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懂得換位思考,育兒生活更輕鬆快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爸爸媽媽們,你有沒有被自家孩子氣到過?氣急敗壞的時候,你有沒有數落過孩子:「你看你現在,什麼都有,你還不如和如何!我小時候,哪有你現在這麼好的條件,哪兒有你這麼不聽話?!」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你小時候物質條件可能確實不如眼前的孩子,但你真的是那個乖乖的、聽話的、從來不氣人的「小天使」嗎?換個角度看看自己的「小時候」,也許對孩子的一些表現就沒有那麼恨鐵不成鋼、那麼痛心疾首了。



爸爸媽媽如何談論「小時候」?

爸爸媽媽跟孩子說起小時候,大多有兩個角度。

一是拿當年自己享受到的物質條件和孩子眼前的物質條件做比較:

我小時候,哪兒敢想買鋼琴呢,你看你,用著好幾萬塊的鋼琴,還不好好彈!

我小時候,啥玩具都沒有,你現在說買玩具就買玩具,整天就知道玩!

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好吃的好穿的,吃飽穿暖就不錯了,你看你,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怎麼就是不知道努力呢!

吧啦吧啦,把自己小時候的生活說得諸般艱難困苦,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你現在的生活條件比我小時候強多了,所以你得聽話、勤奮、不氣人,要不然簡直對不起眼前你所擁有的一切。

這邏輯聽起來挺有道理,細想想全然不通:孩子就是孩子,讓他因為生活條件比父母當年好了很多,就知道知足惜福、加倍努力,這是大人的邏輯,他怎麼可能理解和做到?

大人這麼說,無非是小小發泄一下自己的羨慕嫉妒恨,順便吐槽一下孩子的諸般不讓人滿意之處罷了。

二是拿自己當年的表現和自家孩子做比較:

我小時候,哪兒像你這麼貪玩,一回家就趕緊寫作業!

我小時候,哪兒有你這麼不聽話,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說啥就是啥,我爸媽一說,我就趕緊做。

我小時候,考得不好就知道悄悄努力,哪兒像你,一點都不著急上火。

這麼說自己的小時候,到底有多少美化的成分,只有爸爸媽媽自己知道了。

誰小時候是天使?哪個孩子不氣人?你小時候的表現,在你自個爸媽的眼裡,也許還不如今天自己的孩子呢?表現完美的孩子,那都是別人家娃。



還記得你小時候的那些氣人事嗎?

真心媽媽倒是覺得,說起「小時候」,換個角度,多想想自己小時候那些糗事、淘氣事、氣人事,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會心平氣和得多,對孩子身上那些一時不令大人滿意之處,就容易釋然了。

孩子周末不肯一大早就爬起來寫作業,真心媽媽就想:我小時候,周末和寒暑假,不也是先玩夠了,才肯卡著dead line完成作業嗎?

孩子把看過的書亂堆亂放,真心媽媽就想:比我小時候強多了,至少人家自己會收拾,我那會兒還全指著大人呢!

孩子有時候貪著多玩兒會兒手機電腦,真心媽媽就想:我小時候,還不是老想著多看會兒電視?

這都不算啥,回想起來,小時候我們姐妹倆的打架,才真是讓人抓狂!真心媽和妹妹差三歲多,感情好得很,但小時候,卻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小事發生「戰爭」。

記得有一回,倆女孩子打架,生生打碎了屋門玻璃,把手都給扎破了。

我爸媽回來,自然很生氣,但好像也沒啥嚴厲懲罰。

所以每回見到我們自己也是差三歲多的倆娃互相照顧、互相謙讓、很少爭執,更不動手打架,真心媽就又慚愧又知足:這比我小時候,真是強太多了啊!

多點「同理心」,把「小時候」當成理解孩子的入口

爸爸媽媽養育自己的孩子時,多想想自己像孩子這麼大時,心裡會想什麼,遇事會怎麼做,是不是像眼前的孩子一樣,有諸多令自己父母不滿的地方,自己今天對孩子的要求,小時候的自己能不能做到,其實是一種「同理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他的行為邏輯、他內心的那些隱秘的小心思。

真心爸媽覺得,以「同理心」去回想自己的「小時候」,可以作為爸爸媽媽理解孩子的一個入口,也是爸爸媽媽養育孩子的一種重要技術和能力。

爸爸媽媽有同理心,才更容易尊重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做的那些讓人不快的事,不要再對孩子做。

爸爸媽媽有同理心,對孩子才會更寬容,理解他作為孩子,面臨的困難和自身的局限,而不會整天苛責孩子身上那些每個孩子都很容易出現的小問題,搞得孩子整天提心弔膽,生怕一個不小心又被爸爸媽媽抓到把柄。

爸爸媽媽有同理心,才會知道不能與孩子針鋒相對,時刻想讓孩子服從自己,才會知道什麼時候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什麼時候該放手、妥協。

爸爸媽媽有同理心,才會知道和顏悅色地與孩子溝通,比指責、呵斥、打罵要有效得多。

爸爸媽媽有同理心,才不會每天為孩子的一點點小事著急上火,搞得自己灰心喪氣、疲憊不堪。

要知道,那些小事,在自己小時候也經常發生,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終究會長大,只要爸爸媽媽的育兒大方向和基本方法不出問題,不會影響到什麼。

爸爸媽媽有同理心,才更容易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找到孩子一些行為的動因,從而慢慢去摸索出幫助孩子做出改變的方法。

爸爸有同理心,才更容易站在平等的角度與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從大人的立場出發,只會居高臨下地訓導孩子、用大人的權威壓制孩子自己的想法。

爸爸媽媽能做到這樣,孩子大人都會快樂得多。

如果大人還能主動去讀幾本關於兒童行為和心理的好書,並與自己的「小時候」相印證,那麼育兒之路,就不但快樂,而且相對輕鬆了。




作者推薦: 一本有生動插圖的小書,但它不是給孩子看的,而是給家長,主要是媽媽看的。

要培養出觀念和行為良好的孩子,媽媽需要從同情心、智力、品德與家庭氣氛四個角度做適當的努力,而且避免55個不當行為。




作者推薦: 這是一本親子共讀的繪本,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

與其指責孩子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告訴孩子這個不許、那個不許,不如從小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行為。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十三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

謝謝。

(2)文中圖片是作者北大師弟潘險峰所繪,經許可使用。

(3)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和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有「熊孩子」怎麼辦可好?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聽話的「天使」寶寶變得暴力起來——一言不合就打起人來,這可怎麼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期的「小問題大麻煩」曾和爸爸媽媽們聊過,如...

「寶寶有理!」當寶寶一再觸碰你的底線

點擊「麼麼親子網」 科學育兒走近你!寶寶的要求總是不能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你的底線。常常提出無理要求的寶寶總是用「一哭二鬧」的方式讓爸媽們屈服。訓斥、打罵、懲罰這些方法似乎通通不太管用,怎樣才...

打罵教育只會讓孩子一錯再錯?

有一次,3歲的雙胞胎弟弟搶姊姊的玩具,反應快的小女生總是先發制人,直接就動手打弟弟了!媽媽很氣憤說:「你怎麼可以打人?」女兒說:「他搶我玩具!」媽媽更氣憤說:「他搶你玩具,你也不能打人啊!」「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