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的原因是這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來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的原因是這個!
@一朵小花:我女兒在幼兒園就是不願意大便,一直憋著,到家裡就很正常,有時由於某些原因,憋不住了,拉在褲子上。
如果我在她身邊,她也能入廁。
但孩子就是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真是讓人頭疼。
@寶寶很乖很聽話:不光是在幼兒園,在家以外的其他地方一概都憋著,本來就便秘,再不肯在外面大便,每次出去時間長了都讓人因為大便的事情著急
@蜂蜜是甜的:我兒子也是一樣的,寧願在外面的公廁大便,也不願在幼兒園大便,要不就忍著回到家裡再大便。
很奇怪的是,周末孩子在家的入廁時間就很正常,也不會憋著。
這是目前很多媽媽苦惱的問題,孩子在家大便很正常,可以是一去幼兒園就徹底改變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看著是一個生活細節,其實是一個教育問題。
我為什麼不願意去「便便」?
怕嫌棄
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擔心別人因為他的大便臭而不喜歡。
或者是曾經有人(家長、老師或小朋友都有可能)不經意在他們面前流露出對他們大便的嫌惡之情,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大便是讓人嫌惡的。
不熟悉環境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一天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家裡度過,家對他們來說是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
上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意味著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親人,長時間獨自待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這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相當大的挑戰。
而上幼兒園,則意味著孩子要經歷一個對新的生活環境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行為出現異常表現再正常不過了。
他們常常會因為忙於觀察四周,而忘記及時處理自己的生理需求。
孩子的性格內向
從心理活動傾向性上劃分,性格可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性格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根據維度而定。
內向型性格的孩子總是出言謹慎,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會表達,而且也比較注意對方的反饋。
拉便便是一件比較私密的事,孩子很可能因為害羞而不願意告訴老師自己想上廁所的意願。
腿部力量不夠
有的幼兒腿部力量及平衡能力較差,不習慣幼兒園的蹲便方式,不願在幼兒園排便,因而常常憋便或直接便在褲子裡。
「認」馬桶
孩子在家都有自己熟悉的如廁工具,媽媽們在鼓勵孩子如廁時,可能會選擇一些樣式花哨的小馬桶來吸引孩子,比如小鹿形狀、小鴨子形狀,甚至小汽車、小飛機形狀。
相對於如廁行為本身,孩子的注意力更多被吸引到如廁工具上,甚至對如廁工具產生依賴,這時要他們立即適應新的工具就有些困難。
有自己的「小潔癖」
很多媽媽都發現,孩子到了兩三歲時突然變得愛乾淨了,手上有個小黑點也不樂意,路上有髒東西要繞著走,如廁時坐便器或蹲便器周圍如果有什麼不乾淨的東西,哪怕只是一點點,也會讓他們望而卻步。
父母可以這樣幫助孩子「便便」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在幼兒園有大便時,不要緊張,要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助,老師會像媽媽一樣幫助你的。
」同時,父母還要告訴孩子,有大便不排出來,對身體是有毒的。
在家裡,父母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示範蹲著大便的方法,並鼓勵孩子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幼兒園大膽地大便。
父母還可以模擬蹲坑的場景,對孩子多進行訓練。
比如,可以找幾本厚厚的書放在兩邊,中間放個便盆,引導孩子站在書上蹲著大便。
另一方面,父母要及時與老師聯繫,將孩子的想法及在家裡如何訓練的方法告訴老師,並主動請教老師,如何共同引導孩子擺脫在幼兒園大便的困難。
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父母也可以想辦法改變孩子的大便時間,訓練孩子早晚大便。
同時,在飲食上也可以加強一下,比如用輔助性的食物讓孩子的大便更加順暢一些,養成在早晨或者傍晚大便的習慣。
總之,入廁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幼兒智力、情感、獨立性、克服困難等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孩子是教育的對象,而教育者(父母和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關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