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從寶寶出生就可以開發,越早注意,越會終身受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媽媽覺得「說話」是一歲之後的事
現在寶寶還小,不用擔心
其實,當寶寶開口說話之前
TA一直在努力地「儲備語言」
從TA出生起
你和ta說的越多,TA的儲備就越多
你和ta說的越豐富,TA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就越強
寶寶小時候的語言能力,不光意味著能說會道
更意味著TA一輩子的情商和人際關係
0-2歲寶寶的語言發展規律請對號入座
0-3個月
剛出生的寶寶就懂得用不同的哭聲表達「睏了餓了病了」等需求;2周左右的寶寶就能區分人的說話聲和其他聲音;1個月以後,寶寶會對他人說話時的不同情緒,做出不同反應,比如憤怒的斥責TA時,會哭,溫柔的安慰TA時,會笑。
2個月以後,寶寶對各種聲音的反應都十分敏銳,聽到熟悉或陌生的聲音,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寶寶能夠分辨出媽媽的聲音,更喜歡聽媽媽說話;會發出「咕咕」聲,而且會發a、o、e音;將聲音和形象聯繫起來,試圖找出聲音的來源。
4-6個月
寶寶更喜歡自己咿呀作語,興奮時會高聲調的叫喊,或發出好玩又奇怪的聲音,並自得其樂;開始發輔音,如d(噠)、m(嗎)、b(吧);看見熟悉的人或喜歡的玩具會發出愉悅的聲音;格外喜歡媽媽的聲音,聽到媽媽溫柔好聽的聲音,寶寶會微笑、晃動手腳等積極反應。
寶寶能辨別不同音色,區分男聲、女聲;寶寶辨別聲音方位的能力更強,從房間的另一邊和TA說話,TA會把頭轉向你;對自己的名字格外敏感,叫寶寶的名字會轉頭;喜歡觀察動作和聲音的關係,比如搖搖玲,會發出清脆的鈴音。
7-9個月
寶寶喜歡主動模仿大人說話的聲音,可能好幾天都只重複一個TA喜歡的音節;能重複發出某些元音和輔音, 如「Ma-Ma(媽媽)、Ba-Ba(爸爸)」的音,但無所指;對奇怪、新鮮的發聲饒有興致,喜歡模仿大人發出的古怪聲音,比如「咂舌頭」「假咳嗽」的聲音。
逐漸會使用聲音發出需求,比如說「拿」「啊」;發音越來越像真正的語言,開始懂得一些詞語的意義;會揮手再見、拍手;能區分出高音和低音,並表現出對高音或低音的偏好。
10-12個月
能懂得一些詞語的意義, 如「爸爸、媽媽」;能聽懂話,比如按要求指向自己的耳朵、眼睛和鼻子; 出現難懂的話,自創一些詞語來指稱事物,比如稱呼狗為「汪汪」。
喜歡模仿各種小動物的叫聲,比如「喵喵」「嗷嗷」;對肢體語言更感興趣,並且肢體語言更豐富,比如,同意點頭,不同意搖頭、搖手。
13-18個月
寶寶語言的里程碑,會使用動詞,比如「抱、吃、喝」;喜歡用疊詞表達需求,比如「吃飯飯」「媽媽抱」「出外外」;對實物卡片或寶寶書感興趣,喜歡翻書說話;可以說出熟悉的物品名稱、人的稱謂,比如「阿姨、哥哥」。
能聽懂發出的短指令,比如「去拿拖鞋」;寶寶喜歡用小名稱呼自己,還不能用「我」來區分自己;寶寶對學習說話充滿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歡重複媽媽說的一長串話的最後一個字。
19-24個月
會更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比如「尿尿」「出去玩」「吃冰棍」;開始用名字稱呼自己,可以說5個字左右的句子,比如「心心愛媽媽」「吃糖壞牙」。
喜歡重複地聽一首兒歌或一個故事;聽完故事能簡單說出什麼人、什麼事;可以隨大人念幾句兒歌;喜歡說話時的語調變化,可能會故意變著音調和大人說話。
這樣教寶寶說話才是對TA最大的幫助
0-3個月
做個話嘮媽媽,聽不懂也要說
當寶寶還聽不懂話時,媽媽就要不斷的和TA說話,各種詞彙將會在寶寶大腦中留下記憶。
當TA一旦會說話了,就會將記憶中的詞彙帶出,一張嘴就能說出很多。
媽媽可以站在不同方位,多用溫柔的語調和寶寶說話。
比如,當寶寶「啊、啊、哦、哦」自言自語的時候,媽媽可以站在距離寶寶約1米的地方對寶寶說:「嗨,寶貝,媽媽在這兒呢」。
當寶貝的目光轉向自己時,用愉快的語調去逗寶寶,然後慢慢的移動到另一個方向,重複這樣和寶寶互動,寶寶會很開心。
4-6個月
變身解說員,看到什麼說什麼
當寶寶四個月上身力量增強時,可以抱著他看周圍事物,為他一一講解,告訴他哪個是冰箱、哪個是電視、電燈、水壺等。
媽媽可以拿著寶寶喜歡的玩具,逗寶寶說話。
比如,媽媽拿著手搖鈴和寶寶面對面,一邊搖鈴,一邊對寶寶說:「**(寶寶的名字或小名),搖鈴(或其他玩具),你喜歡嗎」。
或者可以準備一些會發出不同聲音的玩具,擺在寶寶床邊,讓寶寶翻身、踢腳時,因不經意碰到玩具發出聲音而感到有趣,此時媽媽可以說:「嗨寶貝,你踢到了小喇叭」。
7-9個月
語言結合動作,說話更有趣
媽媽可以邊做動作,邊和寶寶說話。
比如,媽媽指著自己說「媽媽」,指著爸爸說「爸爸」,邊揮手邊說「再見」,邊拍手邊說「高興」……慢慢的,寶寶就會逐漸把語言和語義聯繫起來,聽懂或恰當的表達了。
可以準備一些能夠區分高低音的玩具,比如「鋼片琴」,媽媽在敲低音的時候用低聲調和寶寶說話,媽媽在敲高音的時候用高聲調和寶寶說話,和寶寶一起發現發音的樂趣。
10-12個月
多到戶外,接觸新鮮事物
帶他多去戶外、陌生的環境,接觸新鮮事物。
讓寶寶就將語言與事物連接在一起。
比如,可以在和孩子外出的時候,見到什麼就和寶寶說說什麼,比如見到大樹,可以指著大樹和寶寶說:「大樹,綠色的樹葉,結實的樹幹」。
或者當你問他大樹在哪呢?TA會準確的指給你。
媽媽還可以通過肢體遊戲和寶寶有語言交流。
比如,和寶寶玩「指五官」的遊戲,充分調動寶寶的手、眼、耳、腦、肌肉的協調性。
13-18個月
結合場景,增強理解
媽媽可以邊和寶寶看認物卡片,或結合生活中的場景,增加寶寶對語言的理解。
比如寶寶在繪本中認識了大象,就可以帶TA去動物園看看真實的大象;這一階段要讓寶寶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判斷,要\不要,是\不是,你的\我的等,比如給寶寶分糖果時,強調「給你一個,給我一個,給他一個」。
這一階段也要教會寶寶說「謝謝」、「再見」等生活用語。
19-24個月
抓住「詞彙爆炸期」
從19個月開始,寶寶掌握新詞彙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個月25個新詞,就是所謂的詞彙爆炸期。
媽媽可以準備幾個短小易懂的故事,經常講給寶寶聽。
比如《三隻小豬》,每次講完可以問寶寶1個問題,比如「哪只小豬最勤勞」,也可以請寶寶簡單重複這個故事,鼓勵和誘導孩子說話。
和寶寶說話,或給寶寶講故事,儘量繪聲繪色,用豐富的表情和語音語調的變化表達出不同的語境,寶寶會特別專注的聽和模仿。
2歲以後
儘量擴展、豐富寶寶的話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提升寶寶語言能力的做法,把寶寶說過的話再重複一次,但要稍加擴展,用相對豐富完整的語言重複寶寶的話,有助於引導寶寶的語言順利過度到更高的階段,無形中提供給寶寶,語言中的各種文法結構。
比如寶寶說:「媽媽上班班」,媽媽可以擴展為:「對,媽媽要去上班了,晚上回來」;寶寶說:「我要喝奶」,媽媽可以擴展為:「寶寶餓了想喝奶嗎,馬上就好哦」;寶寶說:「積木倒了」,媽媽可以擴展為:「是的,積木倒下來了,我們再一起搭好吧」……
教孩子說話的禁忌你犯了幾個
切忌和孩子說抽象、籠統、含糊不清的詞
★ 媽媽給兒子買了新的小汽車,並對他說:「要好好愛護你的玩具」。
但轉臉沒過幾分鐘,兒子就把小汽車的門給摔掉了。
媽媽氣沖沖的質問孩子:「不是跟你說了嗎,要愛護玩具」。
兒子瞪著大眼睛無辜的問媽媽:「什麼是愛護」。
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跟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會特別生氣,但這真的冤枉孩子了,是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語言能力。
籠統,抽象的詞語會給低齡寶寶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所以,跟寶寶說話,應該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比如:「不能摔玩具」,這樣才能讓寶寶聽懂。
切忌用「連珠炮」似的語言命令孩子
★ 吃飯前,媽媽對寶寶說:「你先去讓姥姥帶你尿尿,然後洗乾淨手,拿上你的小碗,過來吃飯」。
結果是,寶寶只聽到了最後一句「過來吃飯」,顛顛兒的爬上椅子準備吃飯。
對低齡寶寶來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
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令,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記憶的範疇,影響孩子的執行力。
切忌和孩子說反話,或話中有話
★ 寶寶喝粥,不小心打翻粥碗,粥撒了一桌了。
媽媽衝過來說:「瞧你幹的好事」。
第二天,寶寶喝奶,故意把奶倒在桌子上,興奮的叫媽媽來看,說:「媽媽,我幹了好事」。
媽媽氣憤的質問:「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別把食物弄到桌子上」,寶寶認真的想了想說:「不知道(多少次)」……
「瞧你幹的好事兒」,是很多父母埋怨孩子的常用語,意思是「這不是件好事」,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媽媽說「好」就是好,好事我就應該做,所以才有了後面讓父母哭笑不得的做法。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是很多父母訓斥孩子的口頭禪,意思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就更不應該這樣做了」,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媽媽是在問我,說過多少次了」,但自己真的不知道這是媽媽第幾次說。
與此類似的還有:「你再打我試試(寶寶愛打人,媽媽表達的是再打人會受到懲罰)」,但寶寶真的會「試試就試試」。
聽起來可笑,卻都是父母跟孩子說話常犯的錯,結果只有一個,孩子根本聽不懂,更別提教育意義了。
切忌盲目糾正孩子語言中的錯誤
★
一個男寶寶,開口說話晚,還經常說錯,比如「狗狗喵喵叫」「我要拉尿尿」。
但凡寶寶說錯話,媽媽一定第一時間上前糾正:「不對,不是狗狗喵喵叫,是狗狗汪汪叫,記住了嗎,重新說一遍」,寶寶最常聽到媽媽說的話就是「不對!」慢慢的,他越來越不愛說話,著急的時候說話會結巴。
媽媽就更急於糾正了,生怕孩子落下結巴的毛病,甚至是孩子一結巴,就打嘴,讓他想好了再說。
孩子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寶寶在學話的過程中,難免會出錯。
粗暴的糾正或盲目的阻止,只會讓孩子對說話感到恐懼和不自信。
與其糾正孩子的錯誤,不如示範性的給孩子說一遍對的,不去指責孩子哪裡說錯了,而是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孩子的意思。
比如孩子說「我要拉尿尿」,不要糾正他應該說「我要拉粑粑」,而是說:「寶貝,你是想要拉粑粑嗎?」。
孩子結巴,父母可以用慢一點的語速,再說一遍孩子的話,慢慢的孩子就會自我矯正過來。
切忌因好玩兒而模仿孩子的「童語」
★ 七又又(吃肉肉)、找惱惱(找姥姥)、胳膊nou(胳膊肘),有不少父母喜歡跟孩子說一樣的話,模仿孩子說的聽起來萌萌又可愛的語言,時間長了,會發現如果不是下意識的說正確,自己都會很難改過來這樣的說話方式。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比如把「吃」說成「七」,把「老虎」說成「惱虎」,「香蕉」說成「香叼」等等。
這是因為寶寶發音器官的發育不夠完善,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等造成。
如果父母因為好玩就模仿孩子的發音,寶寶就會受到錯誤暗示,認為自己的發音是對的,連媽媽都跟自己說的一樣,這就很難改了。
切忌和2歲以後的寶寶用疊詞說話
在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時候,寶寶會用疊詞來表達。
為了和寶寶更好的交流,父母也喜歡用疊詞,比如「吃飯飯」「睡覺覺」。
2歲以前,這樣和寶寶對話尚可,但2歲以後,寶寶會逐漸發展到更高級的語言能力階段。
面對不同語言發展階段的孩子,如果父母還是沿用之前的說話方式,喜歡用疊詞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過度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歡迎關注《拜託了媽媽》公眾號
推薦閱讀
假如寶寶們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春節七天長這樣,笑的我肚子都痛了
春節你胖了幾斤?給你7天,我幫你瘦回去!(內附節後清脂食譜)
風靡全球的色彩測試,寶寶愛哭鬧、發脾氣,居然這樣就能解決!
節後不要吃這6種食物,緩解寶寶積食,餓TA一兩頓沒問題!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媽越賤,孩子越沒出息
震驚!寶寶天天吃的這幾樣,竟然比抹布還髒!我家居然每樣都有!
春節帶娃出行,這些藥你帶上了嗎?
0-1歲嬰兒認知與語言發育
1個月你會發現寶寶有時候警覺而主動,有時觀察但被動,有時易被激怒。實際上孩子一天有6種要循環幾次的知覺狀態。即,深睡眠、淺睡眠、嗜睡、平靜而警覺、活動而警覺、哭泣。2個月正像孩子生來喜歡人類面孔...
育兒經驗:還在用「貴人語遲」自我安慰嗎?
中國有句老話:貴人語遲,原本是出自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甚於言。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認真思考,不要急於表達,信口開河。經過老百姓的誤傳,就變成了:說話晚的人,將來能做貴人...
寶寶第一聲通常都是叫誰?爸爸or媽媽?此家長的一句話,笑死我了
曾經聽過一個學者的,我認為很有道理。從發音習慣上將,b p m 這三個輔音最好掌握,a這個原因最好掌握。因此baba papa mama 這三個詞就成為了小孩子最開始學習的詞彙,用來表示父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