長往往以一個長者的口吻與孩子說話,要求孩子做到什麼,總喜歡定標準、定框框,當孩子屢屢達不到要求時,媽媽就少了耐心、多了粗暴。

當談及自己的咆哮行為是否對孩子有益時,不少媽媽也希望接受更多科學合理的育兒理念,希望掌握更多有效的溝通技巧,「遇到問題不要一味靠吼去解決」。

還有的媽媽表示,今後當孩子犯錯時,要試著先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去搞清楚這個錯誤或問題的前因後果,儘量不要情緒化地表達。

她們同時希望理性的爸爸們能夠更多地參與到教育孩子中,彌補媽媽教育方法的不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