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被打的問題,英國幼兒園是如何處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頭條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常爸說

公眾號後台接到的諮詢,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或者孩子被人打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真的是很難回答,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每次打人/被打的情況也不同,要給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真的是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常爸計劃請一些幼兒園的老師,來談談他們是如何處理孩子打人/被打的問題的。

希望父母們能從中汲取點經驗,獲得一些啟發。

今天請的嘉賓是旅居英國的湯圓媽媽和英國幼兒園園長克里斯汀。

這篇文章里說的一個非常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道理載體化」,大家不妨試試;另外文中推薦的兩本繪本,國內也引進了中文版,大家可以去噹噹搜一下。

常爸過幾天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常爸如何將這個方法落地,不吼不叫地度過小小常的Terrible Two的叛逆期。

湯圓媽媽

作者介紹

復旦經濟學畢業,在英國完成金融碩士並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

旅英十多年,現為全職媽媽。

家有狗大哥湯米,三歲湯圓姐姐和一歲湯包弟弟。

克里斯汀

英國幼兒園園長

大學專業兒童與青少年服務,二十多年幼教經驗,擁有培訓幼教工作者資質。

早晨送孩子進幼兒園後那一轉身,你是什麼樣的感覺?是輕鬆投入自己今天的計劃,還是忐忑地攥著手機等待老師的告狀電話?或是一整天為ta今天會不會又受到誰的欺負而心煩意亂?

的確,離開了爸媽的庇護,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一天,對於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還很弱的低齡孩子是一個巨大挑戰。

尤其在玩耍中發生衝突時,大聲尖叫、哭泣甚至打人咬人的狀況都可能發生。

對於家長來說,遇上自家孩子在幼兒園經常有打人行為或被欺負的經歷,都是件頭疼事。

湯圓的一個發小,伊莫珍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時兩周歲的伊莫珍在幼兒園被四歲男孩麥克斯推到門框上,右前額起了個大包。

老師怎麼反應?

第一,處理傷口安撫受害者,給受害者家長打電話,家長可以自己酌情要不要馬上趕到或要求老師安撫。

第二,安撫肇事者情緒,適當時間要求他向受害人道歉。

第三,詢問其他老師有沒有目擊事情發生經過。

第四,寫一份特殊事件的報告,儘可能的說明原委(有老師目擊最好,沒的話只能做個推斷,可以是當事或其他目擊小朋友的陳述),等受害人家長過目簽字,然後存檔。

最後,會和肇事者家長口頭溝通,如果該小朋友經常有暴力行為,幼兒園會希望家庭一起配合改善這種情況。

後來我們問起伊莫珍的媽媽到底怎麼回事?她說,有老師看到他倆爭一個玩具都不撒手,想要阻止已經晚了,麥克斯的確是幼兒園的麻煩大王,通常老師們都把他看得很緊,不過百密一疏,負責老師還向她道了歉。

「伊莫珍沉默而倔強,」她媽媽說:「跟其他孩子起衝突我完全可以理解,小朋友之間發生這些事很正常,只是不幸受傷了。

那麼究竟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在湯圓的幼兒園裡,有兩個特殊角色肩負了這一使命,他們是——手先生和腳先生。

什麼好玩東西?都沒聽湯圓說起過呀!於是,請教了幼兒園的園長克里斯汀

原來是兩張做成手和腳形狀的演示卡,為了便於小朋友們理解,克里斯汀把他們擬人化為「先生」。

手先生的任務是教導大家的行為規範。

Mr Hand says (手先生說):

We are kind to our friends (我們對夥伴們很友好)

We do good looking and listening ([與老師夥伴溝通時]我們認真看和聽)

We share and take turns ([和夥伴相處時]我們分享和輪流)

We help to tidy away ([遊戲、點心等結束時]我們幫忙整理和打掃)

Be happy ([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狀態]要高興)

腳先生的任務是教導大家講禮貌。

Mr Foot says (腳先生說):

Please and Thank you we should say(我們應該常說「請」和「謝謝」)

That is being kind! (這就是講禮貌!)

唔,這些道理簡單易懂,直接教小朋友不就得了嘛,費那麼大勁請兩位「先生」來,難道他們比老師的話還有威信?

還別說,這裡頭真有技術含量。

克里斯汀說:「學齡前(英國較早,5周歲)孩子對空穴來風的大道理不理解,更沒法加深印象。

但是這些「道理」如果有了載體,即誰誰誰說了,他們的小腦袋就會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首先能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然後才有傾聽、理解和記憶。

這個說法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鳴,我們很多中國家庭喜歡用「誰唱紅臉誰唱白臉」來教育小孩子,通常讓有威嚴形象的爺爺爸爸等男性成員唱白臉,奶奶媽媽當紅臉。

當孩子不聽管教的時候,奶奶和媽媽就會說了:「爺爺說了!」「爸爸來了!」小孩子們通常就會乖乖就範。

前些日子我家奶奶來小住,也把「爸爸說」掛在嘴上試圖收服湯圓湯包這兩個淘氣包。

誰知,早被「香蕉化」了的爸爸並不接招,反而露餡說:「我沒這麼說過!」以至於奶奶的老套路沒有成功。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效果上講,這種傳統的做法是符合了幼兒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但顯而易見,靠嚇唬小孩子使其就範容易給他們造成心理陰影,破壞親子關係祖孫關係,被「白臉」的爺爺爸爸們可能也一肚子委屈,不是家庭教育應取的方法。

◆ ◆ ◆ ◆ ◆

插曲完畢,還是說回園長克里斯汀的進一步解釋:

找一些孩子們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載體,比如手和腳是他們熟悉的身體部分,用來指導他們的行為規範,一下子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並聯想到自己的行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是很能分清楚現實和虛擬,把手和腳虛擬為兩個人物,又使他們覺得手先生和腳先生是兩個特殊的存在,由距離感產生小小敬畏感,願意聽他們的話。

聽了這番話,我又很快聯想到歐美家庭常用的一個角色——牙齒小仙(tooth fairy),起初是為了減少孩子對乳牙脫落的恐懼感。

告訴小朋友,臨睡前如果把脫落的牙齒放在自己枕頭下,夜裡長著透明翅膀的牙齒小仙就會飛來把牙齒取走,並留下一枚亮閃閃的硬幣。

後來又衍生為教小朋友好好刷牙:不然只能把難看的蛀牙留給牙齒小仙啦。

小朋友們都想在小仙子跟前給自己留個好印象的對吧?所以建議各位奶奶媽媽們,不要再讓爺爺爸爸扮大惡人啦,不妨請些「吃飯小仙」「睡覺小仙」來你們家吧!

怎麼用好手先生和腳先生?

克里斯汀說:除了正面講解,對待低齡孩子,就是抓住每一個應情應景的機會一遍遍重複強調。

每個學期幼兒園至少安排一個社交故事周(social story week),教小朋友如何與人相處。

老師會在上課時(每半天有15分鐘上課時間)拿出手先生和腳先生的演示卡,同時配上人偶玩具演一些不講禮貌,不友好的行為,讓手先生和腳先生教大家應該怎麼做。

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小朋友起爭執或招惹別人,老師會舉起自己的手演示說:「手先生說要對同伴友好哦!」「麥克斯,室內不要到處跑,會撞倒別人的——麥克斯,你在聽嗎?手先生說老師說話要認真聽哦!」如果有孩子提要求時沒有用敬語,比如:「還要一塊餅乾!」老師就會提醒:「腳先生說,你能用『請』字要求嗎?」多數情況下,小朋友們都會聽取糾正意見,在他們的小腦袋裡,這兩個先生總是那麼堅定友好的幾句話,很快就記得養成好習慣了。

如果真的發生了肢體衝突並造成傷害,幼兒園如何處理

打人的孩子——幼兒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事情在幼兒園裡發生,老師作為代理監護人負全責。

當然,家長可以自己選擇是否道歉,通常家長會這麼做,言傳身教嘛。

然後, 老師會進行有「載體」的說服教育,因為批評對幼兒來說震懾作用大於教育作用,所以並不不提倡

幼兒園常備的繪本讀物——「手不是用來打人的(Hands are not for hitting) 」「牙不是用來咬人的(Teeth are not for biting)」。

對於有暴力行為的小朋友,不僅老師會和ta一起讀,還會讓他當天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

被打的孩子——要不要教ta「自衛反擊」?如果是事發當時孩子的本能反應,老師採取「拉架」的態度小事化了。

幼兒衝突時間的短暫性和頻繁性是可以確認的。

有研究發現,兩個學齡前幼兒的爭執,在一個小時內可以超過9次,衝突的平均持續時間為24 秒,遊戲過程中大部分衝突是在無成人干預下由兒童自己終止的

所以只要不是明顯的攻擊行為,成人小題大做反而不利於他們獨立性的成長

但如果孩子真的不止一次在幼兒園受欺負,家長可以書面向老師反映。

一提到書面的高度就是非常嚴肅的事了,園方必須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比如園長和雙方家長開會,所有過程都會文字存檔備案,國家政府機構Ofsted(教育標準辦公室)會隨時抽查。

如果有孩子經常與別人發生肢體衝突,幼兒園會和家長溝通希望家庭和幼兒園一起配合來糾正其行為,這個年齡段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

幼兒園也會提醒所有家長,孩子在家有暴力行為或任何異常,比如因在幼兒園受欺負而情緒低落,請及時與老師溝通,大家一起找原因找改善方法。

最後,克里斯汀說:「最後必須強調一點,糾正小朋友行為一定要有快樂的結尾,比如『你倆又和好啦,我們來擁抱一下吧!』『問題解決啦,好開心!』。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沒有怕犯錯的心理負擔,能夠主動傾聽與合作,而不會抹殺ta自身的自信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