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治」孩子的任性,看看安寶寶怎麼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爸爸媽媽與老人的疼愛使得不少孩子成為了家庭的中心,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也導致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缺乏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意識。

還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而忽視對孩子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教育,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導致孩子的任性和無理。

孩子任性,家長該怎麼"治"?

1、給孩子一個緩衝期,之後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給孩子一個緩衝期,如"再玩10分鐘,我們就要準備睡覺了""再過10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預定時間到了,就要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孩子慢慢養成習慣,任性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2、給孩子一個冷靜期

如果孩子正處於情緒爆發期,家長不妨利用"冷處理"的方法,即不予理睬,不訓斥,更不打罵,讓孩子自己感到哭鬧無濟於事,達不到目的。

在孩子平靜下來時,要告訴孩子剛剛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理他,並讓他說說鬧脾氣的原因,再藉機進行說服教育。

3、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可以在和孩子做親子遊戲時,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如和孩子玩"過家家"時,父母可以扮演一個任性的孩子,讓孩子扮演父母,看看孩子如何處理"不聽話的孩子",有的孩子會用平常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父母,也有的孩子會用他所期望父母對待他的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父母和孩子換位思考的時機。

不當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壞習慣的養成,家長在糾正孩子任性的同時要注意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改變,孩子的任性也不會得到"根治"。

在"治療"孩子任性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都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與耐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成長關鍵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優秀!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優秀的父母,都是從小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孩子人生的起點,是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時期,也是個人性情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只需記牢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