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都要了解:這不是「性早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美國兒科醫學會認證醫生,劉曉坤博士

有種現象,並不能說罕見,但是很多父母覺得難以啟齒,或是驚慌得不知所措,或是粗暴制止。

其實,了解了這背後的原因,並給予適當調適,是可以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的。

難以啟齒的表現

最近我被問及一個問題:「女孩,4歲,最近在安靜狀態下雙腿會夾住某些物體摩擦外陰。

有時專注,造成身體出汗,如不制止持續時間較長,最近一個月出現頻繁。

之前2歲時出現過後來就沒犯。

」我馬上做了回答。

事後才知道,在國內醫學網站上幾乎找不到正確有助的信息。

於是,決定就這個問題詳細寫一下。

以上行為其實在2歲以上的兒童中非常普遍。

記得我的鄰居,金髮碧眼的Gracie,在她2歲多的時候,就有過這種現象。

在美國這種現象叫childhood masturbation, or self stimulation of genitaliaor gratification disorder,國內叫「兒童夾腿綜合徵」。

小兒這種自慰行為的表現為用手刺激性器官,或使用其他物品摩擦性器官,這時,孩子的眼神凝滯、眼光茫然、面色潮紅、發汗、呼吸急促等等。

像吸吮手指或安撫奶嘴一樣,這種行為多發生於情緒緊張、無聊、睏倦時(臨睡前)。

男孩和女孩都會有這種行為,但是現代社會對男性的性行為更加寬容和接受,所以,如果男孩有此現象,父母的態度會比較從容,而有同樣行為的女孩則會使父母異常焦慮和擔憂。

2~6歲兒童常見

這種現象最常見於2~6歲的兒童。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自制力比較弱,對社會的行為規範沒有理解,不懂得有些行為如大小便、刺激性器官的自慰行為,甚至摳鼻子都是隱私行為,不可以在他人面前或公共場所進行。

其實1歲以內的嬰兒也有這種自慰行為,只是所表現出的症狀不像大孩子一樣典型,家長常常不會注意到。

而5~6歲以上的兒童已經懂得這屬於自己的隱私行為,所以不再被父母或看護者輕易察覺到。

事出有因,無須過度驚慌

就像5~6個月的嬰兒發現自己有耳朵而開始時不時摸自己的耳朵,嬰幼兒在探索自己的身體時也注意到自己的外生殖器,這是他們生長發育的一部分,是不學自會的。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孩子發現摩擦生殖器會很舒服和產生快感,於是就不時地去重複體會這種感受,就像嘬自己的拇指或使用安撫奶嘴一樣。

甚至有文獻記載,有的胎兒在宮內就已經有這種自慰行為。

此外,3歲左右的孩子對自己的性別和異性開始有意識和好奇心,知道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懂得男孩和女孩會玩不同的玩具,穿不同顏色和式樣的衣服,等等。

有些男孩和女孩這時開始一起玩扮家家和扮醫生的遊戲,藉此探索彼此的身體尤其是對方的性器官。

心理學家認為,1~2歲的男孩在注意到小女孩沒有陰莖,於是他們開始擔心自己的陰莖也會丟失而變成女孩,這個年齡的男孩時不時手握著自己的外生殖器就是這個原因。

因此,父母或祖父母不要跟小男孩開有關他的小陰莖的玩笑,因為他們還不懂得這是他們身體永久的一部分。

與成人手淫不同,在青春期前,小兒的這種行為和性、性快感無關。

純粹是自慰行為,使他產生安全感和身體的愉悅感。

在孩子情緒緊張、壓力大、睏了、疲勞了,這種行為就會多見一些。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

● 不要指責、侮辱或粗暴地制止

絕不能指責、侮辱或粗暴地制止這種行為。

這是孩子的早期性探索和性教育機會之一,父母的錯誤處置會使孩子對日後性行為和與異性的關係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也會阻礙自信心的健康樹立。

因為對孩子來講,這種行為就像摳鼻子或吸吮拇指一樣自然。

● 淡化和鎮定的態度

孩子的本性是喜歡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如果父母指責或擔憂,其實是給予孩子負面的注意力,只會使孩子的這種行為增多而不是減少。

所以,父母應該對此採取淡化和鎮定的態度,馬上引導他參與其他有趣的活動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無效,立即不動聲色地把孩子帶到他自己的房間,並告訴他所有與生殖器相關的行為是極其隱私的,不能和他人分享。

● 平時多關愛孩子

因為這是自慰行為,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多關愛孩子,多擁抱、依偎,多跟孩子玩耍,這樣就會減少孩子自慰的需求。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有其他壓力因素如剛開始上幼兒園、變更保姆、親人病故等等,更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 讓代替物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鼓勵孩子逐漸對一個玩具或物品如毛絨熊、洋娃娃、小毛毯等產生情感的依戀和寄託。

這樣他可以在幼兒園當父母不在身邊時,隨身攜帶這個物品,給他帶來安慰和安全感。

這也是減少刺激自己性器官來自慰的有效方式。

● 縮短上床到入睡的時間

如果孩子經常在睡覺前自慰,可以適當把睡眠時間推後。

在他真正困的時候上床睡覺,一般不需要自慰就很容易入睡。

總之,這種行為是小兒生長發育中的正常現象,不是什麼綜合徵,不需要治療。

只需要父母學習必要的小兒心理和生長發育的常識,從而正確的對待和引導。

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和其他身體和心理健康一樣重要,都需要父母耐心和明智的培養。


*本文系《時尚育兒》雜誌約稿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媽媽圈微報——《時尚育兒》雜誌旗下母嬰app,最懂你的育兒靈感探索平台,為孕、0~6歲孩子的媽媽們隨時隨地提供試用、搶購、資訊平台,讓新手媽媽的育兒生活有滋有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