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與孩子平視這個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周前,我家孩子突然變結巴了。
孩子兩歲半,剛剛上早教班,半日託管。
有天把他從早教中心接出來吃午飯,我發現他有點不對勁。
他平時點菜的時候會對著菜單上的圖片問我「媽媽,這是什麼呀」,那天,他點了十幾張圖片,問的都是:「媽媽,這……這……這……這是什麼呀?」
我沒怎麼當回事,猜想可能是看到別的小朋友說話口吃,他學著好玩吧,應該過幾個小時就好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
從下午到晚上,他說話一直是這樣。
睡覺前,他翻開他的《小豬佩奇》繪本開始講述故事內容:佩-佩-佩奇有個弟-弟-弟-弟叫喬治。
他看書一向認真,況且《小豬佩奇》是他近期最熟悉的繪本,不像是在開玩笑或是在猶豫。
我換了另外一本他熟悉的書,指著他平時如數家珍的交通工具,問他認識哪一些。
他把手指點在拖拉機的地方,吃力地說:這是拖……拖……拖……
他的小臉憋得通紅,那到了嘴邊的「拉機」二字也沒有說出來,最後,他挫敗地低著頭請求我:媽媽說。
此刻,我才確定他不是故意的。
我找老師了解過,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沒有口吃的情況,當天沒有任作何讓他產生驚恐或者不快的突發事件。
這個變化來得毫無徵兆。
沒有任何頭緒,我只能自己慢慢去摸索他的心結。
慢慢地,我發現孩子在兩種情況下不口吃:唱歌和背唐詩。
這是他最喜歡的兩件事情,他在嬰兒期就表現出對節奏和韻律的極大興趣,我也曾刻意培養他這兩個方面的愛好。
在唱歌和背唐詩的時候,他永遠都是興高采烈的。
這就說明,只有讓他說話時完全放輕鬆,他才能恢復正常。
我查閱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網絡資料,所有針對口吃的辦法都無一例外的是讓孩子放輕鬆,鼓勵他勇敢的表達自己,這與我的預想也不謀而合。
家人和老師都達成一致協議:不刻意提醒他矯正,儘量讓他情緒放鬆,他說話時我們都耐心地聽,等待他把意思表達清楚。
有天晚上,他想坐商場門口的遊樂車。
遊樂車有兩個位置,他興沖沖地爬上車後,坐在右邊的位置。
同時,左邊來了另外一個小妹妹,想與他同坐。
小妹妹在往車上爬的時候,孩子迅速伸手打人,我本能地呵斥住了他。
他縮回了手,但眼裡卻泛著淚花,嘴巴癟著,一副很委屈的模樣。
想到最近他一直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狀況,我轉變了態度,輕聲問他:為什麼要打人呢?
他拍拍左邊的位置說:這……這……這……里……媽媽坐。
我這才反應過來,之前他坐遊樂車,一直是我陪著他的,我習慣坐他左邊。
原來,在他心裡,那個位置是預留給我的。
如果我沒有嘗試去傾聽他內心的想法,我只會覺得這是一個愛攻擊人的小孩,並愧疚自己沒有把他教育好。
幸好是多問了這麼一句,我才知道,打人並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他覺得媽媽的位置受到了侵犯。
可能這種場景很多家長都很熟悉吧!我們總想讓孩子好好聽話,卻從未想過要好好聽孩子說話。
可是,傾聽並不是一件多餘的事情,有時候它比訓導更重要。
了解了孩子的動機再去引導他們的行為,比強加意志更有效。
經歷了遊樂車這件事,我越發覺得孩子是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提醒我們:他需要大人傾聽他的心聲。
因為說話常被打斷或忽視,自己的意願無法表達出來,便索性不表達,或者是想表達自己的時候就變得很緊張。
所以,就不要埋怨孩子不跟自己溝通,不了解孩子了。
因為你不僅沒有主動與孩子交流,而且還在無意識中錯過了傾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家長們要有傾聽孩子的意識,要主動傾聽孩子的聲音。
忙碌之中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聲音。
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只是聽孩子說話就足夠讓孩子的小心靈感受到充足的溫暖。
關注孩子,尊重孩子,給孩子說話的時間和你認真傾聽的時間,幫助孩子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引導孩子將要表述的事情表達完整,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很好的鍛鍊。
01
認真傾聽
父母在聽取孩子說話的時候表現出專注、很感興趣的樣子,能在精神上鼓舞孩子,讓孩子敢於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溫柔的注視著孩子,用微笑鼓勵孩子,藉助肢體語言,拉著孩子的小手,抱著孩子,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不隨意打斷孩子的發言,不嘲笑孩子荒誕或者錯誤的觀點,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年齡階段認識的局限,理解孩子並耐心的引導,鼓勵孩子興致勃勃地講下去,流露心聲。
02
善於傾聽委屈
孩子希望與父母分享他的快樂,當遇到不開心、困難的事情時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
面對孩子的煩惱,父母應與孩子一起分擔,做孩子的知心大姐姐,而不是嫌棄、抱怨孩子無用,受不了挫折,愛哭鼻子,打擊孩子。
在孩子委屈的時候,耐心聽孩子說,了解孩子內心,溫柔的安慰孩子,給孩子釋放不良情緒的時間,教會孩子正確排解不良情緒,比如可以大哭一場,可以聽聽音樂,寫寫日記,舒緩心情,放鬆心靈。
孩子不僅能夠學會調適緩解壓力,還能建立良好的情緒自控能力。
03
善於傾聽心聲
父母在傾聽孩子的語言時,不能僅僅局限於孩子講出來的內容,還應該通過孩子的講話,揣摩孩子的內心活動。
往往孩子在與父母交流時,對父母權威的敬畏,讓孩子在一些事情的表達上比較委婉,特別是孩子在擔心自己的需求會被拒絕時。
比如孩子問「媽媽,今天你要去超市嗎?」孩子可能有想買的東西,也可能想跟你一起出去逛逛,還有可能想趁你出去的時間看會兒動畫片。
這時家長不僅僅要告訴孩子去還是不去,還應該關注孩子的潛在需求,關心孩子的想法與需求,採取恰當的方式回應孩子。
如果孩子要去超市,可以邀請孩子一同,如果不去,則要詢問孩子有什麼需求。
讓孩子聽話,不如好好聽孩子說話。
孩子別急,
你說的每一句,爸爸媽媽都會認真聽。
經常有父母會抱怨,我兒子什麼都不給我說 那麼你理解你兒子嗎?
男孩天生活潑好動,其實內心世界充滿矛盾,他們渴望與別人建立聯繫的同時卻也力圖與別人保持距離。他們在需要聯繫和渴望獨立之間掙扎,在他們的成長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掙扎的各種表現。但是,不論他們處於...
兩個字,就能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才是造成孩子無法和父母溝通,家庭關係不和諧的主要根源。我們在孩子面前關上了傾聽的耳朵,卻打開了訓斥與責罵的嘴巴,孩子不反感才怪!1 傾聽是與孩子成功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