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吼孩子越不聽話?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

考量著每個父母的智慧

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生下寶寶,從此痛並快樂著......

晚上睡覺給蓋被子,前腳剛走,後腳就把被子蹬遠;天冷了讓加衣服死活就是不加;上學不管怎麼催還是磨磨蹭蹭、氣定神閒一點都不著急;玩遊戲、看動漫時喊吃飯久久不能動彈,要是學習能有這麼認真那該多好。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父母猜不透孩子的心思,到最後,漸漸失去悉心說教的耐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沖孩子吼叫,甚至動手!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不聽父母的話?

其實並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愛跟自己的父母作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心理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孩子之所以不聽父母的話,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溝通減少、溝通方式不當,讓孩子覺得煩躁並學會頂嘴。

父母禁忌:

1. 不能以身作則,給孩子提的各種要求,自己卻無法做到。

2. 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做事,不重視和關心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3. 跟孩子聊的話題太過單一,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常常說教太多。

4. 對孩子的說教時間過長,喋喋不休的嘮叨,總喜歡板著臉講道理。

5. 不關注孩子的表情變化和內心情緒變化,不尊重孩子。

6. 對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喜歡用:好、嗯嗯、不錯、對、是等詞來敷衍孩子。

7. 喜歡嘲笑孩子,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

小時候,將存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故事書,興高采烈地回家跟我媽分享。

結果我媽氣沖沖的說:「你這錢是哪來的?給你的零花錢太多了是嗎?」類似於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次數太多,之後我就不願跟我媽分享自己的喜悅了。

孩子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悲傷,喜歡和父母交流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這說明孩子充分信任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當成了最親近的人,但是很顯然,有些父母屏蔽並辜負了這份信任。

父母到底怎麼說教,孩子才會聆聽?

1.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很多孩子不聽話,喜歡和父母頂嘴,主要原因是父母說的多,聽的少。

溝通是雙向的,別認為孩子年紀小,就忽略孩子的感受,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壓制孩子。

大人要以身作則,起帶頭模範作用。

父母們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以過來人的閱歷和做事經驗,對孩子進行教導,如此一來,孩子根本無法與父母取得平等溝通的權利,還怎麼願意聽父母的話。

傾聽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 。

停下手頭的瑣事,認認真真,專心致志的聽孩子說。

孩子被傾聽,會讓他們內心感到溫暖,覺得父母是關注和尊重自己的,這樣才有可能聽得進去父母的建議和教誨,以後才更願意跟父母說說心裡話。

想讓孩子聽你說,先學會聽孩子怎麼說。

2.關心孩子內心感受,學會尊重孩子

小時候調皮搗蛋,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玩了一天難免腰酸背痛,這時媽媽總說:「一天天就知道玩兒,不能悠著點兒,小屁孩兒哪來的腰,我看你就是閒的!」

這雖然是很多孩子的經歷,看似一句再平常不過的玩笑,但足以反映父母對孩子感受在一定程度的忽視。

當孩子對父母訴說內心的真實想法時,父母不願意傾聽反而還要責怪孩子;

當孩子考試成績優異,興沖沖地向父母分享內心的喜悅時,父母沒有鼓勵,反而更加擔心孩子會驕傲自滿;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們又會責怪孩子,有的父母甚至體罰孩子;

當孩子有了某個愛好或喜歡的東西,父母總說:「學業才是頭等大事,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沒有用的事情上。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當孩子內心的想法、自身感受得不到父母回應時,再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想讓孩子再細聽你的教導,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3.囉囉嗦嗦的話,不如不說

嘮嘮叨叨,囉囉嗦嗦的話,最好別說「煩」。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刺激和壓力過大,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心情煩躁,甚至產生叛逆心理。

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剛剛開始聽的時候,馬克·吐溫打算捐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牧師還沒有講完,心煩意亂的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

等到牧師結束了演講,馬克·吐溫十分生氣,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孩子上學,媽媽不停地嘮叨,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不停地嘮叨,孩子穿衣服,媽媽不停的嘮叨。

無論媽媽多麼著急,孩子總是不慢不急,父母的話孩子,已經成了耳旁風,有時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和抵抗心理。

對孩子講話,要儘量簡短,言簡意賅,表達有序,有重點,用規則和約定代替沒用的嘮叨,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4.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想要孩子聽話,父母一定要起到榜樣作用,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

孩子飯前不洗手:「現在不洗,晚了就沒飯吃了。

」不用滿屋子追著孩子嘮叨、催促。

飯後孩子餓了,別輕易給孩子開小灶,要讓孩子知道:「到點洗手吃飯,不洗手錯過飯點不讓吃,」這是家裡的規矩。

如果父母,總是一邊責怪孩子不聽話,一邊又不斷向孩子妥協,那麼孩子下次還是老樣子,不管你怎麼教導,他還是不聽。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多給孩子描述事實的機會,多一些耐心,而不是直接給出結論。

相反,如果過多指責,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抱怨和指責,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牴觸心理,甚至觸發一些過激行為。

6.樂於分享你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父母都可以接受,但對於某些不合理的行為必須進行限制。

孩子貪玩是天性,但是很晚回家,比起指責,不妨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有很多好朋友,在一起玩的很開心,但是你回來的太晚,不安全,我很擔心你。

」說出對的內心感受和需求,孩子感覺被理解,被尊重了,他們才更願意傾聽你的感受和需要。

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考量著每個父母的智慧。

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父母孩子能夠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礎,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聆聽父母的建議和教誨。

孩子希望的是,一位能夠尊重、懂得聆聽、懂得理解、懂得關心自己內心真實想法、溫柔堅定且有原則的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詳解《父母規》第三部分

【原文】從此刻起:    我要多聆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急於評斷孩子。因為我知道聆聽才是最好的溝通。【詳解】溝通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唯一途徑,是理解孩子的試金石。我們都說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前提