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陌生人≠安全,要教幼兒辨識危險情境以保護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隨著孩子成長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家長最擔心家中幼兒遇到的危險情境,通常就是走失、被拐走、被綁架、被騷擾、被性侵。
家長最難為的是要如何告訴孩子這世界其實有壞人存在。
教導孩子分辨人的好壞,其實並不容易,最難拿捏的是,在喚起孩子的警戒心的同時,又不失去對人的信任感。
過往大人習慣告訴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要跟陌生人講話」,但陌生人的定義只是不認識的人嗎?不認識的人就全都是壞人嗎?過度的恐嚇孩子「陌生人是危險的」,會不會反而嚇壞孩子?讓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每一年都會公布性侵害被害人通報統計數據,從104年和105年被害人與施害者的關係數字來看,6六以下幼兒遭受來自於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的加害竟然超過4成,(歷年數據查詢網址)。
但大人很難跟孩子解釋「最應愛你跟保護你的人,很有可能會帶給你最大的傷害」,不要說是擔心孩子純真的心靈會被殘酷的真實世界摧毀,大部分的成年人也不想面對這樣的殘酷。
因此,大人們在教導幼兒保護自己時,不論是哪種人,孩子要能夠正確分辨出可能遭受危害的狀況、面對危害時的應變方式,透過生活中的模擬練習,才能讓孩子在任何危險狀態下,儘可能保護自己免於傷害!
預防勝於治療
親子間的信任感,是孩子遇到危險時能否勇敢求救的關鍵性
在分享下面落落長各種讓孩子了解危險狀態和自我保護的方法之前,必須先讓家長清楚認知到:「日常親子間的信任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絕對是孩子在面對很多危險狀況下,能否勇敢向家長求救的關鍵因素。
」
當有大人跟孩子說:「噓!這是我和你的秘密,不能跟你爸爸媽媽說喔!」如果親子信任關係和親密關係不足,孩子通常就忍了下來。
很多壞人的傷害,尤其是熟識者的傷害,常常漸進式的,先以試探方式,屢試不爽後,就開始更進一步伸出魔手。
家長必須相信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向父母傾吐一些不舒服的狀況,請家長避免預設立場,不要輕易響應孩子:「你在亂說甚麼啦」、「小孩子不要胡說八道」、「老師怎麼可能對你這麼凶?是你自己不乖吧?」、「不可以亂說長輩壞話」、「誰誰誰怎麼可能那麼做」。
小心,家長這些響應和態度,會讓孩子失望傷心,當孩子覺得被至親背叛,將再也不會願意告訴爸媽真實發生的事情,只會悶在心裡不說,終致情況日益嚴重。
教導孩子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幼兒從2歲多開始,家長就可以利用繪本書,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個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官等「私密處」。
讓孩子清楚認知:「孩子自己就是身體的主人」,沒有得到自己的同意,其他人就是不能隨便碰觸,特別是「私密處」。
不管對方是甚麼人、有甚麼樣的權威身分,就算是老師、親戚長輩、警察….等,只要孩子自己感覺不喜歡、感覺不舒服,孩子隨時都可以拒絕讓對方靠近、碰觸、觸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非常重要的一課。
孩子的「身體自主權」觀念建立,必須靠大人在日常生活中幫忙建立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往往都是大人們破壞孩子「捍衛身體自主權的權利」。
很多大人看到別的小孩好可愛,就喜歡臉上捏一把、手臂撫一撫、摟抱緊緊久久,以表達喜愛這孩子,但往往忘了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有時候孩子表達出不開心被捏、被抱的反應,家長還會幫忙教訓孩子:「哎呀,怎麼這麼扭捏,叔叔抱一下有甚麼關係?」有時候或許家長會站在孩子這邊,但面對熱情大人持續說:「哎呀,小朋友可愛抱一下咩,有甚麼關係。
」家長也礙於面子怕遭誤會不夠爽朗大方,就不再繼續捍衛孩子的權益。
還有很多時候幼兒們玩再一起時,出於好奇,會掀裙子、拉衣服看身體,有小朋友不喜歡抗拒,結果一群孩子就吵了起來,排解糾紛的家長可能會認為「一群小朋友在玩而已」,大人是否夠敏銳知道要把握機會教育孩子,還是覺得其實那也沒甚麼?
透過模擬遊戲教導孩子確認「身體界線」
要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大人們依據不同的親疏關係,哪些動作是可以的?哪些動作是不可以的。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孩子年紀還小對身體界線不是那麼清楚,無法分辨哪裡可以被碰觸哪裡不行,或甚麼樣的狀態下可以被碰觸甚麼時候不行,家長是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規則。
以下是舉例:
一、身體部位,可以區分為
1. 比較親密的人才可以碰觸的地方
2. 任何人都不能接觸的禁制區
3. 誰都可以觸碰的地方
二、甚麼樣的狀態下「可以觸碰」或「不能觸碰」
1.「可以」的碰觸是:
(1)握握手、摸摸頭髮
(2)孩子同意被擁抱
(3)孩子情緒不好要求搖晃或抱撫哄慰時
2.「不可以」的碰觸是:
(1)要求孩子親吻嘴唇
(2)大人觸摸孩子的私密處
(3)要求孩子觸摸大人的私密處
(4)類似逗弄的拍打屁股
(5)儘管先徵求孩子的同意,但孩子被擁抱之後,可能抱太緊或抱太久,孩子覺得不舒服,就可以即刻要求停止。
(6)有時候大人會跟孩子玩角力遊戲,長時間的扭打玩樂,孩子表達不舒服了,大人就要即刻停止。
譬如:呵癢遊戲,孩子要求要求「住手」。
三、透過遊戲帶領孩子模擬演練
由家長扮演各種角色(不認識的阿姨、鄰居叔叔、才藝班老師……等),假設各種情況,問孩子各種問題(「給我抱抱好不好」、「我摸摸這裡好不好」……)。
有時候家長可以加重碰觸或撫摸力道,讓孩子知道甚麼樣的感受是不舒服的,並引導孩子將不舒服的感受表達出來。
教導孩子分辨:安全的陌生人和危險的陌生人
大人應該讓孩子清楚:「無法靠著外表或身分來知道這個人是好人或是壞人。
」
在美國教導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葆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不斷強調呼籲家長:「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與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和陌生人互動。
」
別讓孩子認為所有陌生的人都是壞人,要教導萬一孩子走失、遭受威脅,或被陌生人跟蹤,可以跟那些安全的陌生人的尋求協助,譬如:有穿著制服的警察、在百貨公司和商場賣場裡穿著服務人員背心的人。
在平常帶孩子外出時,就可以帶孩子認識一些可以尋求幫助的地方,譬如郵局、銀行都有警衛,消防隊、警察局。
2歲開始就要教孩子說家長的名字、電話、住址
幼兒2歲開始,家長就要訓練孩子慢慢能夠說出家長的名字,家裡的電話號碼、家長的手機號碼、家裡的住址(住址不一定能整串詳細背誦出來,但至少要講得出大樓公寓名稱,和XX路或XX象)。
孩子走失時,尋求協助時,能說得出爸媽姓名、電話、住址,是很重要的。
3歲以下的幼兒不可離開家長的安全視線內
3歲以下的幼兒無法靠自己判斷危險,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務必要隨時注意跟緊孩子,也要叮嚀孩子不要離開大人的視線範圍。
小朋友跑跳速度很快,或孩子很容易被新奇好玩的東西吸引誘惑走,常常一溜煙家長就看不到孩子了,因此,家長要讓孩子養成習慣,轉換遊戲玩樂地方要主動先跟家長說,再去玩,譬如:在公園溜滑梯,如果想換玩盪鞦韆,一定要先跟隨行的家長說,再去玩。
透過模擬遊戲,幫助孩子了解犯罪手法和危險情境
家長可以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陌生人,設計情境跟孩子互動,讓孩子清楚了解壞人都是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並且確保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孩子曉得該用那些方法安全應對。
隨時掌握幼兒的行蹤,不可以讓幼兒一個人行動
壞人大部分都是挑選落單的孩子進行拐騙、性侵,家長絕對不可以讓幼兒一個人單獨行動。
要讓孩子習慣,不管和甚麼人去哪裡,都要和家長告知行蹤,就算是認識的親戚、老師、鄰居、熟識的大哥哥大姊姊、常打招呼的叔叔阿姨…等,都要習慣告知父母行蹤。
近年的社會事件報導,也顯示壞人很常利用孩子的善心,請孩子幫忙一起找迷路的狗狗貓貓、請孩子幫忙提個東西,因此真的要讓孩子養成習慣
收受別人的大小贈禮,都要先跟家長詢問
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帶去吃麥當勞、拿糖果或玩具來拐騙小孩」,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習慣,絕對不能自己收受別人給的東西,務必要經過父母允許才可以,即使再熟的人都一樣。
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家長同不同意。
更要讓孩子明白「有人透過送東西要求孩子做一些事」這種「交換」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
設定親子之間的安全密碼,並警覺有人利用權威的職務或身分
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這也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家長平時要跟孩子建立一組只有孩子和家長知道的【通關安全密碼】,在任何時候,有別人告知要代替爸媽幫孩子怎樣怎樣的時候,一定要孩子先行確認,對方是否說得出通關密碼。
家長可以教導孩子,若是有一個人告訴孩子他是警察,要孩子跟他走時,孩子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爸媽。
」而不是就馬上輕易就跟對方走。
家長平時要不斷的提醒小孩,即使是認識的人,甚至是老師或警察,一律都必須經過爸媽的同意(親自授權)才能跟他走。
以接送孩子放學來說,如果有鄰居表達善意說可以順道接孩子放學,一定要讓鄰居打電話給爸媽,並將電話轉給孩子,讓孩子親自聽到爸媽的許可。
平時家長也要跟孩子說明,如果要委託其他人接送孩子,一定會提早跟孩子說。
教導孩子,在危險情況下,保護自己的方式
走失的時候 可以大哭
帶孩子到百貨公司或任何場所,先確認服務台所在位置,要記得位置和功能。
家長可以教孩子:「如果跟爸媽走散了,就記得在這個地方,可以跟服務台的阿姨叔叔說你的姓名和爸媽的姓名,請他們幫忙廣播,爸爸媽媽就會馬上來這邊找你!」
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萬一忘了服務台在哪,或人太多你找不到服務台哪,就留在原地,如果你很害怕就大哭沒關係,也可以請旁邊的路人帶你去服務台,記得一定只能帶你到服務台喔,如果路人帶你在人潮裡頭走,或者走出人潮了,孩沒找到服務台,你就大哭,大哭可以把壞人嚇跑,也可以讓多一點善良的人,幫助爸爸媽媽順利找到你。
」
教導孩子大哭沒關係,一方面爸媽可以循著哭聲或圍觀群眾找到他,一方面如果真的遇到壞人,大哭聲也相當警鈴聲可以將壞人嚇跑。
落入危險情況時,一定要大聲呼叫呼求
當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重點是平日家長就要陪著孩子模擬【大聲呼叫呼求時要喊些甚麼內容】。
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
家長可以戴上面具,假裝陌生人從背後強行抱孩子走,讓孩子感受到強行抱走讓身體疼痛的力道,教孩子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的叔叔、他想綁架我!」、「我不認識你,你是壞人,救我」…等等。
必須「逃跑」的時候,一定要往人多的地方走
家長也要教導孩子,必須「逃跑」的時候,一定要往人多的地方走,如果可以邊跑要編呼叫「我被壞人追,救我」,家長要時常提醒不要因為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是不要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平時家長就要教孩子辨認「警察局、消防局、醫院、便利商店…建物物的和標誌」這些可以求助的地方,並且讓孩子熟識家裡附近的店家,讓孩子可以把握機會「向友善的大人尋求支持」。
萬一不幸,被抓住時要保持冷靜
日常也要提醒孩子,萬一不幸被抓住,要儘量保持冷靜,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不要激怒壞人,冷靜才能隨時找機會逃跑,或想辦法傳遞求救訊息給別人。
孩子不幸遭受傷害,家長冷靜陪伴是最重要的支持
如果孩子不幸遭受拐騙、綁架、暴力、性侵…等傷害,在歷劫歸來後,家長的態度一定要保持鎮定,經歷不幸的孩子,情緒感知能力尚未平復,要避免孩子因家長過於激動、生氣、憤怒的情緒,可能再度感受到強烈的害怕,甚至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情,而不敢將是發過程說出來。
在家長和孩子都處於慌亂緊張的狀態下,家長不要一直逼問孩子是發過程,建議家長就冷靜陪伴在孩子身旁,接受社工、心理咨商師等專業人員的引導,減少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
身體的傷害需要醫治,心裡的創傷需要被療愈,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要接受專業評估,及安排必要的心理輔導。
從報案、檢查、尋問事情經過,一直到之後接受輔導治療,是一條漫長辛苦的路,父母需要不斷陪伴、安慰、支持孩子,孩子才能漸漸從創傷中復原,重拾正常生活。
另外,很多遭受侵害的孩子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發生什麼事,或表達內心的恐懼、難過,甚至不會呼求。
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徵兆,必須靠大人很機敏的留心,譬如:突然很抗拒去某個學習場合、身上有不明的瘀青或傷口、表達尿尿的地方很痛、突然很排斥跟某人再一起的場合、本來都很習慣自己睡覺突然每晚堅持要跟媽媽一起睡....。
大人如果多一點留意和觀察,就有可能早點發現異樣,幫助孩子脫離苦難。
當「人販子」分別穿上光鮮和隨意的衣服,大家的反應亮了……
最近朋友圈瘋傳一個美國加利福尼亞的Josh Paler Lin做的一個社會實驗,艾叔以前的文章《中國VS美國,拐賣一個孩子有多容易?》老早就發過了。實驗里,一位叫達拉的5歲女孩扮演走失的女孩,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