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從先學會如何批評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來說,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應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重責其事、輕責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錯在哪裡,從而進一步檢討自己的錯誤。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一些老師的成功經驗是:

1要讓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1.要讓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悅:使孩子由老師的神情與沉默的氣氛中,感受到老師的情緒,能夠促進孩子對自己的過失進行反思。

2.在批評孩子時,應該使孩子感受到:老師討厭我的缺點,但卻非常喜歡我這個人。

這樣,孩子才能樂意聽取批評,勇於改正錯誤。

2讓孩子明白所犯的過失與後果間的聯繫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例如,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老師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餓了想吃東西時,告訴他不好好吃飯與挨餓的聯繫。

孩子吃飯的同時,又給他們零食吃,孩子們感覺不到不吃飽飯挨餓的後果,老師的批評也是徒勞的。

3在批評的同時,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

我國有句古語:「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4所講的道理要「合理」

與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也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大人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5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

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老師所講的道理,批評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批評要把握好時候,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

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拗。

因此,老師在跟孩子講理時,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他情緒較好時,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這幾個時間點切莫批評教育孩子

教育與監護孩子雖是父母的權利,但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批評孩子。

有些時間儘量避免批評教育孩子。

  • 一是早上出門時

一日之計在於晨,父母要幫助孩子懷著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溫馨地與孩子道別,而不是讓孩子從早上開始就受氣。

  • 二是一起吃飯時

很多父母平時不抽時間陪孩子,只有吃飯時專心面對孩子,看到孩子有什麼問題,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麼問題,就開始教育孩子。

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食慾,破壞本來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 三是父母脾氣變壞時

父母脾氣已經很壞,很容易一張嘴就罵人,結果傷了孩子,也損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愛形象。

此時,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氣和後再開口。

  • 四是發生直接衝突時

孩子說好晚上8點回來,結果10點才回來。

父母早已窩了一肚子火,這時如果開口,必然發生直接的衝突。

倒不如把事情壓後,等第二天再聽孩子解釋。

而且,父母表現了寬容與大度,會讓孩子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借鑑:古人批評孩子也講時機

古人對批評教育孩子的時機也很講究,他們認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過錯的時候,不應該責備。

清人陳繼儒認為「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

他認為以下七種情形不宜批評孩子:

第一,「對眾不責」,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第二,「愧悔不責」,即慚愧後悔不責備孩子。

第三,「暮夜不責」,即夜晚不責備孩子。

第四,「正飲食不責」,即吃飯時不責備孩子。

第五,「正歡慶不責」,即正在歡慶時不責備孩子。

第六,「正悲憂不責」,即正在憂傷時不責備孩子。

第七,「疾病不責」,即正在患病時不責備孩子。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