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孩子也有心:12種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孩子心理異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社會問題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
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容易忽略,覺得孩子年紀這麼小怎麼會有心理疾病。
這樣的觀點要及時剎車,再小的孩子也有心!
我們來盤點一下12種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孩子心理異常表現
1.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
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2.咬指甲: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
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
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3.抽動症:指局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
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4.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
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
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5.攻擊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6.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
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裡講話。
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7.遺尿症: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
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8.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覆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9.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
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10.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
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11.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
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
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12.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
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學齡前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
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