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一下,你是個自大的父母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爸爸媽媽是不是經常會遇到帶孩子上醫院的時候,孩子會配合醫生嗎,當孩子不配合的時候,你會怎麼辦?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嗎?能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嗎?

亮兒爸是典型的職場精英,對人對己一向是高標準、嚴要求。

他在孩子沒出生時就讀過各種育兒書籍,也參加過專家的講座,像傾聽共情孩子這些育兒方法,他早就已經知道。

可是,當事情發生時,他依然會忘記正確的方法,會對孩子耍狠。

一次,五歲的兒子在花園裡摔倒,手被石子兒劃傷了。

亮兒爸一見,忍不住呵斥兒子:「你怎麼回事,不會好好走路嗎?」兒子看著爸爸這麼生氣,不敢哭出聲來。

當爸爸的又心疼又生氣,忍不住又吼道:「男子漢,要哭就大聲哭!」

擔心孩子感染,亮兒爸馬上帶著兒子去了醫院。

孩子怕疼,不願清理傷口,一會兒說:「我可以玩這個嗎?」一會兒問:「能不能不打針呀?」亮兒爸又急了,嚴厲地對孩子說:「男子漢哪能畏畏縮縮的,把手伸出去!」亮兒被爸爸一凶,又開始委屈地吞著聲哭。

亮兒爸環顧四周,覺得耐心已經用盡,一把拉起兒子氣狠狠地說:「你不配合醫生,就走吧,別看病了!」

走到醫院門口,他把兒子的手一甩,自己開始來來回回踱步。

他回想自己剛剛的表現,不斷地批評自己,怎麼就不允許孩子表達呢!這得多傷害孩子呀!

他想起傾聽孩子最重要的是態度,要有耐心,共情孩子就是要說出孩子的感受呀。

他慢慢地平靜下來,蹲下拉著兒子的手說:「爸爸知道這有點兒疼,你怕疼是很正常的,爸爸小時候也怕疼的。

」當他沉下心來,和兒子好好地說話,好好地交流以後,亮兒終於願意回到醫生那裡把傷口處理好。


亮兒爸每次想起這件事都會自責,自己怎麼就沒能在第一時間和孩子好好說話呢?帶孩子到醫院,孩子害怕打針,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很正常。

從爸爸媽媽的角度來看,為了治好病,明明知道疼也要讓孩子把手伸出去。


這只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

採用「共情」的方法常常能夠輕鬆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合作。

共情就是理解並說出孩子的感受。

可以這樣說:「寶貝兒,你是不是怕疼呀?真的會有些疼呢。

」在孩子怕疼的感受獲得充分的理解後再說:「為了治好病,我們明知道疼也要把手伸出去。

爸爸媽媽會陪著你的。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常常會哭泣,為了各種各樣的事情。

比如摔倒了,會哭一哭;跟小朋友吵架了,要哭一哭;爸爸媽媽不給自己買玩具了,更要大哭一場。


尤其當孩子在兩歲進入了執拗期,可能會出現許許多多不受控制的行為。

當這些挑戰爸爸媽媽神經的場面出現後,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這就是我們學著感受孩子的需求,超越成人的自大,去正確理解孩子的機會。

如果說帶孩子去超市,孩子買完一樣玩具,又要買另一樣。

你跟他講道理,他卻不管不顧地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你會有什麼反應?

我的有位朋友是這麼做的:「寶貝兒心裡不舒服是吧?想哭就哭吧,不管你哭多久媽媽都在這裡陪著你。

」她一直很有耐心地陪著孩子,等孩子平靜下來,輕輕地拍了拍孩子:「好孩子有時候也是會有情緒的,不管怎麼樣,媽媽都愛你。

」說著,她給了孩子一個擁抱。

不管怎麼樣,媽媽都陪著你,都愛你,這就是接納力。

當我們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傾聽和共情自己能讓我們恢復心力、超越憤怒、轉而耐心地傾聽共情孩子。

並且有能力對孩子敞開心胸接納他們的情緒。

這份接納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外在世界有很多不如意,孩子在哭中經歷著這份不如意,慢慢認知到外在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不是自己不夠好。

不管外界是怎樣的遭遇,「我都足夠好」,這就是在構建孩子的個人幸福力。

而外在世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構建孩子的接納力。

一旦孩子成功地構建好了自己的「堡壘」,有了源自內心的接納力和幸福力,他就不會再輕易地被這外在世界打敗。


育兒先育己,要傾聽、共情孩子,先傾聽共情自己。

父母親是孩子的天然導師,孩子人生的道路最初都是父母的引導。

關於理解共情孩子,你有嘗試過嗎?有什麼成功的經驗,不妨說出來讓大家學習。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有時間請點個關注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

近日,看到朋友圈轉發的一段視頻,實力派男神演員陳道明在給一群學生做現場指導。學生們無不為陳道明老師的精彩表演所折服。劉芸問:「我上學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像您這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啊?」陳道明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