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擾的陪伴,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保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關係就是一切,我們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尋找關係。

嬰兒若沒有照料者的陪伴,無法存活;成年人若沒有朋友或伴侶,生命黯淡無光;老年人若沒有人陪伴,了無生趣。

我們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義,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01不改變,才能真正地陪伴

當家長完全不想改變孩子時,才可能真正的陪伴他。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沒有人喜歡被控制。

當家長想要改變孩子時,無論出發點多麼好,道理多么正確,其實都是在傳遞:「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這會讓孩子感到抗拒。

很多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時,不停地挑剔,指揮孩子。

孩子玩水,嫌浪費水;孩子玩土,嫌弄髒衣服;孩子自己吃飯,嫌吃得太慢......在這種「陪伴」下,大人孩子都很累,而且不開心。

當孩子嘗試著自己獨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只要在旁邊陪伴著,守護著他,然後看著他獨立完成這件事情就足夠了。

家長要做的就是在他探索的過程中,幫他排除那些可能會遇到的危險,當他在遇到挫折求助的時候,給予他必要的幫助和情感的支持。

02打擾是對孩子自我思考能力的剝奪

家長對孩子意志的強加會打擾孩子成長的節奏,使孩子不能夠自己去體驗和感知。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吃飯的問題,擔心孩子太小,不知道饑飽,所以在孩子後面追著喂,抱著喂,哄著餵。

幾個家長管一個孩子吃飯,成了常態。

可事實上,連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知道餓了就哭,一個2歲以上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是飽,什麼是餓呢?

在國外,很多家長會在孩子2歲左右就讓他獨立吃飯,即便吃的到處都是,也會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他會知道餓了要吃飯,飽了就不再吃的簡單的道理。

過度包辦、控制、指責,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功能,長大後也會出現離開家長就無法思考的情況。

03打擾會阻礙孩子自我探索

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

孩子如果能夠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遊戲,家長不應該過多的干預,干預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也會減少他的探索慾望,而且家長幫忙越多,孩子獨立性就越差,會造成他的依賴性。

家長不要打擾孩子的專注,多給他一點思考的時間。

越是「被培養」的孩子,他的個性和能力發展就越是容易受到限制。

尹建莉老師說過,不限制就是培養,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

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我們常常把「做什麼」視為愛的表現,但很多時候,家長「不做什麼」才是愛。

04打擾等同於干涉,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

「這裡應該用紅色填塗的!」

「你看書怎麼這麼不專心!」

「怎麼還沒有寫完啊,怎麼這麼墨跡!」

「快點做作業!」

當孩子在專心做某件事時,注意力會不斷因為家長的打擾而轉移,始終無法集中,並且對正在做的事情逐漸失去興趣。

當孩子不能夠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抱怨,請想一想是否是家長過多的干涉和打擾破壞了孩子的節奏。

很多孩子過了2歲之後,就能主動安靜下來,因為他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喜歡研究,就會把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投入其中。

此時,家長不要去干擾孩子,這正是他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也是注意力發展的良好時機。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

請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從容地做完他投入去做的一項「工作」。

保護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01清除孩子身邊的分心事物

讓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做一件事情,有頭有尾,不半途而廢。

如果孩子在看一本書,家長就應該將孩子身邊的其他書收起來,不分散他的注意力。

同樣的,玩玩具也是一次玩一個,不是一堆。

如果書或者玩具成堆,孩子容易一會玩這個,一會看那個,形成分散注意力的壞習慣。

當孩子很專注的時候,家長不要去打擾,不要一會叫孩子吃東西,一會兒又放音樂給他聽。

02建立規則,大膽放手

家長可以建立規則來保護孩子自由的探索:第一,不可以傷害自己;第二,不可以傷害他人,第三,不可以傷害環境。

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違背這3個原則,就不要去打擾他。

例如孩子喜歡扔球,家長可以讓他在一個不會破壞周圍物品的安全環境裡玩,不批評他也不打擾他。

03一遍說清,拒絕嘮叨

有些家長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是反覆強調,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一件事要反覆聽很多遍。

這樣孩子入學之後,聽課會表現出漫不經心,以為老師也像家長那樣會重複地講。

所以家長要拒絕嘮叨,將自己的要求一遍講清,並確認孩子聽懂,不要毫無重點的重複嘮叨。

家長要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心情,做孩子的觀察者與協助者。

孩子能夠獨立玩耍的時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滿意度,都要耐心的欣賞;孩子需要一起玩的時候要積極的參與;孩子有困難提出幫助請求的時候,要引導他解決。

孩子不喜歡家長扮演「教師」角色,而是希望家長是觀察者、協助者、鼓勵者,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得到培養,專注力也會充分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陪伴但不打擾,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經典兒童繪本《點》的作者彼得·雷諾茲說:「我常常問教室里的孩子,有誰愛畫圖?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全部舉手。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大部分的人都不舉手了。看到孩子們的創造活力逐年下降,最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