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五人談|書是父子情感溝通的橋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Magic Elephant Story Forest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親子共讀中父親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分工中,養育和陪伴孩子的責任大都落在媽媽身上,但隨著觀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父親與我們分享了他們與孩子成長的故事。
他們分別是奧運會體操冠軍陳一冰,《中國教育報》記者張貴勇,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館員、深圳全民閱讀推廣人蔡焱,圖畫書作家楊思帆,微信公眾號「猴叔講繪本」主持人、兒童閱讀推廣人聖孫鵬。
希望通過5位父親的分享,引發家長們更多的思考。
▶「父親」這個詞意味著什麼,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有什麼重要影響?
陳一冰:我覺得父親對於孩子來說是支柱,是榜樣,是永遠可以依靠的臂膀。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能體會到父親為了撐起家庭所承受的壓力。
當自己成為父親後,我明白了父親要面對和思考的不僅僅是壓力,還有責任和希望。
張貴勇:我認為父親與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是存在差異的,儘管無法用科學的量化指標來衡量,但大量的事實使我們認識到,與母親相比,父親的詞彙量更豐富,對孩子的管束更寬鬆,更愛與孩子玩鬧,更富有規則意識和平等意識,更願意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親的外向性使得孩子能更好地完成社會化過程。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親的行為,從而形成具有鮮明性別特徵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閔尼的研究也發現,與那些一星期內接觸父親不到六小時的男孩相比,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兩小時的男孩更有男子漢氣概,所從事的活動更加開放,更有進取精神,更願意冒險。
聖孫鵬:說到父親和孩子的相處,可能很多家長都會把「教育孩子就是鬥智鬥勇」掛在嘴邊,在這個問題上,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爸爸很高大、很強壯,但是……》《我爸爸很溫柔、很聽話,但是……》這兩本書中的父子關係帶給我們許多啟發。
在這兩本書里,父子的角色顛倒過來了,孩子像個小大人,和沒長大的爸爸展開了體力、精力、耐力和意志力方面的鬥智鬥勇。
相信很多爸爸在閱讀時會對這個大兒子的角色產生代入感,因為這就是我們每天和孩子「鬥爭」的場面。
但作者其實暗示給我們不鬥爭的智慧:孩子就應該是這樣的,你要是孩子的話,你也這樣。
我們再怎麼說教,也改變不了孩子的自然屬性。
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放下那種叼著哨子的裁判心態,鼓勵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才能給我們自己解套,做一個輕鬆快樂、不鬥爭、不糾結的爸爸。
▶您覺得什麼是有效的陪伴?陪孩子閱讀是有效陪伴的方式之一,能否根據您的自身經歷談談您的經驗或看法?
張貴勇:有效的陪伴其實指的是高質量的陪伴。
美國心理學家阿內特在《青少年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在孩子從出生到十歲左右,是父母培養孩子、影響孩子的最佳時期。
因此,在此階段父母要拿出誠意和時間,跟孩子一起玩,一起閱讀、運動,到大自然中去探險也好,遊玩也好,去開闊眼界,打開心胸。
高質量的陪伴除了父母和孩子一起玩,做好親子閱讀,還要多與孩子進行心靈交流,了解孩子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幫助孩子練就獨特的本領。
我一直以為,好的教育就是為孩子的成長鋪路,將孩子的特長予以最大化,並注意人格和品質培育。
陳一冰在陪伴中發現女兒的特長就是很好的例子。
蔡焱:在我所接觸過的家庭中,父親參與孩子閱讀的家庭僅占少數。
貴州、湖南等地的父親幾乎不參與孩子的閱讀和學習。
即使在親子閱讀觀念比較普及的深圳知識家庭中,參與程度也不樂觀。
儘管已經跨入21世紀,但在中國家庭中傳統觀念仍占據主流:父親只要在家庭以外掙錢養家,不需要陪伴孩子。
殊不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榜樣和崇拜的對象。
一次讀書會上,有個孩子說,雖然父親經常不在家,很少陪伴自己,但他還是最棒的爸爸。
當然,他是由媽媽陪同參加讀書會的。
如果這位父親聽到孩子對他的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父親參與孩子閱讀和成長的必要性,還需要出版、教育和傳媒界進行大量的宣傳普及。
聖孫鵬:作為一個「故事爸爸」,親子閱讀從0歲開始的理念在我家真正得到了實踐。
從小嬰兒時期,我就和孩子一起看布書、洗澡書、觸摸書,後來看翻翻書和低幼繪本,之後開始了漫長的圖畫書共讀的旅程。
兒子現在7歲半了,已經可以自己看繪本、連環畫和一些簡單的橋樑書了。
但親子共讀這件事我們一直沒有放下。
除了每天晚上睡前共讀的溫馨時光,只要條件允許,我們會隨時隨地一起讀書。
可以分享的一點經驗是,除了共讀以外,我和孩子媽媽在家的時候也是手不釋卷的。
我們平時不看電視,也儘量少刷微信或追劇,兒子在學習、玩耍或自己閱讀的時候,我們也會分別讀自己喜歡的書。
除了陪孩子共讀,我和孩子媽媽都會自己認真地閱讀繪本。
家裡有一個好書俯拾皆是的環境,有兩個愛讀書的爸爸媽媽,孩子熱愛閱讀的習慣,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作為一個父親,您如何給孩子選書,又是如何陪孩子看書的?
聖孫鵬:我給孩子選書一是認作家。
如:瑪格麗特·懷茲·布朗、蘇斯博士、安東尼·布朗、大衛·夏農、賈尼·羅大里、莫·威廉斯、昆廷·布萊克、麥可·羅森、約翰·伯寧罕、卡琳·謝爾勒、麥克·格雷涅茨……這個名單可以很長。
二是認出版方的品牌。
包括廣西師大社魔法象、企鵝蘭登、安徽少兒、接力、中信、啟發、蒲蒲蘭、愛心樹、蒲公英等。
三是看譯者。
大牌譯者往往也是書籍品質的保證,如彭懿、阿甲、方素珍、柯倩華、余治瑩等。
想要進階的家長,可以看看《圖畫書:閱讀與經典》《打開繪本之眼》《共讀繪本的一年》《朗讀手冊》《為孩子朗讀——改變孩子一生的閱讀秘方》等。
楊思帆:在和女兒共讀時,我的做法是選擇優秀的繪本,先讓孩子自己看圖,她可以隨便提問,猜測圖意,編故事,我都會給予回應,也不會指出她與書不符的理解。
當她需要我朗讀時,我再把她抱到懷裡,忠實地按照繪本上的文字閱讀,不添不減,等到她想要翻頁時再翻頁。
讀完之後如果她想和我討論,我就回應她;如果她提問,我就反問;如果她什麼都不說,我也不會追問任何問題。
有些細節她沒看到,我不當作損失,她能看到的時候就會看到。
作為一個圖畫創作者,我也會給孩子看我的書。
但我不會問她,而是觀察她的反應。
比如無字圖畫書《奇妙的書》,我讓她自己看,聽她對著圖說故事,沒有大人的幫助她也說得很不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和爸爸一起讀書》,講了一個父親和孩子一生的閱讀之旅,書是他倆情感溝通的橋樑。
對於您和您的孩子來說,閱讀是什麼?
楊思帆:愛、故事和遊戲,我認為這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三種養分。
而書中恰好富含這三種養分。
大約從女兒一歲開始,我堅持每天和她共讀適合她的圖畫書,兩年下來,她已經可以自己編出簡單的小故事,讀書也成為她每日必做的事。
從小到大,我在很多類型的書中沉迷過。
直到目前,我的生活算是相當充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讀書和創作填滿了我的精神世界。
如果日後女兒能成為一個愛書的人,那麼空虛將遠離她,書會帶她跨越時間、空間,在記憶和想像的世界自由翱翔……還有什麼比書更奇妙?
陳一冰:《和爸爸一起讀書》讓我覺得非常溫暖和感動。
我也很嚮往能有這樣獨特的跟爸爸相處相伴的時光,我相信這對於爸爸和女兒來說都是一生中最甜蜜最美好的回憶。
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我也想陪女兒多讀一些書,創造屬於父女二人的專屬記憶,也讓她能在書里找到自己的夢想。
張貴勇:我總覺得,父母和孩子有兩個共同印記,一是一起吃飯、遊玩之類的生活印記,一種是一起閱讀所留下的印記,父母和孩子一起讀過什麼,讀後怎麼交流的,都深藏在彼此的記憶里,那是外人所不解的精神密碼。
相對而言,後者是更美好更長久的印記,就像《和爸爸一起讀書》中所展現的,親子閱讀是家庭儀式,是文化傳承,是親情凝結,也是幸福的標誌。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過一句話,養成閱讀的習慣,就是給自己建造一個庇護所,這樣可以避開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痛苦。
閱讀的價值毋庸置疑,既能幫助孩子抵禦網遊、排遣孤獨、嚮往偉大,還能讓親子之間找到幸福。
其實,《和爸爸一起讀書》中的很多場景也發生在我和我的孩子身上。
對於我們,閱讀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閱讀,我倆相互理解,是父子更是朋友,這讓我越來越享受當父親的樂趣和幸福。
(本文選自圖書館報微信公號8月18日刊文)
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是如何看待親子共讀這件事的?
當下的家庭教育中,親子共讀越來越成為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成長方式。那麼,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是如何理解孩子共讀的呢?讓我們一起圍觀這些純凈而豐潤的時光吧。1、媽媽眼中的親子共讀
花婆婆方素珍:閱讀是read,讀書是study
做父母的賞味期限頂多18年,錯過這段時期,想再陪伴孩子就來不及了。在眾多活動中,陪孩子閱讀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千萬別錯過黃金關鍵期。西方國家認為閱讀是read,讀書是study,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放下手機!來,老爸,陪我看書!
每天一篇親子育兒實踐分享彤媽育兒經(mama037)爸媽身邊,最接地氣,最實用的的育兒小幫手!通常,大家都認為,講故事是媽媽的專利,爸爸陪孩子打打鬧鬧更在行。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