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鏡子》中的孩子是如何走上與家長對抗的道路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鏡子》劇照

最近,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三集紀錄片《鏡子》。

這是一部關於孩子成長與家庭教育的紀錄片,片中的一個孩子張釗在高三的時候輟學回家。

片中張釗對記者說的一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張釗:17歲 高三 輟學4個月/早戀

不是因為我搞了個女朋友 ,我才不願意上學。

我一說這個學校很壓抑,我媽就會說這學校好幾千人,別人都能受得了,為什麼你受不了。

我覺得我不是受不了,我是把壓抑了很久的情緒全都釋放了出來。

聯想到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她女兒的時候,她跟我說小時候女兒無條件的愛她,爸爸和媽媽發生爭執的時候,女兒支持的永遠是媽媽。

但是最近她發現女兒對於媽媽的支持在逐漸減少,在她的言語中時不時會表現出「我最愛爸爸」,只是在看到媽媽有一些失落,照顧媽媽情緒的時候才會說「我也最愛媽媽」。

朋友在說起女兒這種表現的時候也在自己反思說,「可能我的態度有時候會比較急,會訓斥她,而爸爸就比較耐心,會引導她,但是爸爸不是一個不講原則的人,在她做錯事情的時候,爸爸也會嚴厲地指出她的問題。

後來她跟我分享的一件事,讓我突然想起了張釗對媽媽的感覺。

她說女兒有一次從幼兒園回來跟她講幼兒園老師批評她了,朋友問女兒老師批評她的原因,女兒講了原因之後對朋友說,「老師冤枉人,我不是那樣的。

」朋友馬上對女兒說:「你這樣就不對嘛,你就應該聽老師的話......」朋友的做法,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無論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回家都不會告訴媽媽,因為媽媽的處理方式是「有理沒理,先管自己」,所以大部分時候,如果我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回家只會受到責備,得不到安慰。

朋友的女兒現在一點點疏離媽媽,應該和在媽媽這裡得不到安慰有關係吧。

這類問題,看似都是日常小事,但如果家長不重視處理方法,孩子得不到爸爸媽媽的理解,情緒不能被釋放,久而久之,孩子會對父母封閉自己的內心。

因此,這類問題關係到的不僅僅是孩子與父母的疏離問題,還關係到孩子情緒疏導,如何讓孩子保持良好情緒狀態問題,更重要的是「家」是不是孩子安全的港灣,孩子有沒有歸屬感的問題。

用心傾聽

用心傾聽孩子

當孩子願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心情時,家長要做的是放下手頭的事情,用心傾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重視,尤其是孩子有煩惱或遇到挫折時,更需要得到爸爸媽媽認真捕捉孩子言語中傳遞的信息。

共情孩子的感受

無論所發生的事情中,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確,當孩子與父母分享所發生之事時,父母首先要做到共情孩子的感受。

如果上文中,朋友女兒在跟她分享被老師批評的事情後,媽媽首先將女兒的感受說出來,比如:「寶貝是不是覺得被老師批評很難受,因為你覺得老師誤會你了?你做這件事本來是想……」當媽媽將女兒的感受表達出來的時候,女兒會覺得媽媽是理解她的,她將更願意與媽媽分享她自己的想法。

與孩子一起對事情做分析,並做出引導

共情之後對孩子的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在心靈上成長。

孩子在被理解的那一刻,家長可以請他反過來體會他人的立場和感受,而不僅僅局限於關注他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比如,上文朋友的例子中,讓女兒體會老師的立場。

可以問女兒:「如果你是幼兒園的老師,遇到小朋友在上課的時候,做出……的事,你會怎麼做?」

通過上述做法,孩子能感受到家長的理解,遇到難題還能得到爸爸媽媽的指點,獲得更好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孩子的心門會一直對家長敞開,思想上的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就不會積壓到不可收拾的時候,走上與父母對抗的路。

家是孩子的安全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與幼兒園老師溝通,實用技巧你get到了幾個

「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了」。放學接她出來,冷不丁她來一句。「為什麼呢,剛才從幼兒園出來的時候不是很開心嗎?」我稍感意外。「嗯,因為老師今天批評我了。」「被老師批評也很正常啊,如果你哪裡做的不對,...

孩子不聽話?錯的可能不是孩子,是你!

路路媽最近特別發愁兒子不聽話:△ 不好好吃飯,大人批評一兩句,兒子直接把碗筷往地上扔;△ 馬上到去幼兒園的時間了,非要在家玩積木,怎麼說都不走;△ 說了很多遍不要在公共場所大呼小叫,可孩子好幾次...

入園前後三部曲,輕鬆搞定孩子入園焦慮症!

見過太多家長這樣訓斥孩子「你在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幼兒園,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可能會解了爸爸媽媽一時的憂愁卻釀成了更大的憂愁。因此我認為,孩子入園前準備很重要。如果像那樣呵斥孩子,那麼孩子都幼...

對比一下,你是個自大的父母嗎

爸爸媽媽是不是經常會遇到帶孩子上醫院的時候,孩子會配合醫生嗎,當孩子不配合的時候,你會怎麼辦?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嗎?能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嗎?亮兒爸是典型的職場精英,對人對己一向是高標準、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