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吼越不聽話,到底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你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這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這是媽媽們在生活中常說的一句話。
天涼了讓加衣服就是不加;玩遊戲時喊吃飯久久都不動彈;上學怎麼催還是磨磨蹭蹭不著急......
孩子越大越說不聽,父母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了,到最後,父母失去耐心,只能衝著孩子吼叫。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愛和自己的父母作對。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願意聽家長的話,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在溝通方法上出了錯:
-
不重視和關心孩子內心想法
-
對孩子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
-
跟孩子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
喋喋不休地嘮叨或者冷冰冰地講道理
-
對孩子不耐煩,總是用「嗯、是、好」等詞敷衍孩子
-
覺得孩子的情緒是無病呻吟、不值得一提
-
把孩子的秘密、糗事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
......
諸如此類的情況最容易讓孩子緊閉心門,拒絕溝通。
曾經有網友說,小時候,用存了很久的零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本子,興沖沖地跟我媽分享。
結果我媽對我說:你哪來的錢?你錢多沒地方花嗎?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幾次,之後我就不願意再和我媽分享自己的喜悅了。
孩子願意和父母分享喜悅、悲傷,這是對父母的信任,但是很顯然,不少父母辜負了這份信任。
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1.傾聽
很多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原因之一,是不少父母「說」得多、「聽」得少。
溝通是雙向的,大人首先要做出傾聽的示範。
很多大人常常不等孩子說完,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對孩子一番教育,如此一來,孩子怎麼願意與父母溝通?
傾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要停下手頭上的事,專心聽孩子說。
孩子被傾聽,他們會覺得父母是關注和尊重自己,才有可能聽得進去父母的建議,以後也更願意對父母說心裡話。
想讓孩子聽我們怎麼說,先學會聽孩子怎麼說。
▌2.重視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對媽媽說:「媽,我腰酸。
」媽媽會直接回應我一句:「小孩子哪有腰,我看你就是閒的!」
這句看似平常的玩笑話,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父母對孩子感受的忽視。
當孩子對父母訴說心裡的難過傷心,父母不願意聽還要怪孩子敏感;
當孩子興沖沖地拿成績單回家,父母沒有鼓勵反而擔心孩子驕傲自滿;
當孩子對父母說喜歡什麼什麼,父母只會說不要在這些沒用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當孩子自身感受未被理解時,再遇到相同的情況就不會和你說,而且再想讓孩子聽父母的教導,已經非常艱難。
▌3.嘮叨的話,不如不說
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剛剛開始聽的時候,馬克·吐溫打算捐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牧師還沒有講完,心煩意亂的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
等到牧師結束了演講,馬克·吐溫十分生氣,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有的孩子上學,媽媽跟著後面嘮叨催促,無論當媽媽的怎麼著急,孩子就是不緊不慢,父母的話,已經成了耳旁風,甚至會對父母的嘮叨產生厭煩和抵抗。
對孩子說話,簡短、有重點,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孩子才更容易聽。
▌4.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想要孩子聽話,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原則。
比如孩子遲遲不上桌吃飯,那就對孩子說:「現在不吃,晚了就沒飯吃。
」不用滿屋子追著喂,或者一直催促。
事後孩子餓了,別輕易給孩子開小灶,要讓孩子知道:到點就應該吃飯,不吃就沒得吃,這是家裡的規矩。
如果爸爸媽媽,一邊責怪孩子不聽話,一邊又不斷地妥協,那麼孩子下次還是一樣:管你怎麼說,他都不聽。
▌5.多描述,少評價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多給孩子們事實的描述,而不是直接給出評價。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你可以說:「玩具應該放在你的箱子裡」,不是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快點收起來!」
把問題描述出來,會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並著手解決。
相反,如果過多評價,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埋怨和指責,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牴觸心理。
▌6.分享你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所有感受都可以被接受,但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孩子貪玩很晚才回家,比起指責,不妨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喜歡你的朋友們,在一起很開心,但是你太晚回來,媽媽會為你擔心的。
」
先說出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覺被理解了,他們才更願意聽你的感受和需要。
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有良好的情感聯結,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聽父母的建議和指導。
孩子所期望的,是一位能夠傾聽、懂得理解的、溫柔堅定的父母。
說了很多遍孩子卻不聽原來是超限效應在做怪?
說了很多遍孩子卻不聽原來是超限效應在做怪?母嬰網推薦閱讀: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