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的商場中總會設置專門的兒童區域,無論是遊戲堡還是智能開發區,一方面是給孩子們遊戲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給帶孩子逛商場的家長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

這些地方多會給小朋友提供必備的材料和用具,工作人員簡單說明後,便由孩子自由發揮、創作。

這時,你總會發現在這樣的區域裡,總會有孩子哭鬧不止,而父母就坐在孩子的旁邊,仔細觀察你就會注意到「這裡不是這樣的!」「這裡應該用什麼顏色!」「你怎麼這麼不專心?」「你趕緊的!」這樣的句子一定是家長口中的高頻句子。

甚至有些時候進行了角色互換——家長拿著畫筆在塗塗畫畫,而孩子站在旁邊看,一邊畫一邊還會教導幾句,沒有一個人會去理會孩子的感受。

這個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就會不斷因為家長的打擾而轉移,始終無法集中,並且對正在做的事情逐漸失去興趣。

當你的孩子不能夠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作為父母,請想一想你是否過多的干涉和打擾了孩子的節奏。

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幹什麼都坐不住。

很多孩子過了2歲之後,就能主動安靜下來,因為他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喜歡研究,就會把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投入其中。

此時,父母不要去干擾孩子,這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也是注意力發展的良好時機。

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經常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成人看來也許很無聊的事上。

如果讓他專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會有持久的專注能力,逐漸變成他自身具有的品質。

請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從容地做完他投入去做的一項「工作」。

打擾是對自我思考能力的剝奪。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吃飯的問題,家長跟在孩子後面追著餵、抱著餵、哄著喂,一頓飯吃上一個小時是常事。

4~6歲的孩子獨立吃飯還是問題,幾個家長管一個孩子吃飯,在國內竟然是常態。

在西班牙,很多家長會在2歲左右就讓孩子獨立吃飯,即便吃的到處都是,也會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他會知道餓了要吃飯,飽了就不再吃如此簡單的道理。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太小,不知道饑飽,吃幾口就不吃了。

可事實上,連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知道餓了就哭,一個2歲以上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是飽、什麼是餓呢?

看過一個美國媽媽帶孩子的故事,來自中國的婆婆看孫子不吃飯很是著急,準備好食物要去餵孩子吃飯,但被孩子媽媽制止,孩子媽媽在問孩子確定不吃飯,並且過了吃飯時間就沒有飯吃後,將孩子的碗碟撤掉,允許孩子到一旁去玩兒,幾個小時後,玩累的孩子表示餓了,卻被媽媽拒絕說「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過了飯時就是沒有飯吃的」,從那一次之後,孩子都會準時出現在飯桌前。

而我們的父母又和歐美家長的區別在哪裡呢?有人會說是狠不下心。

事實上,正是因為孩子從小被強迫著餵飯,從而打擾了孩子自己吃飯的節奏,甚至喪失了自己吃飯的能力,也喪失了自己體會餓的感覺,只知道勺子伸過來只要張嘴就好,手裡遊戲不停,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

網絡上曾經有一個火的段子,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父母對孩子意志的強加會打擾孩子成長的節奏,使得孩子不能夠自己去體驗去感知。

過度包辦、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功能,長大後也會出現離開家長就無法思考的情況。

很多人會以「為了孩子好」作為藉口,覺得這就是愛孩子的表現,可卻沒有人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他是否真的需要你去為他吃飯,幫他穿衣,替他為他的作品選擇顏色?

打擾會阻礙孩子自我探索。

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

孩子如果能夠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遊戲,家長不應該過多的干預,你一喊一叫一插手,當然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也會減少他的探索慾望,而且家長幫忙越多,孩子獨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賴性。

比如,他以後做事容易不能堅持,做一會沒有成功,就急於向你求助。

所以,不要打擾孩子的專注,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

當一個正在蹣跚學步的孩子想要獲得一個玩具?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拿到玩具這個結果,而是通過努力拿到玩具的過程會讓他愉悅。

可如果你出於「好心」幫孩子完成了這件事情,孩子將逐漸變「懶」,慢慢學會做一個「伸手族」。

越是「被培養」的孩子,他的個性,他的能力發展就越是容易受到限制,不限制就是培養,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

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我們常常把「做什麼」視為愛的表現,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

不要自以為你的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事實上,你在做的就是將他慢慢懂起來的路封上!

陪伴卻不打擾。

當孩子嘗試著自己獨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著,守護著他,然後看著他獨立完成這件事情,就足夠了。

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探索的過程中,幫他排除那些可能會遇到的危險。

當他在遇到挫折向我們求助的時候,給予他必要的幫助和情感的支持。

孩子都會渴望獨立的空間,在西班牙,11歲的孩子就會開始在自己的房門上貼「入內請敲門」「經過允許才可進入房間」的標示,這是生命成長的必然規律,並不意外。

如果條件容許,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玩耍的房間。

有為孩子設計的玩具架,上面整齊的放著孩子喜歡的玩具,能夠方便孩子自行取用。

另外,成長中的孩子喜歡席地而坐,房間的地面最好鋪上地毯或者墊子。

這樣孩子可以在這個房間安靜專心的玩耍,不被打擾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但如果作為父母,無法放下「都是為了孩子好」那種密不透風的愛,就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打擾孩子成長的步伐。

做孩子活動的觀察者和協助者 。

在自由和不受打擾的前提下,專注的能力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質,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成長的環境總是充滿了干擾的因素。

父母應該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心情,做孩子的觀察者與協助者,孩子能夠獨立玩耍的時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滿意度,你都要耐心的欣賞,孩子需要你一起玩的時候你要積極的參與,當他有困難的向你提出幫助請求的時候,你可以引導他解決。

孩子不喜歡你扮演「教師」角色,而是希望你是觀察者、協助者、鼓勵者,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得到培養,專注力也會充分發展。

為了保護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

1、建立規則,大膽放手

父母總是對孩子獨自玩耍不放心,但是可以建立規則來保護孩子自由的探索:

第一,不可以傷害自己;第二,不可以傷害他人,第三,不可以傷害環境。

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違背這3個原則,就不要去打擾他。

例如孩子喜歡爬高,要是爬的高度威脅到安全了,媽媽就把他抱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繼續玩,不批評他也不打擾他。

2、清除孩子身邊的分心事物

讓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做一件事情,有頭有尾,不半途而廢。

如果孩子在看一本書,媽媽就應該將孩子身邊的其他書收起來,不分散他的注意力。

同樣的,玩玩具也是一次玩一個,不是一堆。

如果書或者玩具成堆,孩子就容易一會玩這個,一會看那個,形成分散注意力的壞習慣。

同時當孩子專注的時候,爸爸媽媽也不要去打擾,不要一會叫寶寶吃東西,一會兒放音樂給她聽。

3、一遍說清,拒絕嘮叨

父母對孩子談事情,不要總是重複。

有些爸爸媽媽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是反覆交代強調,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一件事要反覆聽很多遍。

這樣孩子入學之後,聽課會表現出漫不經心,以為老師也像父母那樣重複地講。

所以父母要拒絕嘮叨,將自己的要求一遍講清,並確認孩子聽懂,不要毫無重點的重複嘮叨。

為了保護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1、建立規則,大膽放手

2、清除孩子身邊的分心事物

3、一遍說清,拒絕嘮叨

如果您對心理學、親子溝通感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青少年心理行為訓練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對於寶寶的成長,媽媽們怎麼看?

寶寶在六個月的時候終於會翻身了;寶寶在六個月的時候終於會坐立了;寶寶在九個月的時候爬行更不在話下啦!媽媽們覺得這只是自然而然的發生呢?還是寶寶們身體里蘊藏著讓人驚訝的「成長力量」呢?有些媽媽認為...

陪伴但不打擾,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經典兒童繪本《點》的作者彼得·雷諾茲說:「我常常問教室里的孩子,有誰愛畫圖?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全部舉手。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大部分的人都不舉手了。看到孩子們的創造活力逐年下降,最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